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解放前夕在博中的見聞(3)
第五章 解放前夕在博中的見聞(3)
(23) 創辦功臣是陶公
後人有詩讚曰:
一九二四建博中,創辦功臣是陶公;
飲水怎忘挖井者?白州文化永先鋒。
操場氣氛變異常
我還清楚地記得,那時候每天的清晨,在當剛剛聽到學校的第一聲清脆的起床鍾聲響過後,父親便是第一個起床的。隨後,他就把我從夢中吵醒。
然後,便按照父親一貫以來在平時對我進行的嚴格訓練“項目”,迅速地從上爬起來,隨手掛好蚊帳,疊整被子,穿上衣服,洗麵漱口……
在日常生活中所必須要做的事,都是到了博中之後,父親就強調要求我,一定要不紮不扣地從頭學會做的。但是,對於小伊妹來說,就並非如此。而是隨她的意願要睡到什麽時候都可以。有時候,在我心中覺得有點不大公平……
當年,在當我起床並按規定完成了父親所要求要做的一係列“任務”以後,常常便走到內操場一帶,興味盎然在觀看全體學校師生進行唱國歌,升國旗活動。最後,還聚精會神地在一旁觀看父親給師生們領做早操時的壯麗情景。
不知道是什麽原因,今天早上內操場上的氣氛,跟平日裏顯得有點反常。不僅停止了全體師生常常進行唱國歌,升國旗的日常活動。而看見在內操場上,四周一點嘈雜聲也沒有,到處都呈現出一種十分莊嚴、肅穆的氣氛。
此時,全校一千多名師生員工,正在整整齊齊地集合好隊伍後,靜靜地聆聽高福桂校長對全校師生員工們的講話,他的講話的聲音變得極其低沉而又顯得極其悲痛。
因為,由於我距離他們太遠,幾乎聽不到高福桂校長他正在對全校師生都說了些什麽……
出於一種新鮮和好奇的心理狀態,我們幾個教工小孩子隻好走近一點看個究竟。此時,方才清楚地看見有一些學生的手中,正拿著花圈和撐著掛在竹竿子上麵寫著白字的藍布條。
在每個老師的手臂上都佩帶著黑紗,在每個學生的胸膛前都佩帶著紙做成的一朵朵的小白花……
此時,整個學校的內操場上,早就已經失去了往日早晨所特有的熱氣騰騰和生機勃勃的那種氣氛。頓時之間,全校都顯得格外地平靜,肅穆。似乎還夾帶有點極其悲涼的氣氛的那種憂傷情景……
我們幾個教工小孩看見了此種場麵以後,便悄無聲息地偷偷地離開了。大家幹脆一塊兒地跑到學校外操場玩去。
你可要知道,因為我在老家時曾經多次看見過,每當在山嶺或村莊大道上凡在竹竿上掛著白紙條、人們排起長長的隊伍,正在披麻帶孝,邊走邊敲打著一種深沉悲涼的銅鑼聲的情景時,便會明白一定是送死人“出葬”(出殯)了。
於是,我們便往往都會情不自禁便遠遠地自動離開,不敢雷池一步地往前進行觀看。認為這是一樁極為不吉利的事情。
從此以後,便在我這顆幼小的心中,自然而然地滋長出一種特別害怕和恐懼的心理……
正是:
五十年前一早上,操場氣氛變異常;
莊嚴肅穆又悲痛,黑紗白花像送葬。
欲知後事如何,請君往下細看。
博白教育大功臣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之間,又到了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
當時,我已經調進了博中工作。在學校倡議在校園內重新建造陶公亭的時候,我偶然之間,便在陶公亭的紀念碑文上發現,原來陶生熙(即陶伯明)正好就是在1948年的10月間逝世的。
你可要知道,原來舊的陶公亭是在解放前陶生熙生前就建好了。地址就是在學校的西校園處的某一個地方建造的,也就是現在的博白鎮一小的校園內。在我小時候在博中生活的兩年多的時間裏,就常常肯和學校的教職工小孩一塊跑到那裏玩耍。
一直到了上個世紀的七十年代末期,因為西校園已經劃歸博白師範學校了。由於要進行擴建學校等原因,而不得不對陶公亭進行暫時的拆除。
此時,我突然之間便聯想到,小時候在博中曾遇到過內操送殯的此事。我當即便問起正在陶公亭旁邊休憩、又正好是當年曾經在博中讀書的陳宗實老師。
於是,他便當場一五一十地把事情真相告訴給我知道:
“那天早上在內操場集合,正好就是全校師生集體出發到城廂江南村,送陶伯明先生上山出葬……”
後來,我又在《博白縣概況》的《曆史人物》中知道:
陶生熙(1872—1948),字伯明,寧潭鄉楊青村人。清末秀才,後畢業於廣西官立師範學堂。
1921年,任博白縣勸學所所長,倡導改蒙館為小學。勸學所改為教育局後,出任局長,在縣城創辦平民夜校。推行平民教育。
1924年春,創辦博白縣立初級中學。
1927年,曾創辦暑期學校,聘請留穗大學生培訓小學教師。
1931年後,曾出任廣東省遂溪、寶安縣教育局局長。
1936年後,返回博白縣立中學任教。
1940年,當選為博白縣教育會會長。
1946年,為了表彰他對教育事業所做出的貢獻,便在博中(即今天博白鎮第一小學)校園,建造陶公亭以資紀念。
正是:
創辦博中陶伯明,校園建造陶公亭;
子孫後代永懷念,博白教育大功臣。
欲知後事如何,請君往下細看。
(24)中秋放飛‘孔明燈’
有詩讚曰:
中秋放飛孔明燈,皓月繁星亮遍天;
名師帶出高門徒,書本知識用實踐。
遊園活動中秋夜
我還清楚地記得,那是1948年的那個中秋佳節的晚上……
當時,博中的全校師生員工,正在興高采烈地聚集在學校內、外操場和各班的教室裏,興高采烈地歡度中秋佳節。
不時看見,全校師生員工不僅在縱情歡樂地在進行嚐月,還舉行各種各樣豐富多彩的中秋之夜的文娛遊園等活動。總之,整個校園內外,到處都充滿了一片節日的歡樂氣氛。
正當夜幕才剛剛降臨的時候,我們這幫博中教職員工的小孩,更是興趣盎然地分散走到全校各處去揍看熱鬧……
當時,我正走到了學校的內操場,頓時之間,就看見一些班級的學生,正在圍繞在一起,準備放飛一種能升上天空去的紙燈籠。
此時,剛好在我旁邊正在陪我在一起的誌言叔,便高高興興地像在給學生上課一樣耐心告訴我說:
“亞東,你知道嗎?這種用紙糊起來做成的燈籠,也叫做‘孔明燈’。據傳說,它是三國時代蜀國的大丞相諸葛孔明首先創造發明的。古代人在與敵人作戰中,為了能夠迅速地傳遞戰爭信息,就要千方百計地想出了許許多多的好辦法去應對。其中,諸葛孔明發明的這種用紙糊起來做成的燈籠,便是其中的一種。你要知道,它是用來給自已人做信號時使用的,相當於今天所使用的‘信號彈’。這種紙糊成的燈籠,在當時就發揮了它原來意想不到的很好的作用。於是,後人便稱這種能夠升天的紙燈籠叫做‘孔明燈’……” 。
頓時之間,我倒感到有點奇怪起來,為什麽在紙燈籠內隻要把幾支小蠟燭點燃了,待過一會兒,燈籠內部受熱以後,紙燈籠它就會能慢慢地自動地升上天空去呢?
當時,對於這個紙燈籠能夠升天的原因,我一直都是想不明白。有時候,就簡直是到了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步。
此時,我又發現在內操場中央,正在圍坐著好幾堆準備放飛紙燈籠的一大批學生……
不一會兒,我便看見全校總共有七、八個紙燈籠,正在徐徐地升飛到天空中去。在紙燈籠內的蠟燭光照射下,幾乎亮紅了半片天空,正在和天空中那皓月繁星交融在一起,簡直是好看極了!
就在這個時候,在那風清月皎的夜空中,漸漸地便有些微風吹來。此時,這些紙燈籠,便隨著微風的吹拂下,輕飄飄地向著西北方向,慢慢地飛去……
後來,逐漸地便全部都一塊消失在這廣闊渺茫的夜空中去了。最後,隻剩下一輪圓盤形一般的皎潔明月,和那廣漠夜空中的閃閃繁星……
當時,在校園內外到處都站滿了不少觀看熱鬧的學生、小孩子。其中甚至還有不少是大人。
正是:
遊園活動中秋夜,燈籠蠟燭被點燃;
徐徐飄往夜空去,輕風吹拂己分散。
欲知後事如何,請君往下細看。
燈籠為何能升空
轉眼之間,大概又過了若幹年以後,已經是到了上個世紀的1956年了。那時候,也就是我已經在鳳山初中讀三年級了。
記得,有一天上午,我便在下了課間休息的十分鍾,就隨便地問了上我們物理課的李登瑚老師,一個小時候在博中的中秋晚上,學生們一起放孔明燈遇到那個不解問題:
“李登瑚老師,向你請教一個在小時候弄不明白的問題。請你跟我說說,‘孔明燈’為何能夠飛升上天空中去的物理原理吧……”
於是,當時李登瑚老師聽我說完了後,便耐心地結合剛剛學過的物理學的熱學中有關的知識,馬上給我解釋地說道:
“這些古代放飛的‘孔明燈’,能夠在點燃了小蠟燭以後,使它受熱能飛上天空去。便是利用了物理上關於熱氣球的‘冷縮熱漲’的原理做成的……”
當聽了李登瑚老師的中肯詳細的解釋以後,我心裏頓然便浩然開朗起來。此時,我才恍然大悟地真正懂得了紙燈籠,它能慢慢地升上天空中去的真正的原因所在……
於是,我當時心裏便想:
“在解放前,博中師生就能夠做成了‘孔明燈’升天。可見,當年博中師生就已經能夠把所學到的書本上的知識,真正結合實際,並學會運用到實踐中去,能夠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起來了,這可真不簡單。他們這種學習方法,便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啊……”
漸漸地,中秋之夜已經快將要過子夜十二點鍾了。但是,學校四周的人們,還是依依不舍地不願散去。
有些人,他們拿出草席鋪放在地上,大概是準備整個晚上都在野外,進行在賞月之中度過的吧。畢竟“月到中秋份外明”嘛,這麽難得的好機會,不進行歡慶這一年一度的中秋之夜,讓它就這樣白白地溜走,該多可惜呀……
此時,我的確感到實在是有點累,也將快要頂不住了。於是,我便獨自一個人回到房間準備睡覺去。
當父親看見我回來了,便高高興興地把學校發給老師的中秋月餅拿了出來。隨後,便給了我一個。
小伊妹不知什麽時候就回來了。並且,此時她已經進入了夢鄉……
但是,隻見在她的手上,還拿著可能是女同學給她,但還沒舍得吃完的半塊月餅。並把父親給她的那一個月餅也留了下來,小心地放在她床頭上的一個精致的小木盒子裏收藏著。
其實,這也許是我平生第一次品嚐月餅。遠比在農村的中秋晚上,所吃的那些“光芋”好吃得多了……
正是:
燈籠為何能升空,不明道理想不通,
長大以後問老師,物理知識在其中。
欲知後事如何,請君往下細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