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4章 抗金民諫(下)
“汴都的父老鄉親們,同學們,城外是金兵,城內朝廷裏的高|官們不思整軍退敵,卻想割地賠款求和,更想讓我大宋的皇帝做石敬瑭那樣的‘兒皇帝’,實是氣殺人也。
我等皆是大好熱血男兒,不惜為大宋拋頭顱灑熱血,也不願看我朝天家做‘兒皇帝’,我大宋子民比那腥膻胡朝低人一等,隻要我等上諫天子,天子必會細細思量,不予采納金人提出的議和條件……”
求知學院校長於若琢立時帝國大廈門前,與求知學院的學生、汴都百姓麵前演講,隻講的激憤昂揚,鼓動人心。
“於校長說的對,金人欺人太甚,攻我河山,殺我父老,掠我財物,殺我兄弟,我等又豈能由之任之,若束手不問,豈不負我等良知……”
“叩見天顏,廢除賣國議和條約……”
“打倒李邦彥、耿南仲、張邦昌、趙野、李棁等賣國|賊……”
……
立時間鬥誌昂揚的口號聲,響徹天際。
在聲音中,一條大字橫幅被打了出來,醒目的很,也諷刺的很。
隻見這橫幅上寫著:賣國求榮,早知廣利遺種碑無字。傾心媚外,不期敬瑭餘孽死有頭。
圍觀百姓眾多,有識字的人捅了捅旁邊的人:“李先生您是學堂裏的先生,您讀的書多,那邊那個‘賣國求榮,早知廣利遺種碑無字。傾心媚外,不期敬瑭餘孽死有頭。’的條幅是什麽意思啊?”
旁邊的李先生,看著那扯出來的橫幅,先是點了點頭,一頓讚賞之色,隨後又是一驚,壓低了聲音說道:“你且小聲些!”
“李先生何意?”先前提問之人不解的問道。
被喚做李先之人,看著橫幅小聲說道:“那‘賣國求榮,早知廣利遺種碑無字’的廣利,是指漢朝時投降匈奴又被匈奴人殺掉的將軍李廣利,暗罵當今宰相李邦彥是漢朝漢奸李廣利的遺種;後邊這‘傾心媚外,不期敬瑭餘孽死有頭。’明麵罵的是本朝的幾個執宰,暗裏罵的怕是當今官家……”
“走,到宣德門去叩見天顏,向天子請|願廢去議和的賣國條約……”這時,於若琢走到最前麵,大聲呼喝道。
“走,我們陪著於校長一起去!”
求知學院的學生們也高舉著旗幟,口喊著口號,並四下散發著傳單,向汴都內城走去。
所到之處,求知學院的學生們喊著口號,向汴都百姓散發著事先印製好傳單,並且一邊走一邊演講,沿途觀看的汴都民眾無不動容。
求知學院開辦五年,有學生一千五百餘人,再加上教職工,有近一千七百餘人,旁邊還有熱血的汴都百姓。這此聲不著熾烈愛國熱忱的學生與百姓,越聚越多,所到之處皆有人加入到遊行隊伍中,足足有四、五千人,有的人臨是城路邊字攤上糊寫了小旗,並且拿在手中。
隻見這些學生與百姓口中呼著口號,手中不時揮舞著寫有“嚴懲國|賊”、“廢除賣國議和條約”、“還我太原、真定、河間”等慷慨激昂字樣的小旗。
出於義憤剛剛毆打了收押炎黃時報編輯差伇的百姓,看到遊行的隊伍,立時加入其中,也跟著喊起了口號。幾十個編輯見狀,在解了繩子之後,也加入到遊行的隊伍中,並且走在了最前麵。
遊行隊伍走到朱雀門時,受到看守內城城門士卒差伇的阻攔,於若琢等人多次與士卒、差役交涉,均是毫無結果。
***************************
“陳兄,求知學院的學生們走到朱雀門被官兵擋了下來,我等去宣德門上疏,怕是不能成行了!”聽到遊行行隊伍擋下來的消息,剛剛走出太學的陳東等人,便得到了通報。
“別處內城的城門關了麽?”陳東問道。
那回來稟報的人說道:“沒有,官府阻止提人數過多的隊伍,至於其它城們對人少的隊伍是不在意的!”
思慮片刻,陳東言道:“為掩人耳目,我等分散開來,於其它城門行去內城!”
當下,陳東、歐陽澈等幾百個太學一分散行走,從崇明門、保康門、宜秋門進了內城,向宣德門城前聚去。
就在於若琢與一眾求知學院學生在為入城之事與朱雀門將士吵嚷之際,陳東、歐陽澈等一眾太學生己經進到內城,並且開始在宣德門前集合了。
“陳兄,人來齊了!”歐陽澈清點人數,待清點完畢後與陳東說道。
“開始罷!”
掃過一眾事窗,一眾人皆是點了點頭,陳東說道。
在陳東話音落下之際,隻見陳東等人立在宣德門前,雙膝硊地,手中捧著一封奏疏,口中大聲說道:“太學生陳東、歐陽澈、蘇毅等拜見吾皇陛下,吾等有奏疏特獻與陛下……”
……
“陛下,太學生陳東、歐陽澈等人硊於宣德門外上疏……”
太學生伏闕奏事,把守皇城的待衛們不敢大意,而且本朝官家對太學也在意的很,忙有人接了奏疏,向大內稟奏。
“呈上來罷!”
趙桓說道。
待趙桓翻開奏疏,眉頭卻是緊皺了起來,隻見陳東等一眾太學生們在奏疏上說李邦彥及白時中、張邦昌、趙野、王孝迪、蔡懋、李棁這些人是國家的禍害,請求天子斥退他們,並且不與金人議和,宋軍能戰勝雲雲。
趙桓看完,隨即扔到了一旁,與旁邊的內侍說道:“你與宣德門外的太學生們說,他們的奏疏,朕會考慮的,讓他們退了去罷。你還要與他們說是朕說的,讓他們好好讀書,做我大宋的棟梁之材。”
“是!”那內侍忙笑著臉應承,隨後躬身退了出來,向宣德門行來。
……
“看,那是李邦彥……”
此時己是下衙之時,隻見李邦彥、耿南仲、白時中等人出了宣德門,有眼尖的太學生們立認了出來。
“打倒賣國|賊李邦彥……”
“廢除議和條約……”
……
看到李邦彥時,君情激憤,硊在地上的一眾太學生不待人吩咐,動作整齊劃一的起了來,向著李邦彥圍 了過去,口中除了大罵,更是一武俠動作大戲即將上演。
李邦彥下衙歸家,剛出了宣德門,便見一眾人向自己奔了過來,人群更是指著他大罵,一副要毆打他的模樣,李邦彥急忙向宣德門內奔了過去,才得以脫免。
……
******************************
看到城外生亂,遊行隊伍更要走到內擾,看守內城的將領心中生懼,更是命令士卒擺出了迎戰的槍陣陣列,來阻止於若琢與一眾學生與百姓入城。
“大宋的地方,不讓我們宋人自己去了,這可是天大的笑話!”有學生與百姓憤怒了。
生怕學生們與士卒起衝突生了意外,隊伍前的於若琢忙將學生們與士卒隔開。
麵對守軍的槍尖,於若琢苦苦勸道:“將士兄弟們,金人就在城外,我們大宋打了勝仗,執宰們卻要割地賠款,天下哪有這般道理。各位兄弟們,請讓一下,我等去麵君請求廢去議和賣國條約……”
“不行!”為首的校尉也是為難,向於若琢說道:“這位先生,你們說的道理俺們也懂,但先生您也要為我等想想,我等容先生們過去,明日腦袋搬家的可是我們。”
見官軍不讓走,有人叫道:“這裏不讓走,我等從保康門、崇明門進內城!”
“你們還是莫動心思了!”旁邊的副手也是跟著說道:“實話與你等說了罷,上麵己經傳達下來命令,內城城門是凡有結隊入城的,盡皆盤清去處,盤查身份,你等是入不了內城的!”
“同學們,官兵不讓咱們去內城,咱們就去幾個賣國|賊的的家裏去!”
就在與官軍僵持不下之際,不知有誰高喊了一聲。
“李邦彥這些賣國|賊的家都住在外城,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咱們去他們家去!”這個時候,遊|行示|威的人群中不知是誰喊了那麽一嗓子。
“走,去幾個賣國|賊的家裏去!”
有人號召,有人呼應,遊行的隊伍浩浩蕩蕩開到了李邦彥所住的汴都外城一區,隻見李府的大門早己緊閉。
汴都城可謂寸土寸金,特別是內城,便是李邦彥這樣的執宰也是弄不到合適的住宅,便是李邦彥身為宰相,宅院也是在外城。李家宅院並不是很大,家中正堂的三層小樓很是顯眼醒目,同時房屋的圍牆特別的高,遊|行之人無法翻入,憤怒中的學生與汴都百姓將旗子、石子向李家擲去,並高喊:“賣國|賊李邦彥滾 出來!”
李家下人透過門縫,見外麵這般凶險,自是不敢開門,更不敢出門斥喝。
天色漸黑,有遊行的百姓點起了火把,同時更是高呼,李邦彥再不出來,就燒了李家宅院。
聽到外麵百姓呼叫,李家人再也承受不了心理壓力,打開大門紛紛走了出來。
將李家人清點了一番,獨不見李邦彥,有百姓大怒,更有人在憤怒之餘,將火把投進了李邦彥家裏
古時的房屋大多都是木質結構,可為膽沾火就著,沒多時李家宅院化成了一片火海。
後世史載:大宋靖康元年,公元一一二六年,因為宋宰相李邦彥與金議和的賣國條約,激起汴都民憤,憤怒的汴都百姓、學生將李邦彥家宅付之一炬,史稱“火燒李家樓”,因當天是元月十二日,也稱“一一二事件”。
後世史評:公元一一二六年的“一一二事件”標誌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標誌著人|民覺悟的覺醒,標誌著華夏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對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有著啟示與向導的作用。
更有史學家們宣稱,“一一二事件”是個分割點,前半截是封建社會,自這個點後華夏進入到半封建半資本主義社會,直到數十年後,華夏徹底進入資本主義社會,成為世界文明與生產力發展的領頭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