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五章 長江大橋
李安的想法與李隆基是一致的,隻要美洲土著文明乖乖的臣服於大唐帝國,大唐帝國完全可以善待他們,利用他們土著的人力,為大唐帝國更好的建設美洲,若這些土著選擇與大唐帝國相對抗,則必須要狠狠的對這些美洲土著進行打擊,讓他們明白與大唐帝國對抗是自取滅亡。
大唐帝國最終的目標,是要將整個美洲大6全部拿下,將大唐的國土麵積擴大數倍,獲得更多的物產和資源,這是大唐帝國的既定國策,任何人都阻擋不了。
離開皇宮之後,李安開始重新部署研中心的研方向,重點研海洋船舶和鐵路係統,其它的項目全部靠後,以符合大唐帝國目前的既定政策,讓大唐帝國可以展的更加快。
隻要肯投資,願意花費時間和精力,研究是肯定會出成果的,很快,更加先進的火車頭和更先進,可靠性更高的蒸汽輪機被研出來。
新型火車頭的功率更大,可以獲得更高的度,實現鐵路係統的提,而新的蒸汽輪機也更加大型化,可以提供更大的動力,並滿足建造更大噸位海洋船舶的能力。
這些新研出來的科研項目,很快就進行了量產,而由於鐵路和船舶的需求量太大,所以,老舊的型號並沒有被淘汰,而是一直在繼續使用。
而就在科技研的同時,從美洲帶回來的各種作物,已經進入了收獲的季節,皇帝親自帶領眾大臣,前往皇家禦用田地裏,親自驗證李安所說的畝產萬斤的紅薯,到底能畝產多少。
這些紅薯和玉米等作物,都是種植在溫室大棚裏的,在天氣熱的時候,大棚的頂部都是完全敞開的,甚至,在日光特別強烈的時候,還要搭建遮陽棚,以減輕日光對植物的傷害。
按照李安的估算,經過最精心照料的紅薯,畝產就算達不到萬斤,也差不了多少了,總之,產量肯定遠遠高於大唐目前的其它作物,甚至十幾倍。
“陛下,這些紅薯分別經過不同的照顧,產量肯定是不同的,現在,我們先去看看紅薯,這個作物的產量是最高的。”
李安開口建議,並帶著李隆基前往種植紅薯的區域。
一走進紅薯的種植區域,抬眼看到的,全是鬱鬱蔥蔥的紅薯藤,看上去非常的漂亮,雖然已經到收獲的季節了,紅薯藤已經有所變老,沒有春夏季節的蔥翠,但仍舊非常不錯,至少大部分仍舊是綠色的。
皇帝與眾大臣,一邊看著這些鬱鬱蔥蔥的紅薯藤,一邊饒有興致的討論紅薯的畝產,有的相信李安,覺得這些紅薯肯定有畝產萬斤的產量,但也有部分大臣不這麽認為,他們覺得李安說的數據有些太誇張了,畝產萬斤根本就不可能達到。
總之,各種議論都有,不同的大臣有不同的看法,誰也說服不了誰,大家都在等著看結果,隻有紅薯全部收獲上來,並稱量重量,才能確定到底能畝產能達到多少。
“這些紅薯藤比剛栽種的時候多了很多,不知這下麵是否真的能收獲一畝萬斤,開始吧!”
李隆基坐在一處遮陽的比較舒適的位置,開口下令,讓幹活的人,立即開始收獲紅薯。
由於紅薯種了很多,而且,分為五種情況,照顧和施肥的等級不一樣,所以,要分別進行收獲,以搞清楚每一種種植條件,所能達到的產量。
而收獲的時候,當然是以產量最低的一種開始收獲了。
由於皇帝親自蒞臨現場,所以,自然不能讓皇帝久等,如此,幹活的人就需要特別多才行。
朝廷的農業技術官員,調撥了一百多人,現場進行收獲紅薯的行動,這一百人分成十組,每組十人,負責一分地的麵積。
人多就是力量大,一百多人分工合作,很快就將一畝地的紅薯給收獲完了,另外,為了防止遺漏,還有幾十人在田地裏翻土,並時不時的現少量的紅薯。
“陛下,應該差不多了,田地裏就算還有,也沒有多少了。”
李安開口說道,並示意皇帝下旨稱重。
李隆基點了點頭,開口道:“好了,差不多了,開始稱重吧!”
皇帝一下令,農業部分的官員,開始對紅薯進行稱重。
“陛下,一共三千五百斤,大豐收啊!”
一名農業部門的官員,興奮的說道。
“三千五百斤,居然有這麽多,而且還是照顧最少的。”
“三千五百斤,這比小麥的產量高出十倍,果然是好東西啊!若是大唐的土地裏都種上紅薯,就再也不會生饑荒了。”
“可這紅薯是濕重,這麽多的紅薯,該如何保存呢?擱久了會生黴爛的。”
眾大臣一聽紅薯的產量,頓時覺得很高興,但同時也擔心紅薯不好保存,時間一長就會黴爛。
李安聽到了這些大臣的談話,並立即命人找一些外形好點的紅薯,並清洗幹淨,然後當著所有人的麵,親自將紅薯切成圓形的薄片,並開口道:“陛下,紅薯容易黴爛,所以,若要進行長時間的保存,必須將其切成圓形的薄片,並放在陽光下晾曬,如此,三五年都不會生黴爛,甚至能保存更長的時間。”
“就是切成這樣的薄片?如此一來,一百斤紅薯曬成紅薯幹,還能剩下多少?”
李隆基開口問道,關於紅薯幹,李安早就說過了,不過,他還是要多問一次。
“陛下,一百斤新鮮的紅薯,大約可以曬出二十四斤至二十六斤左右,平均起來二十五斤。”
李安開口回答。
關於新鮮的紅薯能晾曬多少紅薯幹,李安是非常清楚的,在來到大唐之前,李安曾多次聽老一輩的人說過,在糧食匱乏的年代,紅薯是所有家庭的主食,而關於紅薯的相關知識,李安自然爛熟於心,甚至連紅薯的種類都能搞得一清二楚。
“一百斤新鮮的紅薯可以晾曬二十五斤紅薯幹,如此,三千五百斤紅薯就可以晾曬近千斤的紅薯幹,這份產量著實不少啊!比我大唐任何作物的產量都要高。而且,還是幾乎沒有照顧的一畝田地。”
一名農業部門的官員,一臉興奮的說道,所有的試驗田都是他親自負責照顧的,所以,關於每一畝地的情況,他是最清楚的,現如今,照顧最少的一畝貧瘠的土地,都能有三千五百斤的產量,那麽,照顧好一些的田地,肯定能產出更高產量的紅薯。
李隆基對紅薯的產量非常滿意,並繼續讓人收獲下一畝田地的紅薯,看看照顧好一些的紅薯,能畝產多少。
很快,下麵幾畝田地的紅薯也全都被收獲幹淨,產量分別是五千斤,六千斤、六千五百斤,八千斤,也就是說,產量最高的紅薯,達到了畝產八千斤,可以說是非常高的產量了。
“八千斤,距離一萬斤已經很近了,就算曬幹也足有兩千斤,是普通農作物的十倍,這個紅薯非常好,值得在大唐大力推廣,日後,我大唐再也不用擔心生饑荒了。”
李隆基大為高興,對大唐能擁有如此高產的糧食作物而高興,眾大臣也同樣非常的高興,並互相道賀,慶祝大唐現優良的糧食作物。
紅薯最高畝產八千斤,這一消息,很快就在京城傳開了,所有的大唐百姓,聽說紅薯居然有如此高的產量,全都大為驚奇,並奔走相告,將這一消息告訴自己認識的人,很很快就傳到了很遠的州縣。
有高產的糧食,誰不想種呢?就算眼下大唐並無缺糧的危機,但多存儲一些糧食總是好的,很多大唐百姓,尤其是貧窮的百姓,幾乎全都被餓過,對食物危機有深深的恐懼,能多準備一些糧食,會讓他們更加的安心,同時,在遇到災禍年份的時候,也能有辦法活下來。
隨後的幾日,玉米和土豆也全都進入了收獲期,李隆基每次都親臨現場,以展現皇帝對農業的重視。
而土豆和玉米的產量也著實不少,比大唐的其它作物要高很多,雖說紅薯的產量是最高的,但也不能隻種紅薯一樣,這樣營養就不均衡了,多種作物一起種,才能更好的改善大唐百姓的營養結構。
紅薯、玉米、土豆等作物,都獲得了大唐皇帝和大臣們的一致認可,如此,接下來就是在全國進行推廣的問題了,而推廣這些糧食作物,必須有人負責才行。
對這些美洲作物最為了解的李安,當然是最合適的人選,不過,李安的主要工作是研各種高科技產品,對於農業這種次要一點的產業就不能兼顧了,畢竟,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顧得了一頭就難以兼顧另一頭了。
大唐朝廷有很多農業方麵的專家,也有很多農業方麵的官員,讓他們負責推廣美洲的作物,是最合適不過的了,而且,對於這種很容易就會青史留名的工作,任何農業部門的官員都非常樂意接受這份工作。
推廣的工作,很快就安排下去了,很多官員都爭搶著要幹這份工作,而百姓在聽說美洲的幾種作物產量極高之後,也全都非常配合朝廷的官員,並非常樂意接受美洲的作物,在自己家的田地裏種植了大量的美洲作物。
由於美洲運過來的紅薯還是太少了,所以,大規模的普及,還需要數年的時間才行,另外,為了更好的普及美洲的高產作物,朝廷要再次派遣更大規模的船隊,去美洲運輸這些作物,同時,將一萬將士和他們的家屬運往美洲,在美洲的土地上先建立三座城池。
時間過的很快,在快要過年的時候,南麵又傳來了非常振奮人心的消息,鄂州長江大橋全線竣工了,鐵路線也鋪到鄂州,並通過鄂州長江大橋,向南延伸了五十裏。
消息傳到長安城的時候,所有的京城百姓全都沸騰了,在長江上建造鐵路橋,跨度如此之大,規模如此之大,這在任何時代,都是絕無僅有的,這反應了大唐帝國的強大工業實力。
長將鐵路大橋全線貫通,如此重要的事情,當然要親眼看看才過癮,所以,在得到消息之後,很多有錢的貴族和皇族閑人,結伴乘坐火車趕往鄂州,以親眼見證鄂州長江大橋的宏偉。
皇帝在看了鄂州長將鐵路橋的模型之後,興奮的幾天都沒睡好,並頂住諫臣們的壓力,孤注一擲的要乘坐火車趕往鄂州視察。
這一次出行,皇帝走的比較急,隻給相關隨行人員三天的準備時間,為此,很多部門都忙的暈頭轉向。
李安作為鄂州長江大橋的設計者,當然也是要陪同前往的,這一點是肯定的,而在臨走之前,研中心的很多工作,必須要提前進行相應的安排,以免這些研人才,搞不清接下來該幹些什麽。
由於大唐還沒有電話這種高科技的聯係手段,所以,從京城直達鄂州的鐵路還是無法開通的,隻能先抵達洛陽城,然後從洛陽城轉車去鄂州,隻有這樣才便於鐵路係統的政策運營。
當然,皇帝出行是個例外,作為一國之君,皇帝需要有自己的禦用火車,因此是不可以隨便換乘的,但也要先到洛陽城火車站,然後,對鐵路進行變軌之後,才能進一步向鄂州進。
三天後,皇帝的禦用火車準時從長安城出,整個朝廷的大部分大臣全都陪同而行,護衛的兵馬高達三萬之眾,而且,全部都是精銳的兵馬,甚至連京城最精銳的鐵甲炮車部隊,也調動隨行了。
不過,鐵甲炮車並不是在6地上行進,而是裝載在貨運列車上,這樣可以極大的提高行動的效率,度也才能跟得上皇帝李隆基的禦用列車,若是開足馬力在土路上跑,是絕對追不上火車的。
不到一天的時間,皇帝的禦用列車就抵達了洛陽城火車站,並在休息一夜之後,第二日出前往鄂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