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武俠仙俠>秦·君臨天下> 第573章 始皇東巡(上)

第573章 始皇東巡(上)

  嬴政自從登基稱帝以來,隻有一次離開鹹陽。那一次他的弟弟長安君成蛟在河套之戰中身負重傷生命垂危,正在準備南征百越的嬴政因此大怒,派白宣趕赴榆林塞率師北伐匈奴。而嬴政自己也在白宣出征之後急匆匆的趕赴上郡駕臨榆林塞,終於在成蛟死前見到了這個唯一的弟弟。


  那一次與其說是始皇帝出巡,倒不如說是他禦駕親征,因為嬴政前往上郡的時候不僅率領著大軍而且他自己也是全身披掛,騎馬趕路的時候多過乘坐轀輬車。


  那時候,從鹹陽通往九原的直道剛剛開始修築,這一路走來可謂辛苦,而且嬴政的心情也不是很好,一是為自己的弟弟成蛟感到傷心,二是被匈奴的囂張所激怒。那次出巡秦軍大勝,陰山之南的匈奴故地全部成為大秦疆域,陰山成了大秦和匈奴的分界線。大秦勝利了,但嬴政的弟弟成蛟卻永遠的離開了嬴政。所以那一次嬴政的出巡並沒做什麽其他事,也沒有去其他地方,等於是在榆林塞坐鎮監軍。


  但這一次的東巡卻是嬴政早有打算的,他的最主要的目的地就是東嶽泰山,他要去泰山舉行封禪大典。


  封禪,封為“祭天”,禪為“祭地”,就是華夏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時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禮。遠在夏商周三代就已有封禪的傳說。


  華夏古人認為群山中泰山最高,為“天下第一山”,因此人間的帝王應到最高的泰山去祭祀昊天上帝之後,才算真正的受命於天。其儀式一般是在泰山上築土為壇祭天,報天之功,稱封。在泰山下梁父等小山上辟場祭地,報地之功,稱禪。


  這是古代帝王的最高大典,而且隻有改朝換代、江山易主,或者在久亂之後天下太平時才可以封禪天地,向天地報告重整乾坤的偉大功業,同時表示接受天命而治理人間。


  嬴政此去泰山就是抱著這個目的去的,他就是要擺開堂皇儀仗,以天子之威駕臨齊魯,宣揚大秦一統天下消除兵戈之災,造福天下蒼生的功勳。


  齊國是六國中最後一個滅亡的,也是唯一一個主動投降大秦的國家。在大秦征伐其他五國的時候,各國人士紛紛逃亡齊國避難,這讓齊國成了那些痛恨大秦的反秦勢力的聚集地。但因為齊國主動投降,秦軍不能再大動幹戈用酷烈的手段將那些已經蟄伏起來的反秦勢力一舉殺光。既然不能殺,那就要用另一種手段是那些人心理產生畏懼,同時讓他們明白,大秦真的是授命於天,大秦一統天下是天意,泰山封禪就是最好的手段。


  除此之外,嬴政封禪泰山還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在天下人麵前確定自己的天子身份。於此同時,嬴政還想看看在大秦實行書同文之後的效果如何。


  齊魯大地曆史悠久,文化燦爛,素有“孔孟之鄉,禮儀之邦”的美譽。從春秋到戰國這幾百年的時間內,齊國一直是列國中國力最強,人民最富裕,文化科技最發達的地區。這裏是儒家文化的發祥地,是天下讀書人心中的聖地。


  而且齊魯大地號稱是周禮的正宗傳承之地,也是夏商周三朝天子祭天地封禪的地方。有傳說泰山是昊天上帝在人間的居所,曆朝天子必須到泰山封禪才能向天下人表明自己的君權是上天賦予的,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也是天下人必須認可的。成功舉行泰山封禪就意味著天子身份得到了天下人的認可。


  在文化和禮儀方麵,大秦還是沒法和齊魯文化圈相比的,因為在文化上大秦並不具備中原正統的優勢。


  在滅六國之前,各國的官方史書裏其實是把大秦和西戎視為一體的。這對於大秦而言是極大的侮辱和蔑視,隨著大秦國力增強,諸侯從藐視大秦到畏懼大秦,對大秦的看法也從戎狄變成了虎狼之幫。從看不起到害怕這是一個巨大的轉變,但是這個轉變並不是因為大秦的經濟文化如何的先進發達,而是因為大秦好戰能打。那年月拳頭硬的是老大,大秦說理說不過六國的那些縱橫家,就隻好動拳頭,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能動手絕不吵吵。


  可如今大秦滅了六國一統天下,天下百姓都是大秦子民,嬴政拳頭再硬,秦軍再能打也不可能對自己百姓動刀子吧。武的不行,那就得來文的,但是話說回來,文化這方麵還真不是大秦的強項。雖然嬴政登基的時候祭祀過天地,但是他沒有履行過泰山封禪這個舉世公認的確認其天子地位的儀式,這應該算是一個短板。


  不過,嬴政目光如炬一眼就看到了問題的關鍵所在。所以,他要借著這次封禪泰山的機會,在讀書人紮堆的齊魯大地宣揚自己的正統身份。


  如今大秦境內已經修建了四通八達的馳道,這馳道可以看做是大秦時代的國道,以前一千裏路騎馬要至少走三五天,而現在有了弛道,乘坐馬車隻需兩三天的時間就可以到了。


  於是,嬴政領著大秦的一眾高官,坐上自己的那輛豪華四輪馬車,沿著弛道,直奔齊魯大地巍巍泰山而去。


  說實話,嬴政為了這次封禪泰山也是做過精心準備的,他把韓非還有九嵕書院所有的教授院首和有名的學子都帶上了,那意思就是想跟齊魯的讀書人較勁。九嵕書院成立這麽些年了,為大秦培養的人才也是不少,九嵕書院海乃百川,百家爭鳴的理念還是很受天下人認可的,這也是大秦在文化上唯一拿得出手的地方,隻不過比起有百年曆史的原齊國稷下學宮,大秦九嵕書院在底蘊上還是顯得單薄了些。而且九嵕書院的學子有著不同於其他地方學子的理念,他們的思想裏被打上了“明法度,定律令”的秦文化烙印。也就是說,不管遇到啥事,都按照法度律令來,如果沒有那就製定一個,至於之前的人是咋做的可以不管,怎麽合適怎麽來。


  基於這種觀點,嬴政詔準了大秦儒生們的建議,準備先到嶧山(今山東鄒城市境內),在山上立石銘記秦之功業。借此向齊魯士人明確展示大秦的千古功勳,也向天下人表示大秦皇帝嬴政在功業上已具備封禪的資格。


  說實話,這次泰山封禪之行,從一開始就讓嬴政心裏不舒坦,九嵕宮出的那些事,把矛頭直指滋陽公主,市井的那些流言則針對白家,這讓嬴政心裏極不舒服。帶著這種不舒服的感覺,嬴政上路了,但是從上路之後,波折就一波接一波。而第一波波折很讓嬴政無奈。


  弛路雖然平穩,可是架不住路途遙遠,旅途顛簸卻很容易讓人疲勞,嬴政從鹹陽到泰山直線距離差不多是兩千裏路,因為不是行軍打仗所以君臣一行一共走了七天。


  當嬴政到達嶧山立碑宣揚功業之後,也沒停歇就直接來到了泰山的腳下。這一路走來嬴政隻覺得渾身肌肉酸痛,骨頭都有一種被顛散的感覺。再看隨行的幾百名重臣,竟有三分之一病倒了。嬴政額眉頭緊皺了起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