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7章 投資
伴隨著這段煽情的畫外音,這一集的《舌尖上的華夏》落下帷幕。
劉小光,楊樂平,黃琳琳和胡妍都陷入了沉默。
“這節目真是拍的太好了!就結尾這段話,真是觸動人心,看來陳導還真是有兩把刷子。”楊樂平嘖嘖稱讚道。
黃琳琳和胡妍都跟著點頭,對這段話頗有感觸。
《舌尖上的華夏》播出之後,再次掀起觀看熱潮。尤其是對劉家村的介紹,更是吸引了很多觀眾的關注。在陳曉生的鏡頭下,劉家村靜謐,安詳,堪稱華夏國鄉村的典範。
觀眾們紛紛在央視視頻下留言。
“沒想到,咱們華夏國還有這麽漂亮的村子,有機會一定要去轉轉。”
“這才是我心目中的鄉村生活,讓人心生向往。”
“話說這劉家村可是老龍湖集團的總部所在,環境自然不會太差。你們要是想去劉家村居住,可以給老龍湖集團投簡曆,要是被錄用了,就有機會住進劉家村。”
“哎,你這個主意真不錯啊,等我畢業了,爭取能夠加入老龍湖集團。”
“銀魚我也吃過,沒有電視上吹得這麽厲害。”
“大哥,你吃的是養殖的銀魚,人家這銀魚是野生的,味道能一樣嗎?”
“那有機會要去劉家村嚐嚐野生的銀魚。”
……
《舌尖上的華夏》的熱播,給新希望度假村帶來一波熱度。在節目播出之後的幾天,新希望度假村的訂單數量明顯增加。
何書遠跟劉小光匯報,他準備從超級研究院裏,挑選出一批年輕人,去海外留學。
“劉總,超級研究院不能閉門造車,應該多跟海外高水平的高校合作,提升超級研究院的科研能力。”
“這是好事啊,這樣,讓他們推薦幾個年輕人,這學費和生活費,都由漢陽超級工廠支付。”劉小光對何書遠的想法表示讚成。
最近這幾年,華夏國越發注重高端製造領域的研發。在光刻機,發動機,太陽能設備等領域,都取得了不錯的成果。不過跟國外發達國家相比,還是存在著不小的差距。把年輕人派出去,讓他們學習國外的前進技術,開闊視野,對華夏國製造行業的發展益處多多。
“好的,劉總,超級研究院的徐文漢博士曾在漢堡大學擔任教授,這次就是由他出麵,跟漢堡大學取得聯係,漢堡大學願意接受我們的工程師前去進修。”
漢堡大學是歐洲的頂級學府,尤其是工科專業,在世界範圍內都是首屈一指。
能夠去漢堡大學進修,對超級研究院的年輕研究人員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
“劉川在超級研究院表現的怎麽樣?”劉小光問何書遠。
何書遠知道,劉川是劉小光的小老鄉,而且,劉川是當年江北省高考狀元,很被劉小光看重。
“劉川在超級研究院表現的不錯,小夥子聰明好學,為人謙遜是一個好苗子。這次去漢堡大學進修的人裏麵,就有他一個。”
劉小光點頭,劉川高考的時候,義無反顧的選擇工科作為自己的專業,立誌加入漢陽超級工廠,為家鄉的發展做貢獻,這一切,劉小光都看在眼裏。他當然希望自己這個小老鄉,能夠得到很好的發展。
跟劉小光匯報完工作,何書遠笑著對劉小光說,“劉總,劉家村真是越來越漂亮了。”
漢陽超級工廠在青州市,何書遠平日都在青州市辦公,隻有跟劉小光匯報工作的時候,才會來劉家村。
“景色還是那樣,沒多少變化。”劉小光不經意的說。
“那是劉總一直住在劉家村,所以沒什麽感覺,這山清水秀的地方,在華夏國都不多見。劉總,你看能不能給我們漢陽超級工廠的員工也在劉家村安排住處?”
劉小光一愣,“你們都在青州市辦公,還能來劉家村居住?”
“這住不住倒不是什麽大事,主要是大家對劉家村非常向往。”
劉小光看著何書遠,“少扯這些沒用的,是不是他們看好劉家村的學校?”
何書遠咽了下口水,他早就猜到劉小光能看出漢陽超級工廠這幫家夥的意圖。
“劉總,現在的家長對教育真是不遺餘力,青州市實驗中學的學區房,都漲到四萬一平了,就這個價格,好多人想買還買不到。”何書遠跟劉小光訴苦,“漢陽超級工廠的職工,雖然工資不低,但是跟房價比,就有點微不足道了。這幾年劉家村高中的升學率,在整個青州市都是數一數二,工廠的員工看著眼饞。”
劉家村小學,中學,高中,全都聘請華夏國最頂級的教師。教學質量在整個江北省都是名列前茅。最近幾年的高考,劉家村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漢陽超級工廠的員工自然都看在眼裏。兩個企業都是劉小光,為啥老龍湖集團的員工就有這麽好的福利待遇?
“漢陽超級工廠有幾簽幾千名工人,他學齡兒童少說也有幾百名,老龍湖的學校哪能招收這麽多學生。”劉小光不悅道,“真要是把這些學生都放在劉家村的學校,那教學質量肯定是要下降”
老龍湖的幾所學校之所以能保證這麽好的教學效果,主要原因是說了學生的數量比較少。老師們有充足的時間,針對性的指導學生。如果增加學生都數量,以目前的師資力量,必然無法兼顧到每個學生都情況。
何書遠沉默不語。
劉小光想了想,“這樣吧,你回去籌建漢陽超級工廠的子弟學校,就在漢陽超級工廠旁邊,就按照劉家村學校的模式,請全國最好的老師。錢由漢陽超級工廠出”。
何勝玉這才露出笑容,“好的,劉總,我這就去辦。”
下午的時候,劉小光把楊樂平叫到辦公室。
“樂平,我這發現了一家比較有潛力的公司,有沒有興趣一起投資。”
劉小光和楊樂平一起成立了小樂投資公司,幾年時間裏,陸續投資了十幾家初創企業,有賠有賺,不過兩人更多的把投資當做對小型企業的扶持,和對自己眼光的檢驗,所以並不在乎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