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圍困京城 姐妹倆連出妙招惑軍心(之二)
李琇蜜先從將士們當中挑選出兩千名會紮風箏的人出來,然後叫他們放下手中武器,臨時改行幹“手工”活:用紙張和竹篾糊裱風箏。
將士們起先不知道他們的“領導”葫蘆裏賣的是什麽藥,是想要拿去城裏賣掉,換點小錢吃酒?是要弄個風箏節,舉辦風箏比賽?還是要製造新式武器,用風箏來攻城?
雖然他們不明白為什麽要紮這麽多的風箏,但好歹比打仗“好玩”,於是人人都樂此不疲地幹了起來,而且還充分發揮各自的想象力,一日之內,他們就糊好了幾千隻風箏,各種形狀的都有:鷹、蝴蝶、蜜蜂、燕子、仙鶴、鳳凰、蜻蜓、寒蟬、螳螂、花籃、鴛鴦、喜鵲、鸚鵡等等不一而足。
大家還在爭論誰誰誰紮得最好、最有新意,上天後能飛最長時間。
之後,李琇蜜命會寫字的將士們到營帳裏集中,每人發一支筆,直接在風箏上寫下娘子軍的“妖言”。
最後,李琇蜜又從將士中挑選出善於放風箏的“技術兵”,將他們集中起來,等到次日申時中(即下午5點),李琇蜜感覺東南風來了,便命這些士兵分批在大興城邊上放風箏,一旦風箏飛到了大興城上空時,便扯斷風箏線,讓風箏飄落於大興城各處。
見到這些五顏六色、五花八門的風箏,城內市民都好奇地紛紛上街頭去撿拾,認字的當場就讀取了風箏上麵的信息。
這風箏呀,古時候叫做紙鷂或紙鳶,發明於中國東周春秋時期,至今已有2千年曆史。
漢代人就已經發現了風箏軍用價值,用作傳遞信息。
相傳在楚漢相爭時,韓信曾令人製作大型風箏,並裝置竹哨弓弦,於夜間漂浮楚營,使其發出奇怪聲音,以瓦解楚軍士氣;梁武帝時,侯景圍台城,簡文嚐作風箏,飛空告急於外,不幸被射落而敗,台城淪陷,梁武帝餓死,留給後人一個風箏求救的故事。
李琇蜜就是想起自己讀書時曾經聽過這些關於“軍用風箏”的故事,這才靈機一動、計上心頭,首創“風箏傳單”的攻心戰戰術。
李琇蜜見這個法子好使,便來到三姐的主營,將此事相告。
李秀寧幹脆就讓四妹在她這邊如法炮製,“風箏傳單”在西南麵也大行其道。
盡管朝廷官府采取了各種應對措施,但李秀寧和李琇蜜兩姐妹迭出不窮的怪招還是弄的朝廷防不勝防,官員們頭暈腦痛,就是服用泰諾或芬必得,甚至嗎啡也不管用。
實際上,此時朝廷再使用任何手段也已經沒有太大意義了,因為傳單的內容基本上已經傳遍全城、眾所周知了,娘子軍的“妖言”已經“惑眾”了,而且已經深入人心,不需要新的傳單,人們都已經
能夠通過嘴巴互相傳播了。
更重要的是,李秀寧“動搖軍心、收買民心”的效果也已經顯現,首先是守城士兵中,已經有不少人處於惶惶不可終日的消極狀態,頻頻開小差,每天都有不少士兵,甚至是下級軍官,偷偷從城牆用吊索攀緣而下,投奔娘子軍,而且這個數目還在與日俱增,最多的時候,每日有幾十名士兵逃之夭夭,哪怕冒著不慎摔死跌殘的風險,也要外逃,不願等死。
這種狀況直到陰世施下狠手才被製止住。
陰世施將忠於他的手下安排在城牆的每一處,隻要見到有開小差的人就當場執法,並砍下頭顱,掛於城牆外,震嚇逃兵。
然而,這種高壓的雷霆手段隻能夠暫停士兵開小差,但卻無法防止守軍將士們的抵抗決心被瓦解和消磨,他們當中已經普遍滋生了恐戰和厭戰心理,他們明白抵抗必敗、頑抗必死,他們也明白了繼續為這個欺壓黎民百姓的朝廷賣命是沒有前途可言的,與其說在大興城坐以待斃,不如冒死一逃,或者直接投降娘子軍,說不定還可以為新朝立點小功。
相比之下,城內居民除了當朝既得利益者及其家眷以外,大多為傳單所言而歡欣鼓舞,他們其實早就對當朝的暴政和腐朽怨聲載道,如今得知新朝將立,就打心裏盼望義軍早日到來,有的人甚至都已經做好了迎接李家進城的心理和物質準備,支持擁護新政。
早在兩年前,民間就傳唱著一首童謠《桃李子歌》:“桃李子,黃鵠繞陽山,宛轉花林裏,莫浪語,誰道許!“還有一首民間歌謠:“日月照龍舟,淮南逆水流,掃盡楊花落,天子季無頭。
”兩者皆暗示李氏當興楊氏當衰。
李秀寧將這些歌謠通過各種方式傳進大興城內,老百姓對於李淵起兵和即將成為國家新主,一點都沒有違和感,也不驚訝,反而認為“楊衰李興”乃是順應天意、合乎民心,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
天子嘛,就得符合天命和天意、順應民心和民意!否則就沒了天理!而李淵,或者李淵一家人,就眼前來看,應該是最有天子相的,因為他們代表了天民二意。
除了展開心理戰以外,李三娘也做了第二手準備,她知道僅僅依靠心理擾亂,未必能讓政府軍打開城門來夾道歡迎李家軍入城,再大設宴席來慶賀李家當朝。
經過多個回合的交手,李三娘已經基本上了解了陰世師和骨儀的性格特征,以及他們忠於楊廣忠於朝廷的決心。
要奪取大興城,最後少不了要靠武力征服,眼下所做的攻心戰隻是為了盡可能地瓦解官兵的拚死決心和戰鬥意誌,以降低日後李家軍攻城時可能付出的傷亡代價。
她也明白,無論
是父親的大軍,還是自己的娘子軍,李家軍善於野戰,卻尚缺乏攻城的經驗、手段和必要的器械裝置,更不用說是像大興城這般堅若磐石的巨型城池了。
她覺得目前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就是砍伐司竹園的竹子,用它們做登城樓的梯子;再到郿縣去伐樹,用木料製作拋石機、飛樓和撞車等。
在父親大軍到達大興城腳之前,李三娘就已經造好了近500把足以夠得著大興城城牆最高點的長竹梯,60架拋石機、50排飛樓和80輛撞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