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碩鼠赴秦
秦昭襄王五十三年,秦軍攻打魏國攻占了吳城(山西運城平陸)。魏王向大秦屈服投降,秦昭襄王將魏國降為秦國的屬國。魏國降秦令韓桓惠王感到驚恐萬分,為避免亡國厄運,韓桓惠王親自領著使團到鹹陽覲見秦王,於是秦昭襄王暫時放過了韓國。
在大秦征討魏國的戰鬥中秦國的傷亡並不大,但卻死了一位陣亡了一位地位比較高的將領,他就是陽泉君。
陽泉君不是戰死的而是因為沒能及時趕到戰場被判失期之罪。按照大秦律規定:“失期,法皆斬。”
陽泉君不僅失期而且若延誤戰機,論罪當誅三族。秦王念在陽泉君是外戚的情分上法外施恩,隻罪及陽泉君一人。陽泉君極其豢養死士六十七人被斬於鹹陽西市。
秦王奪其爵,收其屋舍田產充公,家中仆婦沒為官奴,門客被遣散。陽泉君夫人隻得投靠女兒麗榮,托庇於安國君贏子楚府上。一個鍾鳴鼎食的封君世家頃刻之間土崩瓦解,一時間秦國各大世家噤若寒蟬,人人自危。
在陽泉君獲罪下獄期間,華陽夫人懇求太子贏柱為陽泉君求情,隻求饒陽泉君一命。但是秦王嬴稷第一次嚴厲申飭了太子贏柱,並罰他在章台宮外,頂著大太陽跪地思過。
麗榮抱著不到兩歲的成蛟,跪在宮門外求見安國君子楚,但都被黃皓勸回。麗榮回去之後哭著拜求華容和呂不韋,呂不韋隻得進宮求見秦王,不料卻被秦王罰他和太子一同跪地思過。
這一跪從早上一直到傍晚,太子贏柱也年近五十了哪裏禁得住這樣的懲罰,跪到下午就昏厥過去,被黃皓領人抬進章台宮內。呂不韋一直跪到掌燈十分才被解除懲罰,不過他也被秦王關進章台宮內一座小黑屋內,名曰禁閉思過。
有了這兩個榜樣,那些被華陽夫人發動起來的外戚們再也不敢麵君求情了。大家都知道秦王嬴稷的脾氣,太子和呂不韋隻是受罰,換做別人怕是會直接披枷戴鎖下了昭獄,甚至很有可能會陪著陽泉君一起被砍頭,直到陽泉君被明正典刑送上了法場也沒人敢再說一句。
安國君府內一間偏僻的房間內供著陽泉君的牌位,因為他是戴罪之身所以麗榮不敢公開設置靈堂祭奠,隻能在這間不起眼的小房子內和母親一起祭奠陽泉君。
母女二人相擁而泣,連哭都不敢大聲哭出來。
陽泉君夫人哽咽著說:“夫君,當初你若不是執意要害那對母子,何至於身敗名裂。夫君啊~~~~”
麗榮抱著已經睡著的成蛟對著陽泉君的牌位說到:“父親,榮兒定會為你伸冤昭雪,我要讓那個賤人和他的兒子永無出頭之日!”
陽泉君夫人驚恐的說到:“榮兒不可,你若有個三長兩短,娘靠誰去。”
麗榮咬著牙說:“母親放心,麗榮不會那麽傻。他們不是想回來嗎,那就等他們回來。”
陽泉君家破人亡給大秦外戚世家敲響了警鍾,大秦朝堂上再也聽不到外戚們嘰嘰歪歪的聲音了。秦王嬴稷借此機會頒布了一係列法令,最主要的就是招攬各國人才。強大的秦國就是一塊金字招牌,吸引著各國出身寒門卻又胸懷遠大抱負的有識之士。
楚國蘭陵縣西門外長亭,蘭陵令荀況端起一杯酒遞給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年輕人恭敬地雙手接過。
荀況:“通古,你隨為師學帝王之術,如今已經小成。此去秦國但願你能將為師的學術發揚光大。飲了這杯酒,一路多珍重。”
“師尊教誨李斯銘記在心,倘若有出頭之日,李斯定將師尊學術傳播天下。還望師尊多多保重,待弟子功成就來接師尊入秦。”
荀況本是趙國人,戰國末期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時人尊稱其為“荀卿”,後世的人尊稱其為荀子。
荀子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蘭陵(位於今山東蘭陵縣)令。
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在人性問題上提倡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
他曾遊曆秦國,對秦國政治予以肯定。他說“秦四世有勝,數也,非幸也”,於此同時又對秦國重視刑法吏治,輕視仁德士君子的方略不以為然,謂之“縣之以王者之功名,則倜倜然其不及遠矣”。
荀子還到過趙國,與臨武君議兵於趙孝成王麵前。最後老死於楚國蘭陵。他曾經傳道授業,他的弟子當中有一對師兄弟最為著名一個是韓非,而另一個就是李斯。
此時,身為韓國公子的韓非已經回到韓國,正在努力的向韓王宣傳自己的主張,但卻沒有受到韓王的重視。而他的師弟李斯卻選擇了效忠秦國。作為他們的老師,荀子怎麽也沒想到子的學說真的被李斯發揚光大,而韓非的創立的法家學說也為華夏史上第一個統一專製的中央集權製國家的誕生提供了理論依據。毫不客氣地說,是荀子的兩大弟子造就了大一統的封建集權製國家,大秦帝國!
李斯和韓非相比出身就顯得卑微了,他在師從荀子之前不過是一個楚國一個郡的小吏,他最大的夢想就是做一個米倉內的碩鼠。因為他在米倉看到的老鼠,一隻隻吃得又大又肥,悠哉遊哉地在米堆中嬉戲,沒有人或狗帶來的威脅和驚恐。
於是他發出了這樣的感慨:“一個人有沒有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樣,是由自己所處的環境決定的。”
李斯覺得人無所謂能幹不能幹,聰明才智本來就差不多,富貴與貧賤,全看自己是否能抓住機會和選擇環境。在人人爭名逐利的戰國時期,李斯自然也是想幹出一番事業來的。為了達到飛黃騰達的目的,李斯才辭去小吏拜子為師。如今終於學成,李斯就把大秦當成了自己將來可以混吃混喝的米倉。這個時候的李斯完全沒想到,大秦這座米倉超乎想象的大,也完全沒想到他自己會成為一隻名留史冊的超級碩鼠。
李斯辭別了荀子踏上了前往大秦的道路,剛開始的時候李斯越走越興奮,對美好前程的向往讓他渾身充滿了力量。但是有位先哲曾經曰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當興奮勁過去之後,越往前走就隻剩下一個字,累!
楚國沛縣北門外長亭,一身塵土的李斯慢慢的蹭到長亭外,一屁股坐到了台階上將疲憊的雙腿直直的伸了出去。他長長的吐了口氣,腳上的刺痛讓他皺了皺眉頭,當他低下頭時看到的是已經露出腳趾的鞋子。
李斯看看從眼前走過的行人,有坐車的有騎馬的,更多的是步行的。坐車的騎馬的就不必說了,那些走著的大多數都是卷起褲腿腳上隻穿著草鞋。李斯不去看那些坐車騎馬的,也不去看那些穿著鞋子慢悠悠哉路上晃的人,他隻看那些光腳穿草鞋的人,因為看著這些人李斯就覺得自己還不算最差的。
他抱起一隻腳脫掉鞋子,打算將腳底板上的血泡挑破,不然的話明天就沒法走路了。就在這時隻聽噗通哎呀一聲,一個不知從哪裏跑來的小男孩被李斯的一隻腳絆倒摔了個嘴啃泥。
李斯看了一眼那小孩之後就繼續挑著血泡,那小孩先是扯開嗓子嚎了幾聲,可一見李斯不理他就抬起頭問李斯:“喂,你絆倒我了,為啥不道歉?”
李斯白了小孩一眼說到:“我的腳就在那裏也沒動過,拿到你看不見嗎?”
“絆倒了我你還有理?”
“對,有理。”
“三哥,他不講理!”
小孩指著李斯回頭對一個和他差不多大的男孩喊著。李斯抬眼看了看那個被叫做三哥的小孩立刻就不淡定了,因為那孩子手裏拎著一隻鞋頭破了洞的鞋。
李斯:“把鞋還我。”
三哥:“你道歉就還你。”
李斯指指自己的頭巾說:“看清楚了,我是士人。”
三哥:“士人難道不是人嗎?”
李斯:“你這頑童竟敢不尊士人,信不信某家叫來縣令治你的不敬之罪。”
三哥嘻嘻一笑說到:“我見你鞋子破了,打算幫你補一下,難道這也是不尊士人嗎?”
李斯:“這還像話,多謝。”
三哥:“補一隻鞋五個錢。”
李斯:“你怎麽不去搶。”
三哥:“你提醒我了,打劫!”
李斯笑了,他指著三哥問到:“你是誰家的孩子,怎麽不學好,需知攔路搶劫按律當斬,而且還要禍及家人,你還要搶嗎?乖乖把鞋還我。”
“好,給你。”
李斯抬起腳說:“給我穿上。”
三哥:“好。”
李斯得意地看著三哥給自己穿鞋,那個被李斯絆倒的小孩不知何時跑到了李斯身後用小拳頭捶著李斯的肩膀。
“士人,舒不舒服?”
李斯搖頭晃腦的答道:“舒服,你沒摔壞吧?”
“沒有沒有,士人,你不會去告我倆了吧?”
“我那是在嚇唬你們呢。”
“哦,那我倆就放心了,謝謝士人。”
倆孩子轉身就走,那個給李斯捶背的小孩伸出小手給三哥看。
三哥驚喜地喊道:“哇,五個錢,買吃的去。”
倆孩子跑遠了,李斯感歎道:“這倆孩子真有錢。”
“哈哈哈哈,你被那倆孩子騙了,那五個錢是從你包裹裏掏出來的,哈哈哈哈。”
說話的是一個坐在長亭裏乘涼的老者,李斯慌忙打開包裹一看果然少了五個錢,李斯收起包裹對老者躬身施禮說到:“多謝老人家告知。”
老者笑著說道:“孩童頑皮,並無惡意,不如我替你找他們將錢要回來吧。”
李斯笑答:“不必了,兩個頑童而已,有沒將錢全拿走就當我給他們的酬勞吧。”
老者:“你是個心胸寬闊的人。”
李斯:“請問老人家可知道這兩個孩子是誰家的?”
老者:“怎麽,你要去找他們父親告狀?”
李斯:“非也,在下之鄉知道這倆孩子的姓名,因為我覺得這倆孩子將來一定會成為有名的,大盜!”
老者:“這是何道理?”
李斯:“小小年紀有很聰明,不走正途卻把聰明用在偷盜之上,我不去追究就是要看看這倆孩子將來會不會成為大盜。需知一次得手便會欲罷不能。”
老者:“我說錯了,你不是心胸寬闊之人,你還不如去找他們的父母理論呢。”
李斯:“還請老者告知他們的姓名。”
老者:“拿你鞋的叫劉三兒,那個被你絆倒的叫盧小兒。”
“沒有大名嗎?”
老者:“讓我想想,哦,劉三兒的大命叫做劉季,盧小兒的大名叫做盧綰。”
“多謝老人家。”
李斯起身走向城門,等他離開長亭之後,李斯小聲說到:“我才不去找他們的父母,和我的前程相比,這又算什麽。將來我衣錦還鄉之時再來找他們。劉季、盧綰,你們等著。”
多年之後身為大秦國相的李斯回鄉之時路過沛縣他還真的找到了劉季和盧綰。讓李斯驚訝的是這倆並沒有成為大盜卻成了附近有名的鄉間遊俠,做了一些仗義的好事。李斯一高興就給了劉季一個官職,泗水亭長。再後來劉季改了名字,叫做,劉邦!
四個月之後,衣衫襤褸的李斯來到了鹹陽,當他看見高大宏偉的鹹陽城門的時候,李斯激動地跪倒在地張開雙臂大喊一聲:“鹹陽,李斯來了!”
唰,李斯身邊的人全都躲到一邊,人們一邊躲一邊小聲嘀咕著:“這人瘋了。”
“嗯,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