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5章 塞北戰雲(二)(三...
塞北,主要是以長城為界,長城以北便稱為塞北。
不過大唐無長城,所以這裏的長城主要還是指北魏、隋朝修建的長城。
其實隋朝修建長城的規模並不小,自開皇元年至大業四年的28年中,隋朝兩代統治者先後7次調發近200萬勞力,於北部和西北部邊境修築長城、增建城壘,在前代北魏和周、齊修築長城的基礎上,使東迄紫河,中經朔方、靈武之境,西至榆穀以東的長城、築壘,基本連成一線。
總得來說,隋朝的長城對於其鞏固邊防起了不小的作用。
隻不過隋朝並未做到可以輕而易舉地消滅北麵草原上突厥的威脅,雖然擊敗過突厥,但威脅依然在。到了隋煬帝時期,天下大亂,導致隋朝步入秦朝的後塵,二世而亡。
到了大唐,隨著李世民這位最能打的皇帝數次下令出擊突厥,唐朝接下來上百年開啟了狂虐周邊遊牧民族的時代,北邊的威脅也就沒那麽大,長城也就沒修繕的必要。
若真要說,唐朝其實修建過長城。
其中一段在河東道境內,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劉武周攻占李淵發祥之地晉陽,攻陷河東大部分地方,威逼關中。唐王朝迅速采取強硬手段,一方麵派秦王李世民抵禦劉武周,另一方麵迅即構築防禦設施,從平城至魯口的長城由此出籠。
這一段長城說白了不是防備突厥,而是防備劉武周,姑且也算一段長城。
還有一段位於渤海國境內,這是渤海國為了防備黑水靺鞨修建的,因為渤海是大唐的屬國,也勉強能扯上一些關係。
除此之外,就沒了。
按照北魏和隋朝的長城來算,安北都護府就屬於塞北,安東都護府以北的確同樣也是。
時間來到三月初,此時的遼州已經大軍雲集,耶律阿保機親自坐鎮遼州,指揮二十餘萬大軍攻打渤海國。
這一次,契丹可謂是出動不少大將和精銳。
述律平之弟蕭阿古隻、耶律阿保機的兩位弟弟耶律安端和耶律蘇、耶律阿保機的兩個兒子耶律倍和耶律德光。
除此之外,還有韓知古、韓延徽、康默記、王鬱、李存矩等漢人文臣武將。
當然,之所以他敢出動這麽多人,是因為遼州距離上京也就幾百裏,就算是上京有變,也能及時趕回。而且上京那邊也留守了不少兵力,用於防備大唐和奚王府。
沒錯,就包括奚王府。
因為這兩年,奚王府暗地裏有些不老實,雖未明著反叛,卻有不少部族動歪心思。上京距離饒樂城隻有三百裏,隻要奚王府有異動,也能隨時鎮壓。
此時契丹已經發起了對渤海國的進攻,主要分為兩路。
主力集中在遼州,主要攻打扶餘府,這是渤海國的西部重鎮,也是渤海國防備契丹的重要邊鎮。在此地囤積了至少五萬渤海國軍隊,加上南邊長嶺府、西京鴨淥府等地,一共囤積著十萬大軍。
要知道渤海國的軍隊總共也才二三十萬,在這裏就囤積了幾乎一半的軍隊。
耶律阿保機也知道扶餘府不容易攻破,所以便聽從韓延徽的建議派出一支偏師攻打渤海國西京鴨淥府。
鴨淥府有著不少高句麗人,雖說鬧事程度不如扶餘府和長嶺府,但因為有著不少高句麗人,所以韓延徽認為此舉可以趁著渤海國注意力都在扶餘府的機會,一舉拿下這渤海國西南重鎮。
拿下鴨淥府,契丹軍隊便可迂回北上,包抄長嶺府和扶餘府,進而占領渤海國西邊幾個府。
耶律阿保機一聽,覺得有些道理,便答應了,便以胞弟耶律安端、心腹康默記等人率領三萬騎兵從遼陽府出發攻打渤海國西京鴨淥府。
“韓卿,這次糧食方麵,你做的不錯,這五萬石糧食雖然不多,卻也夠大軍一段時日之用。
我大軍也有打草穀的習慣,加上繳獲,足以支撐大軍的糧草所需。”聽到韓知古的匯報,耶律阿保機十分滿意,當著一眾人等的麵就誇讚對方。
“陛下過譽了,這是臣的本分。等夏糧收割後,彰武軍節度使還能押送兩萬石糧食來前線。”有耶律阿保機的誇讚,韓知古十分激動,連忙把自己的後續打算說了出來。
耶律阿保機聽聞不禁點頭,“夏糧收割拿出兩萬石,可會影響境內的百姓所需?”
韓知古想也不想就保證,“陛下放心,臣會讓百姓留下至秋糧收獲時的口糧,不會影響百姓所需。此戰對契丹而言,十分重要,彰武軍節度使是契丹的一部分,那些百姓也是契丹的子民,聽聞之後,都積極支持。”
聽到韓知古這話,韓延徽神色有略微變化,這聽著有些不靠譜啊。
在場的還有王鬱、李存矩這些漢臣,可他們都不知地方事務,所以對於韓知古的話並未產生懷疑,隻是有些羨慕耶律阿保機對韓知古的重視。
一旁的述律平隻是笑著開口,“韓愛卿對陛下、對契丹的忠心的確毋庸置疑,陛下之前不是正愁契丹立國後,沒有自己的一套禮儀製度。韓愛卿對契丹和漢人的禮儀製度都很熟悉,陛下何不讓韓愛卿負責此事,製定我契丹的禮儀製度?”
述律平這話一說完,在城內不少人都大吃一驚,這韓知古可真是幸運,深受皇帝和皇後的信任啊。
耶律阿保機對於述律平的提議並沒有覺得不妥,這位皇後如今不僅是他的賢內助,還是他新的左右臂。
想到韓知古做事能力不錯,也很忠誠,耶律阿保機便點了點頭,“皇後言之有理,從即日起,以韓知古總知漢兒司事,並負責諸國禮儀,結合漢族傳統禮儀和契丹國俗,創製契丹的禮儀製度,以便契丹人實行。”
這官職可不簡單,這意味著韓知古不僅是契丹的禮部尚書,還是契丹漢人官員的老大。
聽到這任命,韓知古激動地連忙起身行著大禮,“臣謝陛下隆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