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高三年級紀事〔上〕(5)
第五十八章 高三年級紀事〔上〕(5)
(220)化學教頭黃秀棠
有詩歎曰:
化學教頭黃秀棠,為人處世本平常;
知識淵博滾瓜熟,講課出口便成章。
我所知道的黃秀棠老師,聽別人告訴我,他已經是一位多年都是上畢業班的化學課程的博中化學科的“老教頭”了。
在平時,你以為他這個人對於什麽事情,好像都是很隨便的“和事佬”吧。特別是,對於那些有關在政治方麵上的問題。
不錯,他對於在政治上的事情,也確實是很少去過問的。真正好像那些“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教聖賢書”的人一樣。
這的確也難怪他。大家可要知道,這對於一個從舊社會過來,且出身又不好的黃秀棠老師來說,還是時刻不忘記遵循他的處世哲學:“明哲保身,少說為佳,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因此,他就能夠像一些人那樣,解放後的十幾年來,躲避過一場又一場那驚濤駭浪般的政治運動的原因。
你可要知道,不論是在剛解放初期,黨對舊社會過來的知識分子進行的思想改造;還是在1955年所進行的肅反運動;或者是,1957年的整風反右鬥爭;甚至就是1959年反擊機會主義等運動,他都能夠平安無事地躲過來了。
因此,我們也可以說,他正是在黨的曆次政治運動當中,那些能夠躲避過來這類人當中的一個典型例子。
你可要知道,就在他自己的教學生涯上,從表麵看起來,他是一個很隨便,又似乎無甚麽責任感的老師。
但是,實際上並非如此。他卻是一個競競業業,一絲不苟地在完成自己本職工作的一位責任心很強的好教師。雖然,他在某些領導者的眼裏,算得是一個四平八穩的人,但其實不然。
每當起午睡以後,有時又是他上的化學課的時候,我曾經不止一次地看見他,總騎著那部又舊又破的舊單車,匆匆忙忙地從街上趕了回來。
在下了車以後,便隨手把那輛破舊單車,放在教室外麵的草地上。接著,就走進教室裏去。隨後,忽然之間,便從那件陳舊中山裝的大衣袋內,掏出幾條粉筆,再從褲袋中拿出那本已經使用了多年、書麵甚至已破損不堪的高三年級的那本有機化學課本。
頓時之間,他便順手丟在講台上,連看也不看就在黑板上麵,大大方方地寫出這堂課所要即將講的課題……
隨後,他便有條不紊地進行講起新課來。完全不用看課本,都能出口成章地,把一連串的有機化學反應方程式,一字不漏地說出來。然後,又熟練地抄寫在了黑板上。
此時,他還一邊在叫同學們打開××頁,詳細地進行閱看那些化學反應方程式以及化學原理。頓時之間,大家都在目瞪口呆靜靜地看著他。此時,他卻像一位不用提詞的演員,正在演戲一般地進行講課。
瞬息之間,情不自禁地使我們感到,黃秀棠老師對於課本教材,真正是做到了全部爛熟了的地步。於是,大家便對他肅然起敬起來……
我聽別人說過,黃秀棠老師在解放前,曾經在廣州讀過兩所大學。畢業以後,回到博中就一直當上了化學老師。因此,他是一位在博中化學科當中,資曆最高,教齡、校齡最長的老師之一。
他每年所教出來的學生,真是不勝枚舉。我曾經聽人說過,黃秀棠老師除了化學外,就是英語和語文他也同樣教得挺不錯。
你可要知道,他在解放前後,也曾經演過不少進步的戲劇,雖然大多都隻是一些配角。
聽說,在解放初期,學校所排演的著名戲劇《血淚仇》當中,他就扮演過一位投毒的敵特分子而名聲大振。並且,還到下麵的區鎮,進行巡回演出。對推動解放初期黨和政府的各項政治運動的開展,曾經起到一定的作用。
到了1958年冬,學校先後大辦工廠,積極開展勤工儉學活動。全校建工廠、車間、作坊一百多個。不但學校辦,班上也辦。
我還能夠清楚地記得,我們的37班就曾經辦過一個粉筆廠,一個麥芽糖車間。但是,產品多數都是廢品。
當時,玉林地區教育局還在我校召開過《玉林地區中等學校現場會議》,推廣博中的教育革命經驗。我們的校長還在這次會議上,對全體會議代表作了一次典型的經驗總結介紹。
當時,黃秀棠老師是具體負責學校化工廠的技術顧問的工作。由他親自指導製作的“麥芽糖”這個化工產品,就是在會議期間展出的時候,到會代表和全校師生進行品嚐之後,人人都齊聲歎好。
在我的印象當中,每逢輪值到我們班下廠實習的時候,他要求我們不單要做,還要和書本知識緊密地聯係起來,通過實踐之後,再上升到理論去。
為了能夠達到這個要求,我記得在他的倡導之下,利用化工廠的牆壁,全部都畫滿了各種生產工藝的流程圖,以及各種各樣的化學方程式。
同時,這些生產工藝的流程圖,和各種各樣的化學方程式,都是由他指定我和高孔威同學,在利用勞動堂或下廠實習的時候,去到現場再將它畫好和抄寫上去的。
一直到了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當我調入博中任教的時候,就是在那些牆壁上,還能夠清晰地可看見,我們當年所留下來的筆跡……
在那個時候,每當進行化學複習的時候,隻要到工廠現場走上一趟,往牆壁上細心看上一遍。你就能夠把中學階段的化學基礎知識結構,進行係統地複習上一遍。從而無形當中,便收到了一種意想不到的效果。
正是:
指導製成麥芽糖,參觀人員得品嚐;
化學知識上牆壁,一目了然人讚揚。
欲知後事如何,請君往下細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