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六十二章 祠堂
宗祠製度,產生於周朝,在當時宗廟為天子專有,連士大夫都不能建宗廟。到了宋朝,朱熹提倡建立家族祠堂,每個家族建立一個供奉祭祀高祖、曾祖、祖父、禰等四世神主的四龕祠堂。祠堂到清朝才逐漸平民化。成為供設祖先的神主牌位、舉行祭祖活動的場所。同時祠堂還是從事家族宣傳、執行族規家法、議事晏飲的地方。
古代對於祠堂,是非常重視的。
祠堂要選在好地方,古人把祠堂的風水好壞看做是宗族興衰的關鍵,所以祠堂的選址尤為重要。
祠堂一般講究的是占龍脈,背山麵水,明堂寬大,左右互襯,四勢勻和。一般坐北朝南,或者是坐西朝東,也有根據特殊的地勢來選擇其他方位的。祠堂還講究“遇水則發”,寓意著子孫滿堂,財運連連,必須背靠為實,水抱宗門。
祠堂講究的是山明水秀,地靈人傑,要求文運亨達,人丁兩興。
祠堂,設計的時候要考慮祠堂的建築麵積,祠堂的占地麵積,祠堂平麵布局,祠堂的工藝質量水平要求。對於祠堂的設計,可以分為南北兩派,北方較少,南方居多,各地的祠堂設計都會融合一些當地的風土人情。
雖然風格、規模大小不同,但總體的布局還是有很多的共同之處,大體上可分為門前廣場,戲台,大門,圍牆,天井,享堂、拜堂、寢堂、輔助用房等幾個部分。
明朝有明確規定:品官家廟為三進,第一進三間,第二進五間,第三進三間,外加大門一座。庶民祠堂的規定則是:祠堂三間,外為中門,中門外為兩階,皆三級。東曰阼階,西曰西階,階下隨地廣狹,以屋覆之,令可容家眾敘立。又為遺書、衣物、祭器庫及神廚於其東,繚以周垣,別為外門,常加扃閉。
現今,祠堂一般以“四點金”和“八間頭”布局為基本型製,所謂“四點金”就是小型三合院和四合院。“八間頭”的平麵與“四點金”基本相同,隻是左右是廂而不是過廊,而是用格扇封閉成一間廂房,連上下正房共有八個封閉開間俗稱“八間頭”。另外,也有三縱三橫的布局,建築形式以硬山為主,中路為三開間三進深的建築群。
但上述祠堂是要有充足的麵積和資金來支持的,現今由於社會環境和宅基地的局限,有些新建的祠堂一般隻有大門和四周高牆圍合成一個封閉的空間,進門一天井,一間享堂。
一般來說,祠堂需要擺放的物件也是非常講究的,首先就是祠堂大門口的物品擺設,一般來說,是以門口左右石雕,以石獅子、石鼓石最為常見,門堂上放置牌匾。
所謂“藏風聚氣,得水為上”,說的就是祠堂裏擺放大水缸,這是因為中華人愛風水,祠堂裏放上水缸,在放滿水,表示聚財安康,有著辟邪、避免邪火的意思。
普通的祠堂隻有一間正廳,正廳內設四個龕,龕中置櫃,內藏祖宗牌位,稱“神主牌”。四龕神位依次為高祖、曾祖、祖、考四世的神主,每龕前各設一矮長桌,用以擺放祭品。始祖是百世不遷,永遠擺在正龕上。在祠堂昭穆排序中,父子始終異列,祖孫始終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