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兼並豫章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10月3日,被東漢朝廷曾經寄予厚望的揚州牧劉繇終於去世了。
劉繇的死,意味著孫策將會徹底完全的掌控整個江東。
10月10日,孫策領兵至南昌縣。
虎賁校尉太史慈、侍衛司校尉呂岱、潘璋皆領兵隨行。
文官之中,從事祭酒張紘被孫策留在彭澤縣坐鎮,兩位軍師徐庶和郭嘉隨孫策一同而行。主簿嚴畯、功曹魏騰、倉曹從事諸葛瑾也一同隨行。
《三國誌?卷四十九》記載:“後策西伐江夏,還過豫章,收載繇喪,善遇其家。”
與曆史上的197年相比,劉繇要早逝一年,其中原因是多方麵的。
與曆史上相同的是,孫策入豫章沒有遇到絲毫的抵抗。
《三國誌?卷十三?魏書十三?鍾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記載:“至徐州,詔即拜歆豫章太守,以為政清靜不煩,吏民感而愛之。孫策略地江東,歆知策善用兵,乃幅巾奉迎。策以其長者,待以上賓之禮。”
南昌縣是個大縣,是整個豫章郡人口最多的地方,城池高大,百姓富足。
此時的南昌城外,豫章太守華歆一身整潔的官服,正在等待孫策的來臨。
華歆的身後,則是幾個身穿孝服的青年男女。
其中一女最長,約莫二八年紀,一身潔白的孝服穿在身上,倒把其身材顯得凸透有致,頗有韻味。烏黑靚麗的長發盤在腦後,沒有珠翠裝點,僅僅是一尺白麻布係在腦後。一張俏臉惹人愛憐,泫然欲泣的樣子不禁讓人怦然心動。不施粉黛的皮膚卻白裏透紅,極為誘人。精致的五官無不透露出女人的高雅氣質,猶如空穀幽蘭一般。
沒錯,這個女子就是劉繇的長女,劉雲,如今待字閨中,尚未出嫁。
劉雲的身後,是三個年幼的弟弟,劉基、劉鑠、劉尚。
劉基年長,如今12歲,也算是個小大人了。
《三國誌?劉基傳》記載:“繇長子基,字敬輿。年十四,居繇喪盡禮,故吏饋餉,皆無所受。姿容美好,孫權愛敬之。權為驃騎將軍,辟東曹掾,拜輔義校尉、建忠中郎將。權為吳王,遷基大農。權嚐宴飲,騎都尉虞翻醉酒犯忤,權欲殺之,威怒甚盛,由基諫爭,翻以得免。權大暑時,嚐於船中宴飲,於船樓上值雷雨,權以蓋自覆,又命覆基,餘人不得也。其見待如此。徙郎中令。權稱尊號,改為光祿勳,分平尚書事。年四十九卒。後權為子霸納基女,賜第一區。四時寵賜,與全、張比。基二弟,鑠、尚,皆騎都尉。”
劉基與孫權的關係極好,也許便是因為二人年齡相仿。從劉基任官的履曆來看,應該也算是一個難得的人才。
孫策倒是從未想過把劉繇及其後人斬盡殺絕,畢竟如今的諸侯征戰,還是要講究一些麵子和禮義的。
至於孫策殺嚴白虎,那是因為嚴白虎是反賊,是流寇。
可劉繇不同,劉繇是正兒八經的漢室宗親,朝廷冊封的揚州牧。孫策若是殺掉劉繇,再斬草除根,讓天下人如何看他?
曹丕篡漢,不也沒殺掉獻帝麽?滅蜀之後,劉阿鬥不也活的不錯,所謂此間樂,不思蜀也!
況且孫策和劉繇之間,也沒有什麽了不得的深仇大恨。
若說劉繇之死和孫策一點關係都沒有,那肯定是睜著眼睛說瞎話,可是說劉繇的死是因為孫策,那孫策可就真是太冤枉了。
真是比竇娥還冤,跳進黃河也洗不清!
劉繇去世的根本原因是他身體本來就不好,再加上他是山東人,跑到江西這種地方,水土不服是必然的。這一病,他又不是二十歲的壯小夥,四十多歲的人了,拖的時日有些久,便一病不起。
再加上,笮融這個二五仔的叛亂和劉表這個小人的陰招,本就有病在身的劉繇一命嗚呼也就不奇怪了。
孫策明白這一點,華歆和孫邵也明白,包括劉雲和劉基也明白。
否則,他們也不會出來迎接孫策。
孫策兵鋒雖然銳不可當,可也不至於讓孫邵、劉雲和劉基等劉繇的兒女一同迎接。
當然,這也要歸因於劉繇最後的遺言。
劉繇臨死前,抓著女兒劉雲和兒子劉基的手,看著自己剩下的唯一親信孫邵,留下了他的遺言:“孫討逆雖非漢室忠臣,卻是一時豪傑,其勢不可擋也。”
隨後,劉繇仰天高呼:“大漢氣數將盡矣!”
言畢,劉繇淚流滿麵,不一會兒,便氣絕而亡。
正是因為劉繇的遺言,孫邵才能夠毫無芥蒂的前來迎接孫策。
這代表著一種態度,一種願為孫策效力的態度。
對於這一點,孫策還是很開心的。
東吳的第一任丞相就是孫邵,可見其才!雖然孫策看不起孫權的打仗水平、領兵能力,不過對於孫權的識人之能還是很認可的。
華歆和孫邵,以及劉繇的子女一同在南昌城外迎接。沒過多久,孫策便到了。
孫策見此陣勢,便知道這事成了。
豫章大局已定!
“華歆(孫邵)拜見將軍!”兩人見一身甲胄的孫策下馬走來,趕忙躬身拜見。
孫策見此,急忙小跑幾步,扶起兩人。
“子魚、子召,你二人不必多禮!”孫策微笑著說道。
頓了一下,孫策又繼續說道:“你二人有此義舉,策不勝感激,請受我一拜。這一拜,是代表豫章百姓。”
說罷,孫策便拱手深深一拜。
孫策此舉,當然是有深意的。如此一來,便代表著孫策兼並豫章郡的合法性。
不管事情的本來麵目怎樣,孫策如此說,便是為這件事定下了基調。沒有人會去戳破,起碼現在不會有人戳破,更不會有人當麵戳破。
等到時間久了,事情的本來麵目自然會被人忘記。
也許等到數百年後,史書中會如此記載:“建安元年秋,豫章太守興義舉,奉討逆將軍為主,將軍大喜!”
煌煌華夏數千年,有多少曆史真相被隱藏在故紙堆中,也許已經永無重見天日的那一天。
孫策是統治者,出於統治的需要,他當然要美化自己,或者說,史書要從統治者的角度出發,要從宏觀的曆史大潮來記敘。
萬一,孫策日後成了開國帝王,那麽華歆與孫邵今日此舉,可不就是義舉嘛?
而且還能體現出二人慧眼識主,順應了曆史潮流。
(第二更,求收藏。收藏又跌了,淚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