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武俠仙俠>風雨人生路> 第三章客家風味濃厚的好習俗(1)

第三章客家風味濃厚的好習俗(1)

  第三章 客家風味濃厚的好習俗(1)


  每個人,對自己童年的許多往事,都會留下蒙朧且又難忘的記憶。


  有的人,因為生長在充滿絢麗多彩的盛世裏,他們的童年是金色且絢麗多彩的。


  有的人,卻生不逢時,戰亂,貧窮,落後,愚昧,使得他們的童年,蒙上了一層厚厚的塵土,因而是灰蒙蒙的。


  我卻在這兩者之間,自然會有許多值得回味無窮的兒時趣事。


  比如,許多富於客家人的鄉土風味特色,又具濃厚的民間風俗的各種不同類型的文體活動……


  有詩歎曰:


  客家民俗世聞名,文體活動夠新鮮;

  美食節日俱特色,鄉土風味永不變。


  (8)無憂無慮盼年到【1】


  孩童時代,我曾參加並學會與喜愛上了不少祖先根據不同季節所創造和流傳下來,並獨具各種各樣不同風格的客家民間娛樂活動與體育項目。其中,很多還帶有濃濃的客家特有的鄉土民俗風味……


  大年三十即是除夕,它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傳統的盛大節日。也是當年農村中一年裏節日氣氛最為濃厚的一天。


  除夕那天,隻見到處都見家家戶戶拜灶頭爺,在“廳廈”祭拜祖宗;

  除夕那天,隻見在所有大門兩旁,貼上新寫的春聯,兩旁門板上,貼上手持大刀和鋼鞭的威武門神;

  除夕那天,隻見所有房間、穀倉、禽畜豬欄等的門框上都貼上灑滿“金星”的紅紙條,即所謂的“利市錢”;

  除夕那天,隻見家家戶戶都把屋裏屋外所有陳舊的廢物都要一掃而光,這便是“除舊”,實際上是大掃除;

  除夕那天,隻見不論大人和小孩都要幹淨提早洗澡、穿上新衣服。此時,整個村子上到處人人臉帶笑容,心中充滿喜慶和歡樂;


  除夕那天,隻見大家吃罷了豐盛的年夜飯,晚上還要守“歲”。在除夕之夜,每個房間都要燈火通明,稱叫“點歲火”。


  在每逢過年時,令我最難忘記的事,便是天天都有豬肉飯、年籺(念【at】)吃。但是,必須牢記和遵照大人在年前,就對我們小孩子的忠告:

  “記住,從大年初一到十五元宵節這半個月內,誰都不準講不吉利話,特別不準涉及 ‘死’字。”


  大年初一早上起床後,馬上穿好年前家裏人,給我準備好的新衣和新鞋後,就高高興興地給父母、親人等長輩們一一拜年。這算是過年中,一件所有小孩子誰也不會忘記的事兒。


  在給長輩拜年後,當他們把年前早已用紅紙包好的一、兩千元 “壓歲錢”塞到我們手中時,內心那種喜悅的心情,真是難於表達。於是,又笑著跳著地從高掛著的竹籃裏拿下幾隻“年籺”(念【at】),便高高興興地約好村上其他孩子們一塊到別處去玩,這就是在過“新年”時當天的主要活動。


  一直興高采烈地玩到下午四、五點鍾時,才突然想到要跑回來參加拜“亞公”,吃晚飯。


  從年初二起,就喜歡跟大人們一塊擔“格蘿”“去村”(訪親)。因為“去村”除了有雞腿吃,親戚還不會忘記打發一個小小的紅包。


  在我記憶中,由於到嶺崗排九姑家路途近,隻要過了前麵的三世祖嶺崗,就能看見村子上她家中那一排新屋。再需走上半個多時晨就到了。


  白天能與九姑家的表兄妹一塊兒玩,覺得特別開心。當吃完了晚飯後,就不再住夜了,大家又高興地回家來。因此,在小時候每逢過年,我特別喜歡到富新嶺崗排九姑家去‘串親’,並且,每次總是少不了我的份。


  大年初三是農村人常說的“窮鬼日”,不喜歡到別人家。也不歡迎別人到自己家裏來。這天,家家戶戶一大早就要開門掃地,打掃衛生,稱為“送窮鬼出屋”去。


  大年初四,又是一個拜親訪友的好日子。


  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後,我有時,還喜歡和村上的大人們一塊去富新官村等地,觀看“砍大番”這種人山人海,十分熱鬧和壯觀的富於迷信色彩的民間活動。在這種活動的整個過程中,就有砍牛,砍豬,砍羊,上刀山,過火海等驚險場景……


  我有時,喜歡和村上的“鬼兒戲”迷一起,到文江二聖廟去觀看唱“鬼兒戲”;我有時,又喜歡到富新竹根山祠堂【2】前,看舞龍舞獅等過年後常有的民間文娛活動;我有時,甚至還走獨自一人步行到東平街去湊看熱鬧哩……


  那時候,我有時總喜歡一個人自言自語地說:


  “唉,過年真爽,要是天天都過年該多好啊!”


  正是:


  小小孩童純真好,無憂無慮盼年到;

  雞腿紅包燒爆竹,新衣新鞋戴新帽。


  欲知後事如何,請君往下細看。


  (9)清明時節雨迷迷


  有詩歎曰:


  清明時節雨迷迷,相顧無言淚染衣;

  思念故人情切切,依稀窗外曉鶯啼。


  客家習俗興祭祖


  在春分後至清明前的這段時間裏,我常常和五叔他們這些大人們一塊,去消“蒸嚐”……


  每年的農曆二月十六這天,往往上午就在村上麵的始公壩祭拜了太始祖墓後,便跟著村上的大人們一塊,去到離家隻有七八裏路遠的山湖“新村祠堂”吃午飯。


  當年的新村祠堂,(下圖)那是一個遠近聞名的典型的宗祠建築,門楣匾額上書“王氏宗祠”四個大字,大門兩旁寫有一副對聯:

  三槐世澤,  兩晉家風。【3】


  從祠堂前麵一個大門進大廳,進門後便是中間天井,兩邊是廂房;從祠堂的右邊那兩個側門進去,便是祭壇和祖宗牌位所在地,規模相當不小且又堂皇與肅穆。


  我們石湖坡村上去食“蒸嚐”的人,就安頓在兩旁的幾個廂房裏坐席,倒也寬敞。


  祠堂後麵是一片果樹林和竹子,屋旁邊是一遍綠油油的青草地。大門前麵還有一個大曬場,曬場前麵有一張三、四畝大的大魚塘。


  從遠處的小山崗看這魚塘時,便見祠堂和後麵大片果樹林和竹子在池塘中那清晰的倒影。


  與祠堂相鄰的那些房子裏住有十幾戶人家,全都是同宗的兄弟祖叔,個個對我們都親如家人一般。平時,他們是負責看管祠堂的人,每天還定時給祖宗牌位燒香紙,做到祠堂能終年香火不斷。


  由於族規,到新村祠堂吃“蒸嚐”者,必須是村子中有名望的男人或在族中負責事務的管理人員。因為,父親是名人,已在外麵教書。於是,我便成了家中唯一能合法出席吃“蒸嚐”其中的人選了。


  我坐上酒席桌後,隻是看見一些輩分高的長老或管理“蒸嚐”事者另坐一桌,一看便知道是表示尊老的意思。但是,餐桌上所擺上的酒肉菜肴全都是一樣,與其他桌上並沒有什麽差別。


  記得有一年清明節前,我曾和五叔他們一塊去祭掃離村兩三裏路遠,座落在秧地垌上麵長嶺村的八世祖墓。因為,八世祖並沒有建造祠堂,隻能在長嶺八世祖墓附近露天的草坪上,辦理祭祀的事宜。後來聽大人們說,八世祖墓是和八世祖婆一起的合葬墓。


  早禾坪、秧地垌、邊坑、石湖坡四個村莊上的兄弟叔伯,都是同八世的後裔,祭八世者,就必然是這四個村上的人了。


  聽說,現在八世後裔已有五百多人丁了。啊,從八世開始分開創業至今才不到一百五十年時間,人口便發到這麽多,發展真算夠迅速呀。


  那天中午過後,待辦理完各項祭祀程序就開席吃飯了。


  我記得,好像是分別以早禾坪、秧地垌、邊坑、石湖坡四個自然村為基本單位,分成若幹個小組,全都圍成一圈,席地而坐或半蹲在地上。老人、大人、小孩,個個都和和氣氣地坐在一起吃飯,卻也別具一番風味。


  當時,給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每桌必有一大碗黃豆。它是將黃豆和砍碎的豬肉骨用牛三鑊煮熬多時而成,這大碗黃豆特別可口香甜,人們特別愛食。


  由於每年或隔年搞一次這樣的“聯宗祭祖”,在祭祖時都要殺豬屠羊,按照族上傳下來的規章和儀式進行,人稱為“豬羊祭”。


  那時候,消“蒸嚐”擺在桌麵上的菜肴還滿豐盛的,大人和小孩都同桌,要是吃不完就“打包”回去。從來也不分貧富貴賤。


  這種消“蒸嚐”的祭祖活動,真有點像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人民公社化那個時候,在生產隊食“大鍋飯”的情景。不同者,隻是婦女無權參加而已。


  正是:


  客家習俗興祭祖,捉魚殺羊又宰豬;

  二月十六消蒸嚐,王氏宗族群獅舞。


  都為祖墳上土來


  到了清明節那天早上,全村各家各戶就忙忙碌碌地殺雞、煮熟豬肉、煲好糯米飯團、備好燒酒等祭供品和準備好紙錢、香火、炮竹等必需品。我們這幫小孩,就高高興興地跟大人們一塊,上山去上墳“掛紙”。


  我們的祖墳,大多數在附近一帶的山嶺上。這個山掛了又到那個山去。不管天陰下雨,風吹日曬,一搞就便是一天。


  要是碰上刮風下雨天時,大人們便正正經經對我們小孩子說道:


  “不要怕風吹雨淋呀,遇到發風下雨便是有“風水”,這正好是大家所求之不得的好事呢。”


  每逢到了一個墓地,大人們先是用柴刀,將墓地上的雜木野草之類割光鏟淨,用鍬巴將墓地四周鏟新培土。隨後,再挖上一個大泥坯盍在墳頭上,並貼上兩張長條紙錢成十字形。


  首先,在前拜祭前,先得要擺供品祭拜“本山後土”,待拜完後,再祭拜墓主人。這是為何因?我也不便多問大人。


  我們這幫小孩,隨後隻是幫點點香,燒燒紙和炮竹。然後,大家便就虔誠的跪地合掌拜山了。


  有時,還聽到大人們還在墓前,像跟墓主人講些“悄悄話”。此時,我往往在旁邊聽起來,都感到有點好笑。


  難道他(她)在地下還會聽到你給他(她)說的話?於是,我便隻是假裝什麽都沒聽見一般。


  因為,滿山遍野四處,都看見人們挑著竹籮,在擔上挑下地在山上掃墓。不時,還斷斷續續聽到,一陣陣“劈劈啪啪”的炮竹聲到處響起。這種壯觀的場麵,在平時實在少見。


  此時,我不由自主地感歎道:


  “呀,清明節真是一年中,少有的熱鬧節日呀!”


  過了中午時分,我們大都已完成“掛紙”的任務了。於是,大人便在墳山附近的大樹根底下,拿出預先備好的小刀,割下祭祖用的一些熟肉之類的祭品,再拿些糯米飯團讓我們吃,算是給我們當中午飯了。可能是肚子大餓的原因,吃起來就覺得特別香。


  這便是幾千年以來,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文化。也是客家人的祖先,一代代流傳下來的一種特有的風俗習慣!


  在山上,我們這幫小孩,還隨時注意搜索有沒有酸藤果。要是發現了,便摘回來做酸藤果槍的子彈,與村上的孩童們在玩起窮追猛打的遊戲,看誰的“槍”最響又連發。這種遊戲,十分有趣!

  正是:


  清明細雨催人哀,漠漠墳頭野花開;


  手端祭品肩擔鍬,都為祖墳上土來。


  欲知後事如何,請君往下細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