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全民辦學總動員(2)
第八十七章在家鄉勞動的三年裏(五)(2)
全民辦學總動員
我還能夠清楚地記得,那是1968年冬到1969年春之間,當時正是在全國範圍內的廣大農村中,實行“村村辦小學,大隊辦初中,公社辦高中”的全民辦學運動,在我縣也如火如荼地普遍地開展起來。
而這場全民辦學運動,也像1958年搞躍進運動一樣,迅速地波及到了全縣的每個公社、每個大隊、甚至每個生產隊中去。並且,那迅猛發展的趨勢,與當年大搞人民公社化運動相比,的確毫無遜色,恐怕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還不到一個月之餘,結果全縣所成立的新高中,幾乎由原來隻是博白高中和龍潭高中兩間。瞬息之間,就猛然增加到了一個公社一間,共計16間之多;而原來全縣隻有博白一初中、博白二初中、龍中、沙中、鳳中、水中、東中、文中等八、九間初中,也猛然地增加到了一個大隊成一間,要是用保守一點的方法去算計的話,至少新成的初中也不會少於四百間以上;至於所新成立與原有的小學校,那就必在千所以上了。
另外,在當年所招生的高、初中新生的人數上看,那就不知要比以往所招收的新生人數,不知要翻了多少倍了。這樣一來,在各級學校當中,對於老師的配備上來說,就非得要“逢官高一級”不可了。
原來,教小學的提升一部分教初中,教初中的全部都要提升教高中;原來,是高中老師的,就得變成為了各公社高中的骨幹或領導了。
在此,我不妨舉個例子,據《博白縣教育誌》有關記載,1968年全縣普通中學原有的教職工是322人,而到了1969年便猛然地增加到了1400人了。如此迅猛的增長,真是令人難以料到。
如果,當年要是不這樣地“逢官高一級”地做的話。試想,所缺少的那一大批師資又從何而得來?
根據博白縣教育局,在1992年纂編的《博白縣教育誌》在第五頁所記載的文字中,還這樣地說到當年博白縣教育的現狀:
“……教育年限被縮短,小學5年,初中2年,高中2年;教育課程被裁減,中學隻開設政語、數理、農化三科,砍掉曆史、地理、英語3科;教學方法以勞動代替教學。學校管理體製被打亂,教學秩序被破壞,工宣隊、貧下中農管理學校,停課鬧革命。教育結構被亂砍,取消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幼兒教育。普通中學盲目發展,社社辦高中、隊隊辦初中。廢除升學考試製度,實行推薦保送製度……”
我還清楚地記得,在一天傍晚時分,我吃完了晚飯,正在村子前麵那張小牛尿湖邊的樹蔭下進行乘涼的時候。瞬息之間,便突然看見南哥正好從外鄉回到家裏來。
此時,我隻是看見在他所乘坐的那輛老掉牙的自行車後麵,滿載著簡單的一些行李等日常用品。還在車頭上掛了頂笠帽,就是如此地返回家中的。
頓時之間,他的突然之間回來,我便感到有些莫名其妙地奇怪和不解。特別是,當我看見他當時車上的這種裝載。
要是用那個時候,人們所常說的一些時興的話來形容,那就是:
“在這個年頭當個小學教師,這個學期還是在這裏教,但是,到了下個學期,那就不知道這頂‘笠帽’往那裏掛了。要是組織突然下令需要進行調動的話,隻要馬上背上那幾斤舊棉花便走,簡單又方便……”
就是在回來後的第二天,我便興趣盎然地走到南哥他處,和他一起聊天時才知道,原來他這次回來以後,就不打算再走了,而是留在了大隊教。
據他所說,因為在上麵分配給他的當前任務,就是要南哥和另外一個老師王誌輻一起,在良荔大隊完成籌建良荔首屆初中班的一切準備工作。
而在這其中,南哥所負責主要的教學任務,就是初中班的數學、工基課程的教學。另外,誌輻老師所負責的任務,就是兼任首屆初中班的班主任和語文、農基課程的教學。
大家可要知道,當時我們良荔大隊回來的老師可也有好幾個,可以說得上在一時間之內,真是顯得人才濟濟……
可是,就在過不了幾天時間以後,我便看見在我們村上的小雲、八妹、二妹(運娟)、高貴(運忠)等人,全都一塊去到良荔學校報名讀初中了。從此以後,八妹他們便成為了良荔有史以來的首屆初中班的學生。
同時,丙貴、肥仔、三十(貞偉)、天福(王忠親生的大子)等村子上好幾個大孩童,也一樣地跟著去報名就讀良荔小學的高小班。
因此,這樣一來,便就自然而然地,終於總算是圓了八妹和肥仔他們回來後,所要追求的“讀書夢”了。
再從另一方麵也可以說,也算是最終實現了父親要首先安排他們回來家鄉時的初衷。從而也使到父親他們,終於放下了心中的一塊大石頭了……
自從良荔大隊成立了初中以後,我常常會看到八妹和小雲她倆,都總是同去同回,幾乎是形影不離。
特別是,當她們放學一塊回來到家裏以後,在大多數的時候,都是主動幫忙家裏幹活。有時候,還主動地出隊裏工,去學習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勞動工作。從而,也好幫助家裏多爭點工分,從而減輕家裏的經濟負擔。
現在看起來,這些才剛好十三、四歲的孩子,都已經是那麽通情達理且又懂事。難怪人們常常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的確一點不錯。
此時,我還經常地看見,南哥有時在晚上放了學時,也常會跟放了晚學的那幫村子上的學生一塊回家。並且,他還常常回來後,便忙著幫家裏幹這幹那。似乎要比過去在外鄉教書時,對於家裏的照顧更是無微不至得多了。
說句實在話,這些就是當年農村中的一些實際情況。特別是,尤其是對那些家本來在就農村的教師們來說,有了這樣的政策,使他們能回到家鄉來任教,真可是他們求之不得的大好事……
當寫到在這裏的時候,我還得要特別地記述一下的,就是我們家中的“滿子”即一向受到家裏人疼愛和嗬護的“小肥仔”。
你可要知道,過去在鳳山時,也許是由於當時他的年紀尚小,家裏人什麽事也不要他去幹的。但是,自從回來以後,他卻像是變成了另外的一個人一樣。
每逢放了晚學回來,要是天氣晴朗的話,他總會跑在廚房處,拿上勾鐮,勾樹葉用的那副竹梳子,挑著柴筐。
然後,便馬上和上、下兩個村子上的那幫放晚學回來的孩子們一塊,高高興興地迅速走到村對麵那一帶農場的橡膠、桉樹林帶去,用那副竹梳子,手中不停地勾集膠葉和桉樹葉去。
有時候,還不忘記隨手拿上幾個在中午吃剩下來的芋頭、紅茹,放在衣袋中去;有時候,就在粥盆中剩一碗稀粥喝到肚子裏,便趕緊跟上撈柴隊伍……
肥仔就是這樣,幾乎天天如此,很少間斷過。基本上全依靠他為家裏顧好這個舉足輕重的柴火問題……
難怪,後來村子上的大人們常常會在我的麵前進行誇讚他:
“飛哥,你們家‘肥七’真是夠勤快了,剛放了學回來,屁股還沒沾著凳子,便馬上就和村子上的小孩子們一塊,到對麵山上撈柴火去。自從他回來以後,你們家裏的柴火幾乎是他給全包了。不簡單,夠勤快嗬……”
小肥仔不但在家裏勤快、肯幹,常常博得家裏幾個姐姐的疼愛,村子上的人一致讚歎。就是平時在學校裏,與同學們的關係也是相處得很好。
根據,過去曾經在良荔學校裏讀過書,現在桂林溶岩研究所工作的王誌廣回憶說:
“……過去,王強在回到良荔學校裏讀書的那兩三年時間,我和他就很要好了。那時候,晚上大家都要到學校裏去上自修的。於是,常常會在下了自修以後,便往往和他一塊回到我們村子長嶺進行住宿。到了第二天一早醒來以後,又得要和他一塊到學校裏去上課。因此,我們常常都是一起,形影不離,親如兄弟一般……”
當說到這裏的時候,誌廣接著又繼續回憶說:
“……在那時候,每逢到中午放午學回家吃午餐時,我便常常和他一起,回到我家裏去一起吃午餐的。你可要知道,當時我們秧地垌生產隊,由於在螞蟥垠一帶的坡地多且又好。因此,每年每家每戶分配所得的雜糧也特別多。所以,每次他到來的時候,家裏的紅茹雜糧都是任他盡情地享用的。在那個時候,他跟我都要比誰都要好……”
後來,我也曾經常常聽到丙貴對我說過:
“肥七也有時候肯到山塘口亞平(王偉)家裏去進行住宿的。但是,在大多數的時候,還是回到誌廣村子上住的較多……”
正是:
全民辦學總動員,教師都往老家返;
弟妹圓了讀書夢,早日成才在期盼。
欲知後事如何,請君往下細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