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卷 209章 李淵危難之際誅殺功臣
平陽哪裏能夠想象得到,在麵對新生李唐危機之際,父親考慮的當務之急,竟然不是盡快平叛,而是“政治掛帥”,利用這個時機玩雙重平衡:他與臣子之間的平衡和他與兒子之間的平衡。
前者為的是加強君臣之間的君貴臣卑的關係,後者為的是強化父子之間的父威兒從的關係。這樣做的目的隻有一個,那就是穩固自己的君權!
為了建立和維持父子之間的平衡,老李決定將二郎李世民雪藏冷凍一段時間,因為李世民滅了西秦後,他的軍功和個人威望都進入“牛市”,在急速躥升,直有功高震主之勢,必須加以遏製。
這就是為什麽李淵在對付劉武周的決策中,遲遲不讓李世民出征的原因。
李淵想讓二郎李世民明白,朝廷戰將如雲,你不是我的唯一選擇,你也不是唯一的唐軍統帥,文武百官都隻能聽命於朕,而不是聽命於你這個軍隊統帥!
本來,老李即使要雪藏李世民,也應該啟用能征善戰的李靖呀!可是,他沒有這麽做,因為他一直以來對李靖始終存有戒心,當初是李世民力勸才免了李靖一死,所以老李在內心也就將他歸入了李世民麾下的人了,再加上他李靖雖也姓李,但不屬於他李家這一係的李(按照老李的邏輯,他們的祖宗是由不同的兩隻猴子變過來的),所以始終沒有重用李靖,而是閑置一旁做擺設。
老李寧願派下官代征,也沒有動用李世民。
前麵李仲文損兵折將、失城丟地,他就轉而要派右仆射裴寂出征,雖然他心裏有數,一個連李仲文將軍都擺不平的事情,那既不文也不武的裴寂能夠搞定的可能性實在不大。
可老李依然抱著一種僥幸心理,打仗嘛,是要講運氣的!
更重要的是,現在朝中有不少人對裴寂不服,李淵也明白裴寂不是一個能臣和賢臣,但他可是與自己一道睡過楊廣小妾的人,一塊立過功的人怎麽也不如一塊幹過壞事,甚至一塊蹲過班房的人那麽鐵,更何況裴寂對他老李那可是善解人意,總討他歡心,他得給裴寂一個立功的機會,從而堵住眾臣的悠悠之口,這也算是對臣子們的一種製衡手段吧。
最關鍵的是,裴寂不是一個有野心的人,無論有功無功,他應該都不會覬覦朕的皇位,他在朕身邊,朕感到安全。
然而,李淵犯了一個錯誤,一個令眾人匪夷所思的錯誤,一個叫後人捂著嘴巴恥笑的錯誤:裴寂領兵,就好比將將士們打包,並且當成肉包子拿去打狗———有去無回!要不是裴寂自己溜得比兔子還快,恐怕早成了肉包子餡了,用百度搜索也找不著了。
這還不算,就在劉武周在李家的龍興之地迅猛攻城掠
地之時,長安城內卻出大事了,大唐出大事了,高祖李淵出大事了,秦王李世民出大事了!
其實,真正出大事的是劉文靜,他被李淵以謀反之罪,“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判處死刑,立即執行!
劉文靜被問斬於市!史稱“劉文靜事件“。
劉文靜是何許人也?
劉文靜原為晉陽令,後夥同裴寂與李世民一道攛掇李淵起兵反隋,並在起義之前身為使節假意依附突厥,以絕後顧之憂;他隨李家軍南下,親自於潼關擊敗禦林軍虎牙狼將桑顯和,並將其收降;唐朝建立之時,他被任納言,成為新唐宰相之一;後又隨李世民平定西秦薛仁杲,曆任戶部尚書、陝東道行台左仆射、魯國公。
重要的是,劉文靜既是李淵晉陽起兵乃至攻打長安城的總設計師,也是李世民的頭號智囊,智謀過人,文武兼備,他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開國功臣,而且是開國功臣中的頭等功臣(當時被老李奉為“晉陽十七元謀功臣”之一)。
然而,就是這麽一位居功至偉的唐初宰相,卻被李淵於武德二年深秋莫須有地欽定為“謀反罪”而被誅殺於市,不僅僅造成朝廷文武百官之一片非議,也導致李世民心生不滿。
表麵上看,劉文靜的死是受到來自他的好友兼親密戰友裴寂的陷害,加上自己的一個失寵小妾誣陷所造成,但在深一層麵,實際上是李淵為了利用了這一契機來鏟除二郎李世民的智囊、剪除他的羽翼,以消弱李世民的勢力,從而達到相對抬升太子勢力的目的,同時還除掉了一個敢於挑戰皇權的臣子(劉文靜不滿李淵對裴寂的過分寵信和倚重,曾親筆上書高祖李淵,表達不滿。),可謂是一石二鳥、一箭雙雕之舉。
當時,李世民為了保全劉文靜,不知向高祖下跪多少回,磕求了多少次,說明劉文靜在晉陽起兵中的核心和關鍵作用,以及他功高於裴寂,地位卻低於後者的不公,他隻是有不滿情緒,並無謀反之心。
朝臣們也基本上是一邊倒的反對誅殺劉文靜,認為他即使有罪,也罪不當誅。特別是身為中書省長官內史令的蕭瑀,門下省長官納言兼黃門侍郎陳叔達,禮部尚書和太子詹事李綱,皆直麵李淵,為劉文靜抗辯。
但老李我行我素不依不饒,“反對無效!維持原判!不予上訴!”一意孤行、簡單粗暴地下令執行了。
老李之所以如此絕情,且完全不顧二郎的央求和眾臣的反對,正是出於他那荒謬的邏輯:當初劉文靜能夠成功促使他下決心起兵晉陽,日後他也必定能夠教唆二郎李世民爭奪儲位皇權。劉文靜曾經這樣評價李世民:“此非常人,豁達類漢高,神武同魏祖,年雖少,命
世才也。”
這說明什麽?說明你劉文靜必定有輔助二郎奪儲之意,而且二郎多次為劉文靜懇切求情,更說明他們之間的關係非同一般。
沒錯,朕知道你劉文靜心有不滿,但作為臣子,你有點不滿就發牢騷,還敢上奏,分明是想讓滿朝文武都認為朕處事不公,你因為這點小事就敢挑戰朕的皇權,就說明你心中對朕不服,你隻服秦王!久而久之,你終有一日會攛搗秦王謀反!現在對你寬容,日後必定生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