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7 章
離秋國曾有一名驍勇善戰的將軍,名為蒼夬,少年時便入營為兵。
在離秋國戰亂頻發之時,時任暗營高衛長的蒼夬,數次帶領暗營諜者,深入敵營刺探軍情,並帶回敵方排兵布陣及進攻的詳細戰略,為己方作應對之用。
多場勝戰中,由蒼夬所領的暗營皆貢獻出了準確無誤的敵方作戰計劃,因此讓當時領兵的將軍對其信任有加,以至軍中但凡有需要商議之事,皆少不得蒼夬的身影。之後,將軍更是將自己唯一的女兒許配給蒼夬,可以說給予了蒼夬充分的信任。
而蒼夬也未有辜負將軍的這份信任,他請纓奔赴沙場,在戰場上殺敵凶猛如虎,排兵布陣上亦顯示出過人的才能,時常出奇製勝。
由於他屢戰屢勝,人送“幽冥之火”一稱,意指蒼夬猶如一道來自幽冥的火,刀過之地,無一不生幽幽冥火,與其為敵之人,無一不魂斷火中。
這一傳十十傳百之言,中間難免加了些旁人的臆想,虛虛實實雖無法一一辨出,但也由此可知,蒼夬當年的英勇以及離秋國百姓對他至高的崇拜,甚至百姓雲言“國有蒼夬,糧可平海”,足以說明蒼夬於戰亂中的離秋國百姓而言有著多麽重大的意義。
但世人似乎忽略了一件事,即蒼夬與夫人在共結連理三年之後,得一小兒。
喜獲麟兒本該是歡慶之事,但蒼府卻被籠上一片愁雲。
隻因那小兒出生時便未有啼哭,穩婆將孩子的光臀都打得分不出手印了也沒有激起小兒的啼哭之聲。
當時,無人知其因故,直到此兒兩歲時,卻連“爹娘”這樣一個簡單的牙語都無法發出,眾人便也心知緣由。
未曾想,那在戰場上何等威風的幽冥之火,竟得一啞兒。盡管請了諸多大夫來瞧,甚至連宮裏的禦醫都被皇帝挨個指派了來,卻無人能治此兒之症。
時間一長,隨著啞兒越長越大,蒼夬和妻子也不再於此事上執著不放。
而這孩子除開不能說話之外,並無其他症候,腦袋更是聰明絕頂,讀書十行俱下,且有過目不忘之異能。學習之速極快,不管是認字還是習武,皆顯出過人的天賦。連專程請入府教他念書識字的老先生都不禁嘖嘖稱奇,說是他教書三四十年,還從未見過這般聰慧的稚子,一個生字,隻要先生念寫過一遍,他便能一筆不落地寫出,直教先生連連稱道。
啞兒被蒼夬取一駁字,小名爻兒,由蒼夬親自教其習武舞劍。
蒼駁自記事起便喜靜,除了父母,從不喜有人過於靠近,便連伺候在側的丫鬟小廝,也需得離他丈遠。加之其從不出府,因而外頭的人雖知曉蒼夬有一啞兒,但卻無人得見,久而久之也就忘記此兒的存在。
以至於,有人一度以為蒼夫人無法孕育,致使蒼夬成親多年仍膝下無兒。於是,便有媒人自發上門說親。不過,無一例外,皆被蒼夬嗬斥了出來。
在拜堂之時,蒼夬便立誓,此生隻娶一妻,隻攜一人之手終老。
而他也無時無刻不在履行著自己當初在花燭前、喜帕外立下的誓言,他對妻子之愛,從不為外人道,卻顯露於點滴裏、眉眼間,便是得一啞兒,也甘之如飴,對妻兒寵愛備至。
蒼駁十一歲那年,老將軍去世。
皇帝在舉國悲痛之時,立即下旨,將將軍一職授予蒼夬,命其繼續老將軍未竟之程。
而這一紙突如其來卻又在情理之中的詔書,便讓蒼夬擔起擊退敵寇、護家衛國之重任。
在蒼夬無數次浴血沙場之下,大亂漸平,但小亂卻如一個個易擊潰、難覆滅的蟻穴,沒日沒夜地啃噬著邊關的日月風煙,便連蒼夬之妻也不得不隨夫披甲上陣。
夫妻二人同心退敵倒無意間成了一段沙場上的佳話,百姓對蒼夬更是崇敬有加,民間有一童謠便唱道:“離秋有猛將,護我老爹娘。狼煙漫邊疆,日月敗劍光。鐵蹄濺紅湯,別人斷肝腸。歸複清平鄉,且顧雲上蒼。”
蒼夬戰馬名為雲跡,童謠中“雲上蒼”便指駕雲跡上戰場殺敵的蒼夬,而聽聞民間童謠的皇帝亦雲:“朕得蒼卿,吾之幸,吾國之幸!”
但,再精途的老馬在一片大霧中,亦有不識路之時。
不管是刺探敵方軍情還是縱馬馳騁疆場,蒼夬皆算得上是一員難得的黠諜驍將。
正因如此,敵方將蒼夬的曆年戰術及脾性習慣逐一進行深究剖析。他們知道,隻要蒼夬這堵離秋國最堅實的牆倒下了,他們才有機會反敗為勝。為此還專門挑選了本國最精明的謀士和曾與蒼夬在戰場上刀鋒相搏的良將,對蒼夬進行不厭其詳的分析,最後尋出攻破其法的對策,從而達到知彼。
在敵方夜以繼日的謀劃中,一個專門為對付蒼夬所設之巧計,逐漸成形,並一點一點幾乎沒有發出任何動靜地接近蒼夬。
蒼駁十三歲那年,蒼夬和妻子行軍至離秋國北緣之城商陰,欲一舉擊退鄰國進犯。
離秋國戰史上最著名的商陰之戰,由此展開。
由蒼夬所領的風傲軍在剛抵達商陰城時,並未有異常之事發生,但當三萬風傲軍一個不落地全部進入商陰城後,一連串幾乎像是從天而降的怪象時不時突襲風傲軍,將紀律嚴明的風傲軍一點點打散開來。而在風傲軍疲於應對接二連三的怪事之時,敵軍忽然如潮水般洶湧而至,大戰由此正式開啟。
這一戰,所向披靡的風傲軍破天荒節節敗退,退至城門時,已然潰不成軍。
離秋國百姓在這場大戰中失去了他們的守護神蒼將軍,而蒼夬之妻也在此役中血灑商陰。風傲軍三萬餘人,最後僅剩下不到一百人,其餘人皆埋骨於此,未能踏上歸鄉之路。
蒼夬之死,對於常年遭受戰亂侵擾、近幾年才有所好轉的離秋國來說,無疑是莫大的重創,好比一座將要修葺完整的宮殿,突逢震天地動。
噩耗傳開後,離秋國百姓頓時陷入一片驚恐之中,大街小巷皆聞哀聲連連。
而彼時,宮裏的情形與外麵別無二致。
從皇宮裏流出的消息說是,當時皇帝正在宮裏批閱奏折,在十萬火急的軍報傳來後,皇帝手裏的禦筆瞬間被折斷,九五至尊不可置信地望著下麵所跪的驛使,接連三問:“蒼卿歿了?蒼卿,何故歿了?蒼卿,豈能歿了?”
而快馬加鞭連夜趕回萬聿城的驛使,在悲痛中膝行至皇帝麵前,涕泗流漣地繼續稟報:“陛下,商陰城……失守了。”
未曾想,本已好轉的戰勢,因為蒼夬的突然戰死而急轉直下,敵方在攻破商陰城後,當即揮兵南下,繼續進攻防守較弱的琵琶城。
眼看琵琶城即將失守,離秋國最強勁的風傲軍又在商陰之戰中折損慘重,對勢如破竹的敵軍已經構不成任何威脅。
而更為糟糕的是,離秋國南邊,常年風平浪靜的宣國,幾乎在商陰城破的同時,對離秋國發起猛烈進攻,似乎多年的卑躬屈膝為的就是囤積下今日北上的力量。
如此看來,離秋國可以說是腹背受敵,四麵楚歌。
皇帝雖仁,亦愛民如子,卻非領兵之才。
離秋國常年征戰的雄將又大多同蒼夬一起戰死於這場始料未及的商陰之戰中,放眼此時的離秋國,委實無一人可挑此大任。
民亂,君亦亂,整個離秋國一時間猶如被置於燙紅的烙鐵之上,每個人都被炙烤地滋滋作響,苦不堪言。
這場精心排布的預謀無疑是成功的,是周邊小國死中求生之計,穩坐數百年龍椅的離秋國眼看就要覆滅於由一人之死所帶來的後果中時,一個身影突然出現在朝臣唉聲歎氣、君主如坐針氈的大殿之上。
前來之人身量雖薄,負袖站在金碧輝煌的大殿中,卻猶如一座無可撼動的青山,眼角淚意依稀,神情卻凜冽勝冰,一紙驚龍呈上,內書:家父蒼夬,為國身死,寒骨商陰。國家危難之際,草民蒼駁,願請旨領兵出戰。
若非皇帝及一眾大臣親眼瞧見,或許無人能想到,呈書天子自請擔下國之重任的竟是一名約莫十二三歲的青蔥少年人。
如此看來,便覺這少年人口出狂言了。
皇帝自是不敢將幹係國家存亡的重擔交與一雙連血腥都未沾過的白手之上,也隻當是少年人雙親俱亡,以至報仇心切,才如此大膽請奏,遂而不忍責罰於他,隻喚了近身公公下殿,欲將其請離。
而那時的蒼駁,麵若冰霜,無論公公如何規勸,他始終站在大殿之中,一動不動,似鐵了心不達目的不罷休。
好在皇帝仁德,又念其雙親剛歿,是以,對其抗旨之舉不以為忤,自然也未加以責罰。
大臣之中,有位曾去過將軍府、見識過蒼駁聰慧的孫尚書,出聲對皇帝諫言,不妨先聽聽這少年人對如今戰勢有何良策後,再予以定奪。
而皇帝思慮之下,竟當真采納孫尚書之諫,靜坐龍椅上,抬手示意。
公公當即退至一旁,命人送來筆墨。
蒼駁端坐於大殿之上,白紙鋪開,一副離秋國地理圖片刻落成,上注城名、山脈以及幾條主要河川,連帶著南北兩國可能進攻的路線都清晰標劃,便是這樣一張看似簡單尋常的地形圖,在蒼駁的指點手勢之下,一步步贏得了皇帝的信服。
思慮良久,皇帝最終當著滿朝重臣之麵,不顧眾人勸諫,將係著家國存亡的兵符交到這位少年手中,同時也將整個國家的命運隨著兵符一並交到了這雙稚嫩的手上。
這枚兵符太重,時年十三歲的蒼駁卻無半點怯意地將之接入手中。
因為他,接得起。
後來發生的事情,無一不在證明著皇帝當時的抉擇有多麽正確,蒼駁年歲雖小,卻是個天生的戰神,仿佛就是為沙場而生。
他冷靜沉著,用兵如神,運籌帷幄間,局勢逐漸扭轉,其所行之計,前無古人,招招皆叫敵方摸不著頭腦。
蒼駁的排兵布陣,唯有“怪”“狠”二字可概括,就好比一個人在冬日裏被一條出洞賞雪的毒蛇咬傷,而在他身旁恰巧生有一株可延緩蛇毒發作的草藥,但那人卻選擇撕掉袍子一刀砍下被蛇咬傷的腿,這是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一個結果。為何棄草藥而斷腿?其實也就是一個“絕”字。
戰場之上,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不宜瞻前顧後,更不可感情用事,頭腦聰慧固然重要,但手段也需狠厲。
蒼駁深諳其道,行兵布陣之時,絕不給敵方留一條後路,隻有掐滅火星,才無可能成燎原之勢。
在蒼夬忠魂斷於商陰城的第三個月,已經被敵軍占領的商陰城又重新歸回離秋國的版圖之上。
彼時,舉國歡慶,而南邊發兵攻打離秋國的鄰國也悄無聲息地退兵了。
不過,蒼駁並沒有打算就此罷休。
他知道,如果在這個關頭收兵,兩國定會暗中積蓄力量,重振旗鼓,而戰事還會沒完沒了地生起。
為了殺一儆百,蒼駁直接帶兵攻下北邊苗耒國的都城,讓苗耒的國王對離秋國皇帝俯首稱臣,而這一日,距離蒼夬戰死,已近一年。
作為離秋國的救國英雄,本該接受全民揄揚景仰的蒼駁,在婉拒皇帝加官進爵和良田、金銀的賞賜後,毅然交還兵符,辭官隱退。
至於原因,無人得知。至於去向,亦無人清楚。
世人都說,蒼駁原是天上的戰神,不忍見百姓備受戰火煎熬之苦才下凡救世,待世間一片清平後,便又回歸仙班。
在商陰城內,蒼駁的名字出現在各種物什上,小到一塊糕點,大到一座石碑,可以說是處處可見,便連牙牙學語的小童被父母所教的開聲語都是“蒼駁”二字。
不僅如此,城中百姓還在邊境處為蒼駁修建了一座戰神廟,將其當時遺留下來的一柄殘劍封存於廟內,並為其打造了一副金身,日日以香火供奉,供人瞻仰。
蒼駁這一戰下來,周邊列國無一再敢起兵進犯。而關於蒼駁的事跡,更是被百姓傳得玄乎其玄,真假難辨。
由於蒼駁常坐帷幄之中,鮮少露麵,所以,關於蒼駁的麵貌,難免被沒有親眼見到過的人們加上諸多美好的想象。
但據曾見過蒼駁一麵的人說,其模樣隨娘親,而蒼駁的娘又是離秋國出了名的美人,所以口口流傳中多是讚他“麵如粉桃眼載舟,身比青杉唇畫彀”,總之,定是一英朗孤俊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