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楚國來客(上)
等他報上了自己的身份和目的,一個護衛隊員就飛快的跑進去報信了,等了不多久,報信的護衛隊員回來。聽報信回來的人說隻允許他一個人進村,他也沒有什麽不悅之色,隻是吩咐了兩名護衛在外麵等候,然後就由那個護衛隊員領著進了峽穀。
這是一個大概隻有四丈寬的峽穀,兩邊都是陡峭的石壁。穿過長長的山穀,眼前豁然開闊,一大片開闊的盆地出現在眼前。走在進村小路上,兩邊可見都是大片大片經過開墾的農田,雖然現在是冬季,田裏並沒有生長任何作物,但在更遠處的荒地上卻仍然可以看到有穿著厚實的村民正在趕著耕牛拖著犁在開墾荒地,而且還不是一兩頭,隻要是看到在荒地裏開墾的農民幾乎都用著耕牛在犁地。
這裏的村民居然能用得起耕牛?張良心中感覺甚是驚訝,耕牛在那個時代可是比現代的大型拖拉機還要珍貴許多。現在雖然三國已經經曆了兩年的和平,百姓也開始得到了休養生息。但是之前多年戰亂導致的蕭條並不是兩年的休養生息就可以恢複的,所以現在的普通農民可根本用不起昂貴的耕牛。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這個村子就不是其他那些普通的村子可比的。
看這個村子大概的規模,他估計村民人數應該在三百至四百人之間,他一路走來可還從未見過有哪個村子可以達到這樣的規模。還未到村口,就看到遠處的村子中赫然聳立著兩座比其他的房屋都要大很多的建築,想必那裏應該就是造紙作坊吧,不知道能不能去造紙作坊參觀一下。
正當張良想著自己的心事,就看到在不遠的村口,一名年輕人正微笑著望著這邊。待走近後,他才看清此人,這是一個大概十六七歲的年輕人,雖然和其他村民穿著並無區別,但是觀他的相貌和氣質,卻仿佛是一名世家公子,他猜想這應該就是那個大名鼎鼎的秦羽銘了。
“在下張良,可是秦羽銘秦公子當麵?”張良還沒等秦羽銘開口,就先微微施了一禮。
見張良如此客氣,秦羽銘也躬身還禮道,“小子秦羽銘見過子房先生。”他不知道張良在這個時代是否有任官職,所以隻能以先生稱呼。施過一禮之後,秦羽銘仔細的打量了一下,原來這就是號稱劉邦手下第一謀士的張良。雖然已經四十多歲,但是卻生得甚是俊美,眉宇間隱隱還透著一些陰柔之氣,一雙大眼睛透露出一絲精明的光芒。
“秦公子知道在下?”張良見秦羽銘第一次見麵就能說出他的字,不由的心生驚訝。
“嗬嗬,子房先生足智多謀,小子早已久聞其名,甚是敬佩。”秦羽銘微笑著回答道。見過禮後就引著張良進到自己的小屋,雙方在小幾兩邊坐下。
“在下也算是在天下遊曆多年,走過許多地方,但今日進了新明村,卻是讓在下大開眼界呀。”
“哦?子房先生何出此言?”
“隻是看到這裏的農人都能使用耕牛來開墾荒地,就足可以看出這個村子的不一般了。”
“小子別無所求,也隻是想讓鄉親們能夠多開墾一些荒地,多種一些糧食,可以讓他們吃飽穿暖而已。”
“嗬嗬,秦公子過謙了,秦公子的胸懷又怎會隻有如此而已?”張良笑著說道,“三首詩和兩部書,盡都為可流傳千古的名作,現在天下可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啊。在下每每誦讀,也都是感觸良多。特別是那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更是讓在下動容啊。”
“子房先生過獎了,這些都隻是小子有感而發,隨意所作而已。怎能得先生名作之誇?”
“對了,在下有一事不明,可否向秦公子請教?”
“子房先生請問。”
“在下讀秦公子的那首《俠客行》,隻覺得瀟灑豪邁,蕩氣回腸。可是那最後的一句‘白首太玄經’中的《太玄經》為何經?在下也算是博覽群書,可卻從未聽說過有此經。”
秦羽銘聽到這個問題也有點鬱悶,那句裏的《太玄經》是西漢時期楊雄編撰的一部關於老子道家玄學的典籍,在這個時代還根本沒有。可是總不能就這麽說這個時代還沒有這本書吧。雖然如此,秦羽銘還是麵不改色地說道:“哦,這《太玄經》原本是小子的師尊打算編撰的一部關於曆代朝代興亡規律的典籍。可是師尊才剛開始編撰,就仙逝了。”
“哦,原來如此。想必若是此書能問世,必定是也一部可以流傳千古的曠世典籍。實在是可惜啊,唉……”張良麵帶惋惜之色地歎了口氣。
“師尊曾經經常教導小子,盡人事,聽天命。很多事情都不是人力所能為之,我們隻要能做好我們能做到的,剩下的都隻能看天命。不過師尊若是在天有靈,能聽到子房先生如此誇讚,一定也會感覺欣慰的。”
“貴師尊若是知道自己的弟子如今有此作為,那才會覺得欣慰才是。”
“嗬嗬,子房先生過獎了。小子甚是頑劣,以前可沒少被師尊教訓呢。”
“能教出秦公子如此有才學的弟子,想必貴師尊也是世外高人那。未能有幸一見實在是可惜。”
秦羽銘實在是受不了這些古人,每個人在談事情的時候都要東扯西扯繞一大圈。原來見到曆史名人的興奮感也逐漸變淡了,他不相信張良專門從楚國跑來就是為了和他來扯閑話的。此刻他真的想衝著張良大吼一聲:有話快說!我的時間可是很寶貴的好嘛!可是在這個時代,兩個人若是第一次見麵,相互閑扯一番以拉近關係這是禮節,若是在這之間打斷對方,直接問對方的來意,是有些失禮的舉動,所以秦羽銘也隻能耐著性子陪他扯東扯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