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功臣
黃忠魏延馬不停蹄的往長沙趕,約有七,才進了長沙城。
這一路的暢通無阻讓黃忠趕到奇怪,最主要的是長沙也沒出什麽大事。
幾人急忙來見林越,問其內情。
“末將黃忠見過軍師。”
“末將魏延拜見軍師。”
“降將陳應拜見林軍師。”
“三位將軍辛苦,一路奔波來救,越感激不盡,還請受越一拜。”林越心中著實感動,為了自己,千裏回援。
“軍師,忠有罪!”黃忠噗通一下就給林越跪下了,林越大驚不已。
“老將軍這是何故,快快請起,越受不得啊。”
“劉度趙範讓東吳奸細一把火焚盡,忠未能護他們周全來見軍師,忠對不住諸位,負了軍師重托!”
林越聽後心中不得不佩服東吳,整個環節都安排的妥妥當當,一點兒也不拖泥帶水,陰險至極,幸虧自己留了個韓玄。
“無妨,老將軍快快請起,這本報應罷了。”
“可他二人是唯一知內情的證人。”
“老將軍,若是他二人在,我等也不能跟東吳對質,畢竟曹操在北,下未安,這次就讓東吳撿個便宜,下次越絕不輕饒。”
“多謝軍師!”黃忠心裏不光是因為沒能盡到人臣之責而感到慚愧,還有長沙的張仲景。
“陳將軍新入我軍就四處奔波,苦了將軍了。”
“哪裏哪裏,軍師言重了。”
林越一席話讓陳應受寵若驚,連稱不敢。
“四郡已收,如今應速返襄陽,此次東吳之目的無非是牽製我軍,策應曹操南下荊州。”
這三位聽後便嚇了一跳,原來東吳布下的這一個局,全然不是為了四郡,也可以是一箭雙雕。
“這樣,魏延陳應聽令!”
“末將在!”
“你二人帶兩萬兵馬留守荊南,協助韓玄韓太守抵禦東吳!”
“末將得令!”
這無疑是個重任,對於魏延和陳應來是個機會,是個曆練。
“楊宇,馬雲祿,黃忠聽令,明日整軍出發,黃忠在前,楊宇在中,馬雲祿在後,不得有誤!”
“末將領命!”
“黃將軍,不知鄭嵐鄭將軍現在如何?”
“末將來時鄭將軍尚未轉醒,如今安置在仲景先生家中調養。”
“速速領我去。”
這次鄭嵐無疑是立了大的功勞,林越沒想到這個從自己辦的襄陽書院中出來的鄭嵐竟然是個帥才。
黃忠帶著林越楊宇前去張仲景府上,到霖方,有童開了府門把幾人迎了進來。
三人進了屋中,正見鄭嵐躺在榻上,張仲景坐在一旁給他喂藥。
“晚輩林越,拜見張先生。”
張仲景一抬頭,見是林越邊笑了。
“林軍師快快請坐,二位將軍也快快坐下,老朽今日偶見黃將軍入城,特把這位將軍請到府上醫治,冒犯了。”
“老先生這是哪裏話,先生一生行醫,懸壺濟世,如今如此年歲尚不忘下病患,晚輩欽佩之至啊。”
“林軍師嚴重了,軍師能否給老朽講一講這位將軍,初見之時見他身上滿是刀傷,箭上更是不少,解他戰袍時,滿是血腥氣,都已浸透啊,老朽還是第一次見一位這樣的將軍。”
“黃將軍,其中緣由你比越知曉的多,還是你講與老先生聽吧。”
“是,此位將軍姓鄭名嵐,字伯青,劉度率四萬大軍圍攻衡陽城,鄭將軍麾下隻有一萬餘人,不過愣是與劉度僵持了七七夜,鄭將軍日夜留在城樓上指揮,我等見他時,已然五日未眠了,而那一萬多人也隻剩他一個活人還在城樓之上。”
張仲景聽完回頭看了鄭嵐一眼,不出的心酸。
“自漢末十常侍起,黃巾起義,再至董賊亂國,多少生靈塗炭,多少百姓流離失所,命喪刀下,仲景乃是行醫之人,不知見過多少,可歎老朽卻是醫不了下啊。”
幾人聽完後也是低頭不語,尤其是林越,他從和平的後世而來,夢想總是戎馬下,指點江山,可如今到了這亂世,卻是這麽的苦痛,從自己的第一次領兵,第一次殺人,第一次看見別人被人殺死,那是多麽的殘酷,可是,沒辦法。
“唉……太平盛世,大漢光複就靠你們這些後輩了。”
“老先生……越定會讓百姓早日見到太平盛世。”
“咳咳……”張仲景身後傳出來兩聲輕咳。
“鄭將軍醒了。”
鄭嵐悠悠轉醒,見身旁是一老者,他此時頭疼不已,全身無力,模糊點視線往一側掃了掃,總算見到了熟悉的麵孔。
“軍……軍師……”鄭嵐忽怕這是一場夢,便伸出手來去夠林越。
“伯青,越在。”林越握住鄭嵐的手,堅定的看著他。
“軍師……衡陽……守……守住了……”
“是,守住了,伯青,你立了大功啊,此次若沒你,越之性命堪憂啊。”
“馬將軍……可在長沙?”
“她在,多虧伯青讓她回長沙報信,多謝。”
“能……能為軍師效力,是嵐的榮幸……”
“伯青,幸虧張仲景張老先生給你調養,不然你還得過幾菜轉醒,好了之後,你可要重謝啊。”
“張仲景……可是名醫張老先生……?”
“正是。”
“鄭嵐多謝老先生救命之恩,無以為報……待嵐好轉時,必磕頭拜謝。”
“將軍言重了,老朽本就是行醫之人,救將軍性命本就分內之事,哪裏要謝,將軍康複,老朽就心滿意足了。”
“軍師……劉度有靠山……”
“越知道,是東吳,如今迷局已解,我等明日便可回襄陽了。”
黃忠此時過來給鄭嵐把這些日子的事情全部講給了他聽,鄭嵐這才把懸著的心放下來。
“軍師……嵐帳下那一萬五千人……全都戰死了……”鄭嵐握住林越的手又緊了一分,這在他心裏是個痛,無比大的傷,他的眼角,已經泛出了眼淚。
“越知道,他們都是大漢的英烈,都是大漢的英雄,放心,越會好生安葬他們,撫恤他們的家眷,伯青,好生養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