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四章 天子印
第六百零四章天子印
“響亮道音,皇子入場!”
身披白袍,莊嚴肅穆的祭祀,開口大喝。
鐺!
祭天道場兩旁,三十口王道之器大鍾,同時敲響,那嗡鳴之聲,像是大道之聲,凝聚於半空之中,久久不散,全場眾人的心神,無不肅穆。
緊接著,入口之處,數百人的浩蕩隊伍,緩緩走來,整齊劃一。
三皇子站在前方,騎著一匹銀白色寶馬,背後金光凝聚成了十天大龍,不斷開口咆哮,威儀萬千。
眾目睽睽之下,這支浩蕩隊伍,來到了祭壇前方,三皇子翻身下馬,對著焚天皇帝所在之位,單膝下跪,高聲喝道:“臣宋非凡,受命帝國,願做太子,永保焚天古國,一心一意,絕不悔改,上蒼明鑒!”
這短短一段話,不僅是宣告,更是對著上天,發下了誓言。
如果三皇子繼任皇帝,不管不顧,就會遭到懲罰。
“請白虎營、鳳凰營、玄武營,第九十九屆天才入場!”
白袍祭祀,再度大喝。
聽到這道喝聲,秦南微微一愣,太子登基,與他們何幹?
站在一旁的王老,懊惱的拍了拍額頭,連忙傳音道:“剛才忘記跟你們說了,太子登基的時候,新一代的天才,必須要站在旁邊,這代表著焚天古國新的開始。另外,到時候皇上會施展天子印,你們可以趁機多吸收一點天子之氣,好處無窮……”
“天子印?”
秦南眼中露出了絲疑惑,顯然不解,不過這個時候,已經不能繼續追問了,當下站起身來,帶著牧成野、雪夢等人,朝著下方走去。
此時此刻,玄武營的人,有龍虎帶隊,隊伍最大,有著足足三十多人,浩浩蕩蕩。
至於白虎營,則是一名從未見過的青年,隻有數十位。
三大營,齊齊入場,來到了三皇子的身邊。
這一瞬間,秦南立刻感覺到,祭壇的四麵八方,有著無數道目光,都落在了他的身上,有的充滿嫉妒,有的充滿殺機,有的充滿了驕傲。
段青!
如今新一代的風雲人物,就連狄風雲和嘯日白虎,都無法奈何他!
更何況,白虎營的營長姚極,早就在龍淵秘境,被“秦南”給殺死了,如今玄武營的隊長龍天,傳聞跟段青的關係極好。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現在的段青,在青年一代,就是第一!
當然,在東洲四大勢力裏麵,焚天古國的天才數量,最為稀少,最為薄弱,這已經是公認的了。段青在焚天古國厲害,放在了上域東洲,就不算什麽了。
哪怕是狄風雲,在東洲也不算什麽。
“請陛下賜天子印!”
祭祀高聲喝道。
焚天皇帝站起身來,眼神不可微察的掃了一眼人群之中的秦南,嘴角勾起了抹玩味。
天子印,你又能吸收多少天子之氣?
轟!
思緒之間,焚天皇帝,閃電般出手,一縷滔天金光,衝天而起,懸浮在了三皇子頭頂。
這縷金光,乃是一方大印,大印長達半丈,呈現正方形,通體金光,纏繞著無數金龍、鳳凰,其中的氣息,更是神秘無比,仿佛與這方天地,都融入了一體。
“嗯?”
秦南眼中閃過了抹異色。
他用戰神左瞳洞察這方天子印的時候,居然發現,此印的威能,深不可測,完全不遜色於白虎城!
難道,此印是一件半步帝器?
站在一旁的牧成野,仿佛看出了他的疑惑,連忙傳去了神念,解釋道:“營長,這天子印,乃是當年先帝留下。天子印準確來說,不能算一件法寶,隻能稱之為異寶。唯有得到天子印的認可,獲得其中天子之氣的加持,三皇子才能成為真正的太子……”
這一番解釋,秦南立刻明白過來。
焚天古國太子登基,和世俗之中的太子,完全不同。
必須經受天子印的加持,體內有了天子之氣,才能稱之為太子,或者是完全繼承了天子印,才能稱之為皇帝。
至於他們新一代的天才上來,聚在太子身邊,如果被天子印認可的話,就能獲得天子之氣加持,如果沒有被認可,就無法獲得。
“沒想到三皇子登基太子,還有這等好事,到時候就要看看,這天子之氣,到底是什麽……”
秦南眼中露出了絲期待。
隻見這時,懸浮天空的天子印,輕微一震,垂落下來大片金光,將三皇子、秦南等等所有身形,全部包裹其中,這道金光,令他們感覺渾身都暖洋洋的。
轟!
天子印像是發出了一聲低嘯,噴出了一縷縷宛如透明般的氣息,帶著一股濃濃的天子之威,降落下來。
四方的天地之力,同時狠狠蕩漾開來。
天子,本就是天道之子,這些天子之氣,自然就可以引動天地之力。
這一刻,三皇子首當其中,在他頭頂之上,隻有著一千三百多縷天子之氣,灌入下來,源源不斷,絡繹不絕。
整個祭天道場的各大強者,各大巨頭們,對於這一幕,並不奇怪,作為今天冊封的太子,獲得的天子之氣,自然是最多的。
唯一讓他們感興趣的是,段青這些天才,能夠獲得多少天子之氣。
緊接著,其他天子之氣,朝著秦南等人飄了過來。
龍虎頭頂上,有著足足九十八縷,牧成野頭頂上,有著七十三縷,雪夢有著六十二縷,至於那白虎營隊長的身上,則隻有著六十五縷。
其他天才,都是低於五十縷。
然而,當眾多強者看到秦南頭頂時,身體都是猛然一抖,眼中露出了抹震驚之色。
五百……
五百八十縷?
居然有五百八十縷?
要知道,放眼往年,從來沒有任何一個天才,獲得了五百八十縷天子之氣啊!
這已經快接近三皇子加持的一半了!
至於祭天道場上,得到天子之氣加持之後,秦南眼中,露出了一絲驚喜之色。
這個天子之氣,居然能提升他的修為!
ps:23號第六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