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抗日之超級戰神> 第四百三十四章:接受邀請(求訂閱!)

第四百三十四章:接受邀請(求訂閱!)

  兩個月的時間轉眼間就過去了,鐵血團的軍官培訓班也順利在草原結業,各連排長以及戰鬥骨幹也都返回了各自的部隊。


  這邊剛剛結束,北平這邊又有電報發來了,詢問馬錚考慮的怎麽樣了,是否要接受邀請到南京參加國慶閱兵。


  因為眼下已經9月份了,而南京政府的國慶日是每年的十月十日,所以現在距離國慶已經剩下一個多月的時間了,不管去還是去,都應該給一個回話了。


  麵對這個問題,馬錚陷入了沉思,但最終還是決定去一趟!

  馬錚始終認為,眼下的南京政府與他是友非敵,所以南京也不是龍潭虎穴。


  他也相信蔣委員長不會目光短淺到拿他開刀,不然華北的國軍和日軍聯合起來對付鐵血團的話,馬錚不認為自己會比察哈爾抗日同盟軍的下場更好!


  而且,這次老蔣親自讓人邀請自己南下參加閱兵儀式,顯然是很看好自己,有心拉攏鐵血團,自己又何必拒人千裏之外。


  要知道眼下已經是34年的九月份了,不出預料的話,再有兩年多一點時間,全麵抗戰就要爆發了。


  自己不指望國民政府能給他們鐵血團多少幫助,但是隻要給他們一個合適的身份,並允許他們在關內打鬼子,這對於鐵血團來說那就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兒。


  而且,有些事情自己也有必要提醒一下老蔣,免得到時候還會發生前世的悲劇。


  比如說淞滬會戰,比如說南京保衛戰等等,這些戰役從後世的眼光來看,都存在致命的漏洞。


  就拿淞滬會戰來說,這場戰役在很多人看來拖住了日軍三個月的時間,而且還將日軍由北南下的戰略進攻改為了由東向西,這為中國能堅持八年奠定了基礎。


  甚至於,也是因為這幾個月在淞滬地區的堅持,中國才粉碎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瘋狂叫囂。


  但是將這場戰役扳開了揉碎了仔細分析的話,就能明顯看出,這場戰鬥是一場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戰場、用錯誤的戰略戰術所進行的一場戰役。


  因為在戰前國軍統帥部預訂的作戰方案裏,是不應該在上海投入比較大的兵力進行大規模會戰的。


  原因很簡單,上海一馬平川,沒有地理障礙可以利用,攻守都不方便。


  在“一二八”淞滬抗戰之後,國軍準備的第一套作戰方案是,一旦中日再次在華東地區發生戰爭,應該立足於在江陰到乍浦一線修築的國防工事進行持久抵抗,消耗日軍。


  如果江陰一線的國防工事失守,那麽應該退到南京附近,依托南京外圍的山區進行防禦,進行抵抗,在消耗一段時間後,從兩翼包圍日軍,並伺機殲滅之。


  從這個作戰計劃就可以看出,這個作戰方案是把中日戰爭當成一場局部性的戰爭來對待的,假定日軍不會全麵動員,中國也不用全麵動員,隻在南京到上海這一線的長三角平原地帶作戰,速戰速決。


  但到了1935年之後,情況又有些變化,國軍統帥部修改了原定的作戰方案,成立了一個京滬衛戍司令部,由張治中擔任司令長官,下轄的部隊主要是87、88師,這是兩個德械師,是當時中國裝備最好的部隊。


  但因為按照一二八淞滬抗戰之後列強調停停戰的協議,中國不能在上海駐軍,所以國軍的部隊主要駐紮在當時的京滬線沿線的無錫、蘇州這一帶,這個司令部對外也是不公開的,但秘密組織基層軍官到上海勘察過地形,做過一些前期準備。


  到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情況就完全變了。


  因為國軍和日軍在華北的戰爭並沒有引起列強幹預,所以國軍統帥部認為應該做好準備,在淞滬戰場先下手為強,以兩個德械師進入上海,包圍日本租界的日本駐軍,全部消滅,讓日軍在陸地上失去支撐點,然後就是抗登陸作戰,相對來說容易一些。


  所以,8月11日,國軍部隊就開始秘密開進上海,開始準備,包圍了日軍。


  但因為國軍統帥部考慮到列強幹預等等因素,一直到13日才和日軍發生了衝突,打響了第一槍,但很快又停下來了。14日兩軍又有接觸,但很快被叫停,一直到17日才真正全麵打響。


  這就導致國軍的原定作戰計劃完全失效,留給了日軍調兵增援的時間,最後讓淞滬會戰變成了添油戰術,國軍逐步增兵,日軍也逐步增兵,國軍先後投入戰場的部隊總數達到75萬人左右,日軍先後投入的部隊達到二十多萬人。


  其次,淞滬會戰過程中,國軍決心多變,猶豫不決,該打的時候不打,該撤的時候不撤,造成了比較嚴重的無謂的損失和減員。


  該打的時候不打,就是前麵提到的,在已經包圍了日軍、可以消滅的時候,沒有馬上開始攻擊,攻其不備,而是猶豫不決,遷延時日,留給了日軍太多的時間增調援兵。


  等到日軍援兵源源不斷的到達戰場之後,國軍就攻不動了,原定的攻擊作戰變成了防禦戰。到最後國軍就隻能被動防禦了,不提之前消滅日軍的計劃了。


  該撤的時候不撤,這個說法可能大家比較難理解。


  我們在這裏要解釋一下,在敵我力量對比比較懸殊的情況下,如果發現戰局對自己不利,隻要能有組織的撤離戰場,保存有生力量,以利再戰,這仍然是成功的,長征就是這個意義上的勝利。


  但國軍在淞滬會戰中卻多次出現了該撤的時候不撤的情況,尤其是在攻勢作戰變成防禦作戰之後,國軍第一線的陣地是在上海北部一線進行抵抗,其間發生了血戰羅店等比較著名的戰鬥,確實是可歌可泣、比較悲壯的。


  在第一線失守之後,國軍退入第二線陣地,依托蘊藻浜等小河流,繼續與日軍對戰。就是為了掩護國軍撤退,才出現了姚子青營堅守寶山縣城、最後全部壯烈殉國的戰鬥。


  這是國軍的第一次撤退,應該說還是比較成功的,雖然犧牲了姚子青營,但大部隊都按計劃撤退下來了,到了第二線陣地,還可以繼續打。


  在第二線陣地上,國軍不斷投入兵力,日軍也不斷投入兵力,在現在寶山區的顧村、楊行、大場鎮一帶都進行了持久抵抗,雖然戰術上也有一些問題,但總體來說還是可以說得過去的。


  國軍抵抗到十月下旬的時候,實際上已經堅持不住了。


  為什麽堅持不下去了呢?


  因為是添油戰術嘛,日軍這時候已經取得了製空權,不斷的轟炸京滬線,後麵的部隊到了南京、鎮江一帶,就隻能徒步往上海前進了,糧彈物資也都上不來,所以這時候國軍已經油盡燈枯了,打不下去了。


  既然打不下去了,那麽就應該撤退,像之前從寶山撤退一樣,留一個部隊阻擊敵人,掩護其它部隊撤退。


  但在這個該撤的時候,國軍統帥部的決心又開始反複動搖,一拖再拖,前後拖了一星期,等到實在頂不住了,才下決心退到蘇州河以南。


  除此之外,部隊在撤退的過程中的表現也令人羞愧!


  都說兵敗如山倒,國軍從淞滬戰場扯下來的時候那叫一個一路狂奔,一瀉千裏,以至於“京滬杭國防工事”屁用沒起就丟了,著實令人汗顏!

  那個“京滬杭國防工事”又叫“吳福錫澄防線”,是國民政府為守護南京城而修建的最重要的防禦工事。


  該國防工事是1933年由參謀本部城塞組設計,陣地內設置一線陣地和預備陣地,建有射擊、觀察、通訊、交通、偽裝、掩體、障礙等設備,以輕機槍、重機槍、戰防炮工事為主體,組成環形防禦體係。


  建築材料以鋼筋混凝土為主,盡量利用天然障礙物,輔以人工障礙,形成永備工事。


  從1934年開始,軍事委員會先後派第36師、第57師、第87師、第88師、獨立工兵1團、工兵學校練習隊、憲兵團,分期分批修築。


  這個國防工事可謂工程浩大、到全麵抗戰爆發前,尚未全部完工。


  雖然工程尚未完工,如果運用得當 一樣可以有效的殺傷敵軍,減緩敵軍的攻擊速度!


  畢竟蹲在混凝土工事裏麵,總比堆在上海的灘頭吃炮彈要強的多!


  要是運用得當的話,這道國防工事阻擋日軍一兩個月問題不大!


  就算隻能爭取一兩個星期也成啊,有了這麽多時間,南京保衛戰總能多準備一些時間,最不濟城裏的居民自然可以多撤退一些,也不至於發生後來的慘事。


  結果淞滬會戰國軍兵敗如山倒,國軍精銳幾乎全被打垮, 國府也沒有組織部隊進入工事依托堅固工事防禦作戰!


  以至於這些花巨資建造的國防線,號稱“東方馬奇諾”最終形同虛設!

  而為什麽不起作用呢?


  李宗仁、白崇禧和劉斐的回憶錄中都指出一個原因:沒鑰匙!

  原來該工事建成後,所有的鑰匙都交給當地保甲長保管,戰事一起,這些人都不是軍人,逃得無影無蹤。


  好吧,這個理由真的是足夠奇葩的,世界各國有國防工事建好後不留軍人駐守看護的麽?


  怎麽將鑰匙交給平民百姓保管?

  即便有這樣那樣的理由,就算是沒有鑰匙,那這麽重要的建築鑰匙,你軍方國防部沒有備用的麽?


  南京戰役之前的淞滬戰役敗局已定的情況下,國軍高級將領都沒人想起這裏還有一條國防線麽?

  就沒想過事先派人到工事裏觀察清理,準備迎接部隊入住麽?

  結果國軍部隊從淞滬潰敗下來,竟然很少有人知道有這麽條堅固防線,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而像這樣的事情,戰爭前期還有不少,簡直是不勝枚舉!


  以前沒機會,隻能在史書上徒呼奈何!


  但是眼下馬錚有機會改變這些,他怎麽可能眼睜睜的看著這些慘劇發生呢!

  原本馬錚是打算等到抗戰全麵爆發後通過寫信或者是何長官等人來彌補這些漏洞,但是他也知道未必就能起到效果,畢竟這麽大的事情,南京城裏的那些頭頭腦腦們怎麽可能聽他一個小土匪的建議和意見的。


  但這次是一個好機會,如果能在南京城見到那位蔣委員長的話,或許真的能說動他注意這些事情。


  如果說,鐵血團能直接和南京方麵保持聯係的話,這事兒就更好辦了!


  所以,哪怕此去山高路遠,哪怕會有一些危險,馬錚還是覺得有必要去一趟。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