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章 皇家隱秘
皇家隱秘到底是什麽?可與那場導致太子最後死亡的大火有關?
蘇菡猜不到,隻希望從蔣太妃找到突破口。
蔣太妃聽到這些神色明顯變了,從震驚到惶恐,然後有變為不安,甚至連手指都微微顫抖了起來。
“本宮不知道,你為何非要問這些!”
“太妃娘娘!”蘇菡抓住蔣太妃顫抖的手,目光定定地盯著她:“因為我父親無辜枉死,因為我家族無辜受牽連,而我作為蘇家唯一的後人,難道連真相都不能知道嗎?我父親那麽一個仁人君子,一生寬厚待人,從不來不曾對不起過任何人,憑什麽他要沉冤九泉?還有先太子……”
說到激動處,蘇菡淚水凝睫:“若沒有那場意外,太子殿下必然是位聖明仁慈的君主,會是萬民之福。可是他……他卻死得那麽慘!”
蘇菡看過被火燒傷的病人,外觀之慘烈,肉體之疼痛,即便是作為旁觀者都不忍目睹。更可況是親身經曆者,哪是正真的切膚之痛。
更何況,當時的聖賢太子還要忍受著妻兒喪身的剜心之痛。
而太子妃和皇太孫……一個是將蘇菡視為女兒般疼愛的女子,一個因為年幼不懂男女之事隻將她視為長姐般依賴。他們都是那麽好的人,最後卻落得被活活燒死的下場!
這些年來,蘇菡一直不敢去想太子妃一家的事情。近日因為長時間翻看太子一家的病曆,那些過往被刻意淡化的人便都鮮活地盤旋在腦海裏。
特別是皇太孫,那是蘇菡看著他從軟軟的小嬰兒慢慢長大,看著他學會說話、學會走路,到最後天天跟在蘇菡和福安公主後麵喊著:“姑姑、姐姐,等等我,等等我!”
蘇菡和福安漸漸大了,常常和小太孫玩不到一起去,便會躲起來不讓他找到。每每那個時候,他總會哭著找太子妃告狀。等太子妃尋到她們的時候,小太孫又會拉著太子妃的手撒嬌:“娘親娘親,要罰就罰她們帶我一起玩,不許再偷偷躲起來了!”
那時候太子妃總會很無奈地笑著,那個笑容時隔經年讓蘇菡再度想起來時,心頭都在狠恨地痛。她後悔為什麽當時要那麽嫌棄小太孫呢,他明明隻是個貪玩的孩子。而他葬身火場的那年,也才不過七歲!
蔣太妃和太子一家雖然沒有蘇菡這樣深厚的感情,但是早些年太子未成年時住在皇宮內,也是經常能照麵。不同於其他人的見風使舵、逢高踩低。太子即便是對她這個太妃,依然尊敬,彷佛她還是當初那個受先帝寵愛的蔣貴妃。
蔣太妃歎息了一聲:“本宮本想把這個秘密帶進棺材裏,既然你非要打破砂鍋問到底。那本宮便告訴你吧。”
蘇菡見蔣太妃終於鬆口,急忙追問:“下官剛才說的可是對的?太子的死真的是因為那個人?可是太子不是他唯一的兒子嗎?且又體弱多病,即便有什麽過錯,要責罰,也該顧慮他的身子能否承受的住!”
蔣太妃冷笑了一聲:“唯一的兒子?哈!他那樣刻薄、寡恩、無情、自私自利之人,哪有後嗣?太子根本不是他所出!”
“什麽!”蘇菡如遭雷殛,瞠目結舌。
蔣太妃堅守了多年的秘密一旦說出口,便如洪水找到了傾瀉之處:“你該知道如今的皇後乃是續弦。太子的生母乃是先皇後,也是那人的原配之妻。據聞兩人曾是青梅足,感情甚篤。太子的仁慈就是繼承了先皇後,這本是女子最好的品質,可惜這深宮大院最怕的就是仁慈之心。即便你無害人之心,也會有人時刻惦記你的寶座……”
那一年,隆安帝為了收服邊軍的心,親自去邊境撫恤全體官軍。臨出發前,先皇後恰好病了,就沒能伴在君側。
隆安帝離開後兩個月,一直苦於無孕的先皇後聽信了底下一個妃子的建議,去城郊的寺廟上香求子。
皇後出行,沿途自然有親兵守護。可是上香的時候,是不好那麽多人進入,以免驚擾了神明。
哪知道廟裏居然提前藏了歹人,趁此機會迷暈了皇後,然後實行了不軌之事。
皇後醒後幾次要自盡,都被手下人及時發現擋住了。
這個時候隆安帝也回來了,他得知此事後,震怒之餘殺了不少當時侍衛和宮女。並且親自追查出了陷害皇後的妃子,嚴厲處置。
但是對於皇後,這個他深愛的女子,最終選擇了原諒。而且為了讓皇後安心,接連幾日都留宿在皇後宮裏。
未過多久,皇後懷孕。雖然皇帝的臨幸時間和皇後出事的時間相差不過月餘,一時不好分辨。但因為先皇後身體不佳,恐墮胎會傷及根本,皇帝最後決定留下這個孩子。不過他事先已做好準備,若孩子是足月而生,那就是太子。若是提前生產,那孩子就將意外夭折。
結果不言而喻。太子足月生下,隆安帝大喜過望,當日就宣布立為太子。
大概也是因為先皇後孕期憂思過重,是以先太子一出生體質就不好。也虧得他是天之驕子,有各種珍貴藥材養著才得以成年。
可是後來,隆安帝不知從哪裏又聽說了太子當年其實並不是足月而產。而是被前任醫正,也就是蘇茂之的師傅,用藥人為的延長了胎兒在母體的時間。太子的病弱,實際是這種藥物的副作用。這一切都是受先皇後之托。
隆安帝得知後,大為惱怒。先皇後是他一生的摯愛,甚至連那種事情,他都忍了。可是先皇後卻如此欺瞞,他一怒之下便要去了先皇後的皇後尊號。
太子得知後第一時間去宮裏,當時父子倆不知道說了什麽。宮人隻聽到裏頭劈裏啪啦,似乎砸了很多東西。再後來,隆安帝命人打了太子三十大板子。隻是他不知道是顧念父子之情,還是怕傳出去有失體麵。總之,板子是拖倒暗房去打,且下了封口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