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祭祀故大將軍竇武 故太傅陳蕃
六月初五,宜祭祀。
北邙山,旌旗飄揚,莊嚴肅穆。
何大將軍身穿黑色蟒袍,帶著文武百官到北邙山前,祭祀已故大將軍竇武、故太傅陳蕃。
竇武的孫子竇輔、陳蕃的兒子陳逸身披白色孝衣,帶著上百號族人,跪在黑色墓碑前,放聲大哭。
何進點燃三柱拇指粗的檀香,三拜三叩,恭敬地將檀香插進龍紋鼎中,便退到一旁。
竇輔、陳逸磕頭回禮,親屬再次痛哭。
太傅袁隗、司空劉弘、尚書盧植、司徒楊彪、光祿勳張溫、侍中蔡邕、後將軍皇甫嵩、河內太守朱儁一字排開,也都燃上三根紫色檀香,三拜六叩過後,把香插入鼎中,退到一旁。
王允、荀爽、崔烈、周異、曹操、袁紹、袁術、袁基、董卓、丁原、許相、丁宮、曹嵩、樊陵、馬日磾、韓馥、劉岱、孔伷、張谘、孔融、應劭、張邈、王匡、鮑信、橋瑁、黃琬、趙謙、韓融、陰脩、胡母班、吳脩、王瑰等文武百官上前拈香,三扣六拜,立於兩側。
有官員曾經受過竇武和陳蕃的恩惠,聽到家屬撕心裂肺的哭聲,也不由暗自垂淚。
陳琳從人群中走來,拿出寫著《思賢賦》的絹帛。
在文武百官的注視下,昂首挺胸念給竇武、陳蕃兩位先哲。
“.……先君竇武,誌寧社稷,忠亮謇諤,建立聖主,四海有功,先君陳蕃,方直不回,輔弼先帝,出內累年,忠孝之美,德冠本朝,謇諤之操,華首彌固……車軒轔於雷室,騎浮厲乎雲宮,受金石而弗伐,蓋禮樂而思終……歸去來兮,嗚呼哀哉!”
聲音郎朗,響徹雲霄。
竇武、陳蕃的親人聽完,淚流滿麵。
陳蕃的兒子陳逸,更是哭昏過去。
等陳琳念完《追思賦》,蔡邕向大將軍拱拱手,也走出人群。
他的頭發梳理得一絲不亂,顯得嚴謹幹練。
金蝠雲紋朝服被整理的筆直有形,舉手頭足間,盡顯文人風彩。
蔡邕從袖子中取出《武忠文義疏》,站在墓碑前向眾人宣讀。
這是由何進親自謄寫上表,小皇帝劉辯親自作序,何太後親自做跋的文章。
他宣讀的聲音有些混濁,每個字卻抑揚頓挫,讓周圍的文武百官都能聽清。
“蓋聞聖人之大寶曰位,故伊摯有負鼎之衒,仲尼設執鞭之言,寧子有清商之歌,百裏有豢牛之事……”
“太傅陳蕃生清穆之世,稟醇和之靈,覃思典籍,韞櫝六經,安貧樂賤,沈精重淵,抗誌高冥。”
“大將軍竇武曾不能拔萃出群,揚芳飛文,登天庭,序彝倫,埽六合之穢慝,清宇宙之埃塵,連光芒於白日,屬炎氣於景雲。”
“然中常侍曹節、王甫等與共交構,諂事太後,太後信之,數出詔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誌誅中官,會竇武亦有謀,蕃因與竇武謀之,事泄,曹節等矯詔誅武等,遂令收蕃,即日害之。”
“是時,山左右七裏草木全部枯萎,蝗蟲大起,天旱不雨,以悲其痛。”
“方今聖上寬明,輔弼賢知,崇英逸偉,不墜於地,德弘者建宰相而裂土,才羨者荷榮祿而蒙賜。”
“且我聞之,日南至則黃鍾應,融風動而魚上冰,蕤賓統則微陰萌,蒹葭蒼而白露凝。”
“公以仁心為己任,雖道遠而彌厲,功雖不終,然其信義足以攜持民心。”
“斯人已去,吾當以歸。”
蔡邕神采飛揚,念奏疏的聲音愈發高亢。
百官聞言應和,響徹天地,驚起林間鳥雀盤旋。
“公以仁心為己任,雖道遠而彌厲,功雖不終,然其信義足以攜持民心。”
後來,何太後極為稱讚這句話,就命少府將蔡邕的《武忠文義疏》、陳琳的《思賢賦》印製成冊,宣發全國,以表彰竇武和陳蕃二人的忠貞事跡。
盧植寫了《建寧記事》,追憶兩人帶著國之忠貞、朝之良佐與宦官對抗的光輝曆史,也一同被刊發全國。
追悼會進行到一半,竇輔、陳逸跪在地上,向何進請求發掘大長秋王甫、曹節的棺槨,擄其骸骨,挫骨揚灰。
大將軍聽後點頭同意,還命地方搜捕王甫、曹節的家人,判他們流徙三千裏,到交州去屯墾荒地。
最後,何進走到故大將軍竇武、故太傅陳蕃的墓前,宣讀了小皇帝劉辯的旨意。
“應天順時,受茲明命,故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輔相陛下,勤身王室,夙夜匪懈。”
“前以讒勝,並伏誅戮,海內默默,人懷震憤。”
“追封故大將軍竇武為忠武國公,追封故太傅陳蕃為義文國公,五代以內,世襲罔替。”
“加封竇武之孫竇輔為侍中,命陳蕃之子陳逸為仆射,欽此。”
竇輔、陳逸等上百人跪在地上,叩首致謝。
於是,士子清流聞之涕零,大將軍聲望日隆。
六月初五,宜開府。
南宮嘉德殿,大將軍何進、太傅袁隗攜文武百官齊聚一堂,開啟了消滅十常侍後的大朝會。
新朝新氣象,何進征得太後的同意,開始大刀闊斧的改革。
隻見他身穿金絲蟒袍,雄姿挺拔站在小皇帝劉辯的右下首側,攤開絹帛宣讀聖旨。
“應天順時,受茲明命,尚書盧植有功於社稷,加封涿候,賜字文忠公;河內太守朱儁平賊有功,右遷衛尉,前將軍皇甫嵩平定叛亂、安定邊疆有功,右遷膘騎大將軍,欽此。”
盧植、皇甫嵩、朱儁站在大殿中央,捧著玉符,低頭納拜。
“臣盧植(皇甫嵩、朱儁),謝陛下隆恩。”
等三人退去,劉虞、劉寵、劉弘跪在玉階前,何進打開詔書繼續念道。
“應天順時,受茲明命,前幽州牧劉虞虎賁勵德,維城燕北,加封襄賁侯,右遷太尉;前大鴻臚劉寵簡除政令,禁察官吏,加封東平關內侯,右遷司徒;司空劉弘,政績卓著,加封安眾關內侯,欽此。”
劉虞、劉寵、劉弘聞言,也叩謝皇恩,退到兩側。
何進繼續打開詔書,命劉岱等十三人上前。
“應天順時,受茲明命,夫台宰重器,國命所繼,萬象更新,由此至時,封劉岱為兗州刺史,劉輝為豫州刺史,劉豫為徐州刺史,劉圭為冀州刺史,劉表為荊州刺史,劉繇為揚州刺史,太史慈為青州刺史,公孫瓚為幽州刺史,丁原為並州刺史,董卓為涼州刺史,何鹹為益州刺史,何隅為司隸校尉,欽此。”
劉岱等十三人叩首拜謝,回到文武百官中,郎署官員將刺史大印交給他們。
要知道,大漢十三州刺史,兗州刺史劉岱,豫州刺史劉輝,徐州刺史劉豫,冀州刺史劉圭,荊州刺史劉表,揚州刺史劉繇,交州刺史劉焉都是漢室宗親。
幽州刺史公孫瓚,並州刺史丁原,涼州刺史董卓都是武人。
青州刺史太史慈是何進的女婿,益州刺史何鹹是何進的兒子,司隸校尉何隅是何進的宗族。
如此看來,地方一把手由劉氏宗親、武人和外戚掌控。
這樣,地方就會貫徹朝廷的意誌。
大朝會上,又有何進幕僚進入朝堂。
士人邊讓、荀攸、種籍、鄭泰、陳琳等文人被任命九卿之職。
武人張津、許涼、伍孚、王謙、吳匡、張璋被任命為越騎校尉、屯騎校尉、城門校尉、驍騎校尉等要職。
還有一部分門客跟著兒子何鹹進入益州,充任漢中太守、蜀中太守。
外戚在地方掌控力得到加強。
朝堂上,何進還宣布了改革爵位。
公有縣公、郡紅、國公。
侯有亭侯、鄉侯、縣侯。
蔡邕、王允、孔融、荀爽、袁紹、袁術、袁基等世家子弟被封為縣侯,世襲罔替。
張溫、袁隗、楊彪等世家家主被封為國公、郡公,與竇武、陳蕃同列,澤披五代。
何太後親自加封正妻為三品浩命夫人,食邑三百戶。
許相、丁宮、曹嵩、樊陵、馬日磾、韓馥、劉岱、孔伷、張谘、孔融、應劭、張邈、王匡、鮑信、橋瑁、黃琬、趙謙、韓融、陰脩、胡母班、吳脩、王瑰等文武百官也各有封賞。
有的被封為亭候、鄉候,有的官升一級,增加200石俸祿。
總之,跟著大將軍混,人人都有肉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