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對策
孫正的話讓陳遜想起了前世看過的一篇文章。
世界上根本沒有什麽以弱勝強、以少勝多。
因為世上總是弱者多、強者少,所以這種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故事才會讓人們津津樂道。
極端的強者隻會是個例,大多數人都是普通的,所以大多數人都喜歡同情弱者,並從以弱勝強的故事中汲取養分,鼓舞自己麵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挑戰。
但事實上,在實際的戰場上,在現實的競爭中,從來就沒有以弱勝強的可能。以強勝弱、以多勝少才是真正的規律,才是切實的現實。
偉人就曾經說過:“在有強大敵軍存在的條件下,無論自己有多少軍隊,在一個時間內,主要的使用方向隻應有一個,不應有兩個。我不反對作戰方向有兩個或兩個以上,但主要的方向,在同一個時間內,隻應有一個。”
選擇一個主攻方向,就是為了在戰爭局部製造己強敵弱的態勢,從而贏得局部勝利,然後擴大勝利態勢,最終影響整個戰爭結果。
在這個觀點上,偉人還說過:“中國紅軍以弱小者的姿態出現於內戰的戰場,其迭挫強敵震驚世界的戰績,依賴於兵力集中使用者甚大。無論哪一個大勝仗,都可以證明這一點。“以一當十,以十當百”,是戰略的說法,是對整個戰爭整個敵我對比而言的;在這個意義上,我們確實是如此。不是對戰役和戰術而言的;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決不應如此。無論在反攻或進攻,我們總是集結大力打敵一部。”
中國戰國時期的田忌賽馬,就將這個道理揭示的非常清楚。
除了中國,國外以弱勝強的戰例也都是這個道理。
在惠特靈大道戰役中,羅馬的力量在整個戰局中處於絕對弱勢,義軍人數比騾馬人多出二十多倍,但羅馬人利用狹長的戰場地形讓敵人的人數優勢蕩然無存,再利用1V1的對戰中,訓練有素的職業羅馬軍人力量強於義軍的優勢,在戰場上形成了以強勝弱的局麵。
《聖經》中記載的大衛與歌利亞之戰,巨人歌利亞憑借重甲和力量,戰無不勝。而牧童大衛相比歌利亞,是絕對的弱。可大衛利用歌利亞不夠靈活的弱點,避開近戰肉搏,采取自己擅長的遠程進攻,最終以己強攻彼弱,取得勝利。
那麽,陳家莊在即將到來的戰爭中,優勢在哪裏?
首先,人數上不占優,官軍是陳家莊兵力的三倍還多,所以這場仗不能在曠野上打成大規模的會戰。
其次,補給上也不占優,陳家莊位於海灣內側,廣州包裹著整個海灣,官軍可以依靠整個廣州的補給,還能封鎖海灣斷了陳家莊從海外獲取補給的途徑,所以這場仗也不能打成消耗戰。
最後,地理位置更沒優勢,陳家莊四麵坦途,宜攻不宜守,若是死守陳家莊,官軍可以從四麵八方任意方位進攻,守軍必將疲於應付,必敗無疑。
看起來好像是一點優勢都沒有。
陳遜看向孫正,想聽聽他還有什麽說法。
“你繼續說,把你想到的都說出來。”
孫正受到鼓勵,開始大膽起來:“官軍有水陸兩軍,陳家莊距離海岸線還是有一段距離的,所以從水上進攻根本無從談起。”
“因此,別看官軍有百艘戰船,其實這些戰船也就是給步兵送送補給,對戰事影響不大。”
眾人聽了都跟著點頭。
“有道理,也就是說,其實暫時不用考慮來自水上的進攻?”陳遜問道。
“考慮還是要考慮的,但是主攻方向肯定不能選擇在水上。”孫正回道。
因為無險可守,所以以攻代守已經成為了在場所有人的共識,因此孫正說“主攻方向”這四個字並沒有什麽問題。
“那就隻有一個主攻方向了,解決陸地上來犯的三千六百步兵。”陳遜確定了主攻方向,接下來就是討論具體戰術。
“先分析敵我優劣勢!”
陳家莊這邊的親衛軍訓練有序,裝備優良,在遠程進攻方麵明顯強於官兵。
官兵方麵人數多,占據大義,有利於提高士氣,四周都是友軍,補給方便。
“所以說這場戰爭不能形成對耗的局勢,應該速戰速決。”陳遜道。
速戰速決,就能避免敵人打添油戰術,否則己方人少肯定撐不下去。也能夠淡化官兵的補給優勢。
“郎君,我們到底有多少可以用來作戰的良馬?”孫正問道。
不是所有馬匹都可以稱為戰馬,戰馬都是馬中翹楚。
“我最多可以提供三百匹良馬。”陳遜回道。
從動物園開啟之後,陳遜就開始從各地搜刮馬匹,為了減少養馬的負擔,大部分馬匹都收進了動物園,加上馬匹在動物園自然繁衍的後代,動物園裏現在有各種馬匹一千多匹,其中蒙古馬八百匹左右。
馬的平均壽命30~35歲,在良好飼養狀態下,最長可達60餘歲。不過作為戰馬,隻有在其壯年的時候方才適用,也就是三歲至十六歲,最多延長至十八歲。
就是說一匹馬,能夠用來上戰場作戰的壽命隻有十年上下。
因此,動物園裏的八百匹蒙古馬,隻有三百匹可以用來作戰,這還是動物園生存環境優良,馬匹生長狀態良好的原因。
“南方缺馬,若是有三百匹戰馬,我們完全可以利用這個優勢,在戰爭初期,對官兵形成碾壓式的優勢,後麵的戰鬥就好打了。”孫正建議道。
“有道理。”有人附和道。
“對啊,我們的親衛兵可都是會騎馬的。”有人稍稍激動。
“會騎馬不等於會騎馬作戰啊。”也有人反駁。
“箭頭部隊放上善於馬上作戰的精銳,後排隻要會馬上揮刀就好了。”戰術被進一步完善。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會場的氣氛越來越輕鬆,陳遜也感覺非常的欣慰,終於不在是一個人前行了。
當天的討論一直進行到了深夜,能想到的方麵都製定的應對之策,第二天,眾人開始分工進行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