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銅陵鎮
石滿強是個人才,一個很有趣的鐵匠,一個很不錯的劍師。
孫策向來不喜歡放過人才,天下英才盡入我彀中矣,這是一個誌在天下的大軍閥所應有的考慮和想法。
於是乎,石滿強就被孫策任命為了幕府鐵監。
幕府鐵監是個什麽玩意?石滿強不知道,他隻知道,這是個官。
別說石滿強了,孫策也不知道自己一拍腦袋想出的這個官名是幹嘛的。
既然是鐵監,那就輔助徐宣這個鐵官好了。
徐宣的態度還好,有這個一個熟門熟路的鐵匠幫自己,也算不錯。反正徐宣知道自己未來的道路必定不在這裏,一個小小的馬鞍山鐵礦怎能困得住徐宣?
而石滿強自然是高興極了。
往上數祖宗八輩都沒當過官,如今有了官身,那可不得高興高興?
當然,一同高興的還有陳老漢。
你說陳老漢為啥高興?當然是因為,石滿強馬上就會成為他的女婿。
嗯,孫策笑了笑,果然是很有意思的家夥。
孫策離開了馬鞍山鎮,徐宣作為鐵官也正是走馬上任,開始迎接他在孫策麾下的第一個挑戰。
石滿強在孫策臨走前承諾,下一次見到孫策的時候,會送給他一副鎧甲。
孫策開開心心的走了,像石滿強這樣能和他進行有趣的對話的人,已經不多了。
離開了馬鞍山鎮,孫策的下一個目的地正是銅陵鎮。
西巡還要繼續下去。
7月25日,孫策至銅陵鎮。
天氣晴朗,微風和煦,孫策的心情還可以。
銅陵鎮屬於宛陵郡的涇縣管轄,挨著長江,交通便利。
銅陵鎮自古以來就有大規模開采和冶煉銅礦的經曆,至今也有不少的銅礦仍在繼續開采。
隻是因為戰亂而導致朝廷設置的銅官離任,官辦的大規模銅礦開采便停止了。
如今銅陵鎮上零零星星的銅礦開采都是私人行為。
往大處說,這是在盜竊國家財產。
往小了說,這是在和孫策搶錢!媽蛋,在孫策看來,這些銅礦可都是他的錢啊!
不過,作為一方諸侯,孫策自然不能和這些屁民過不去。
總要有些諸侯的氣度,軍閥的風範。
於是乎,孫策下令,之前的盜采行為可以既往不咎,但是從設置新的銅官起,不得再有盜采行為。否則,罪加一等。
孫策作為江東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他的命令,在江東的效果,和皇上的聖旨也差不了多少。
更何況,有強大的武力做後盾,誰敢不聽?
銅陵鎮的銅礦恢複開采是必然的,但是誰也沒想到,銅陵鎮竟然又發現了新的礦脈,而且儲量極大。
銅陵鎮的銅礦到底有多少,孫策不清楚,可是孫策知道一直到後世,銅陵的有色金屬工業都極為發達。
想來銅礦什麽時候被開采完這種問題,孫策完全不需要考慮。
當然,銅官上任之後,肯定會有不少問題出現。
畢竟敢於盜采銅礦的都是當地的世家豪族,雖然他們明麵上不敢怎樣,但暗地裏動些手腳還是可以的。
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就要看新任銅官陳矯的手段了。
當孫策的坐船靠上港口的時候,宛陵郡郡丞魯肅和宛陵郡都尉董襲已經帶著自己的一眾屬官等待許久了。
一身官服的魯肅,似乎變得更加沉穩了。整個人身上那股子成熟穩重的氣質更加明顯。
而作為都尉的董襲,則變得更加英武,整個人的眼神都十分銳利。董襲的這種變化,當然是因為他這段時間剿滅了不少匪徒和山越的原因。
孫策下了船,看著兩個屬下,心中老懷欣慰。
應該說,魯肅和董襲確實都幹的不錯,遠遠超出了孫策的期待。
尤其是魯肅,從未有過基層地方治理經驗的他,竟然將整個宛陵郡治理的井井有條。
而這一次,恢複銅陵鎮銅官的意見也是由魯肅率先提出的。
要不然,每天大事小事不停的孫策可根本不會想起來這茬事。
“屬下(末將)拜見主公!”兩人齊齊躬身下拜。
孫策趕忙扶起二人,開口稱讚道:“你們在宛陵做的不錯,我很欣慰。”
“這是我等應盡之責,主公謬讚了!”魯肅拱手說道。
孫策笑著指了指魯肅,開口說道:“好了,我們先去銅陵鎮看看吧!”
在魯肅的帶領下,孫策帶著眾人很快便到了銅陵鎮外。
在距離銅陵鎮不遠的路邊,魯肅指了指南邊的一座山,對孫策講解道:“主公,那座山叫做鳳凰山,自春秋時期起,就有官辦的采銅場在山中。”
孫策眯起眼睛,看了看,似乎還能隱約看到山中的各種采礦設施。
“走,先去那邊看看!”孫策開口說道。
魯肅聞言頷首,走在前麵帶路。
過了大約半個時辰,眾人才走到了曾經的官辦采銅場。
隻見整個場地中,到處是胡亂扔在一邊的工具,繩索和木頭被亂七八糟的放在地上,一旁的煉銅爐外還有燃燒過的痕跡。
這麽一幅場景,似乎告訴人們,不久之前還有人在這裏采礦煉銅。
孫策見此,拍了拍身旁陳矯的肩膀,緩緩說道:“季弼,你的擔子可不輕啊!”
陳矯聞言,拱手稱道:“主公放心,屬下保證完成任務!”
孫策點了點頭,他對陳矯還是很放心的,能夠名留史冊的人物,可都不簡單啊。
礦場不遠處是一個巨大的礦洞,礦洞邊有不少的采礦井巷。
隻見魯肅指了指那個巨大的礦洞,開口說道:“這個礦洞叫做金牛洞,傳說天上神牛私下凡間,因迷戀鳳凰山風景而不思返。天帝屢屢喚之,神牛鑽入此山中,化為金銀銅。金牛洞由是得名。”
孫策笑了笑,說道:“金牛造福人間,有恩於百姓,無人祭祀,未免不近人情。”
隻見孫策四處看了看,指著山腳下說道:“便在山腳立一座金牛廟吧,以祭祀神牛,希望神牛能保佑礦工安全,保佑我江東安定富足!”
眾臣聞言,紛紛稱讚道:“主公仁義,此乃善舉!”
(第三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