第208章:動如雷霆
孫堅麾下的老兵麵對徐榮軍的三麵合圍,倒是毫不退縮,一個個嘶吼著和北軍將士廝殺起來,而反觀剛剛招募、操練不久的新兵,麵對北軍精銳的攻勢,幾乎是一麵倒的分崩離析!
徐榮軍好似一隻巨獸壓了上來,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一道厚厚的盾牆,將北軍掩藏在其後,盾牆向前整齊移動,正是北軍的盾兵,這是北軍的第一道陣線,基本上都由軍中身高、力氣最大的一檔人充當。兩軍交戰時,往往就是這些盾兵互相角力,誰能夠把對方給頂翻在地,哪一方就能夠占據優勢。
一排人高馬大的北軍盾兵氣勢洶洶的壓了上來,孫堅軍的盾兵一愣,對麵一張大盾迎麵撞了過來——砰!好似一頭火燒屁股的公牛紅了眼睛,橫衝直撞而來,一擊就把孫堅軍的盾兵撞飛出去。
新兵之中倒也不乏初生牛犢不怕虎之輩,隻見他們咬緊牙關,瞪圓了眼睛和北軍的盾兵玩命,可是隨著周圍的同袍紛紛被撞倒在地,整齊劃一的陣列迅速出現缺口,而周圍的敵軍毫不猶豫的圍堵上來,前後夾擊,畢竟這是戰場,不可能像是遊俠兒鬥毆一般一對一。
在徐榮指揮下的北軍本就悍勇,孫堅的老底子江東兵還能和他們碰一碰,而這群剛剛在豫州招募的新兵完全頂不住,頃刻之間幾乎是全線崩潰,四處潰逃。
“不要亂,不要亂,都頂住!”
孫堅以及黃程韓祖等四將都大聲嗬斥,約束部下,可是麵對敵軍的雷霆一擊,新兵根本就無從防範。
將新兵和老兵混在一處,在老兵的帶動下,的確是能夠迅速提高新兵的戰鬥力,減輕新兵的畏懼情緒,但是——也要分比例!
比方說,軍中老兵和新兵的比例大於三比一,那麽臨戰之時,老兵沉著應戰,能夠使得新兵受到鼓舞,從而在戰鬥中迅速成長;可是孫堅軍的比例卻很成問題,新兵占比超過了一半,已經遠超老兵。
本來即便是遭逢突襲、合圍,以孫堅的指揮才能,再加上三千老卒的經驗,就算是戰敗也不至於大敗;但是五千新兵被徐榮一波突襲,士氣降到了冰點,反而影響到了這些原本身經百戰的老卒。
“別殺我,我願意投降啊。”
“快跑,那邊有缺口!”
新兵當中不乏出現投降、逃跑之人,本來意誌堅定的老卒見到如此,也不免為之動搖,軍心搖曳。
“下令,全軍猛攻!”
土坡上的徐榮並未親自衝鋒陷陣,但是他的眼睛卻密切注視著戰場形勢,見到孫堅軍普遍軍心動搖後,毫不猶豫的命令全軍上下,全部投入到戰鬥中。
“殺啊!”
孫堅虎目翕張,目眥欲裂,揮手一刀,一顆敵軍的頭顱飛上天際,雖然他十分勇猛,可是個人勇武即便如同項羽,也是難以挽救敗局的。
八千孫堅軍,在近萬敵軍的圍攻之下竟然是不堪一擊,土崩瓦解。
“主公,快走罷!”
黃蓋浴血衝殺出陣,跑到孫堅身旁,大吼道:“如今敗局已定,我軍必敗無疑,請主公帶兵速走,黃蓋願為主公斷後!”
“韓當(程普)(祖茂)也願為主公斷後!”
四員大將倒是對孫堅忠心耿耿,紛紛帶領親信護衛在孫堅身旁,奮力拚殺。
孫堅咬了咬牙,古錠刀猛然指向土坡,咬牙切齒道:“今日不是徐榮死,便是我孫堅亡!”
“江東兒郎們隨我來,隻要斬殺徐榮,此戰必勝!”
孫堅怒吼一聲,拍馬舞刀衝殺而出,四將勸阻不得,隻好緊隨在後,約莫千餘江東老卒擰成一股繩,直撲徐榮所在的土坡。
俗話說軟的怕硬的,硬的怕橫的,橫的怕不要命的,別看孫堅隻剩下了千餘人,但是這千餘人都是跟隨他征戰久矣的百戰老卒,廝殺技巧精湛且意誌堅韌,戰鬥力反而遠遠勝過之前新老摻雜的“大軍”。
隻見得這千餘人在孫堅的率領下可謂一往無前,在徐榮軍中好似劈波斬浪一般,硬生生殺出一條通路,目標鎖定了徐榮!
“中郎,且避一避如何?”
土坡上,徐榮身邊的護衛見到孫堅如此悍勇,不由得對徐榮建議道。
“無妨。”
徐榮注視著一路衝殺而來的孫堅,不由得露出微笑。
“嗬嗬,不愧是江東猛虎,果然名不虛傳。”
“中郎.……”
護衛還要再勸,徐榮直接擺了擺手:“不必,有某在此,孫堅這頭猛虎饑不擇食,眼中隻有老夫一人,如此保管他走不出此地。”
“命令第二校兵馬,截擊!”
眼看著千餘江東兵橫衝直撞,一校北軍忽然在其末尾殺出,猛然將江東兵馬截斷,硬生生割下二百餘人,緊接著一擁而上。
這二百多人雖然悍勇,但是沒有了孫堅的領導,銳氣大不如前,在敵軍的圍攻之下很快便死傷的七七八八。
徐榮軍盯準了江東軍的末尾,步步蠶食,等到孫堅發現的時候,身邊隻剩下不到三百人了!
“主公,如今大勢已去,我等還是快快突圍吧,否則隻怕連卷土重來的機會都沒有了!”程普苦勸道。
韓當也急道:“是啊主公,德謀所言極是,如今雖然兵敗,隻要有公路將軍的支持,我軍還能東山再起,否則江東子弟就要死絕了!”
孫堅渾身一顫,不甘心的望向了咫尺之遙的土坡,那杆迎風飄揚的“徐”字大纛,還有其下的那員老將,心生不甘。
“走!”
雖然如此,孫堅終究還是能分辨得清形勢的,再這麽衝下去,別說到底能剩下多少江東老卒,隻怕連他自己的命都得搭在這兒!
於是乎,一路橫衝直撞的孫堅軍調過頭來,意圖衝出徐榮軍的包圍圈。
“嗬嗬嗬,江東猛虎爪牙駑鈍,不複為患矣,吾當生擒之!”
徐榮摸著胡須,神情一變,沉聲道:“傳令,全軍合圍!活捉孫堅者,官升三級,賞賜金玉、美俾!”
“頭戴赤幘的是孫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