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七章 混凝土大橋
任何一個帝國的展,都繞不過資源瓶頸,而最主要的資源瓶頸無非四大類,糧食、燃料,纖維和建築材料。
四大瓶頸阻礙著所有帝國的經濟增長,每個帝國都麵臨這種製約,若要快增加經濟增長,必須擺脫這四個資源瓶頸。
糧食是任何一個帝國的核心,沒有糧食,老百姓就填不飽肚子,帝國就會生動亂,甚至是崩潰,而農業技術的落後,會導致糧食的生產力極為低下,這樣一來,就必須有大量的人口從事農業生產,才能滿足帝國對糧食的需求。
如此一來,帝國就抽不出足夠的人力,進行其他方麵的工作,甚至,在遇到外敵入侵的時候,不得不征召訓練缺乏的農業人口加入軍隊,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農業的展,引起國力的損耗。
而李安在明了黑火藥之後,大唐的鋼鐵產量增加幾十倍,普通老百姓可以更多的應用鐵質農具進行耕種,從而提高了糧食的產量,而在後麵農業機械的逐步推廣,農業的生產率就更高了,如此,也讓很多人力可以退出農業生產,轉移到工業和手工業生產領域。
纖維的重要性與糧食差不多,因為大唐處在溫帶,分為一年四季,夏季倒還好些,但冬季非常寒冷,若沒有足夠的纖維,就不能製造足夠的棉衣,如此,老百姓就會被活活凍死,所以,為了讓滿足對穿衣的需求,大唐必須分出部分耕地種植桑葉和亞麻,以製造絲綢和麻布,滿足穿衣的需求。
而這樣一來,種植桑葉和亞麻的土地,就不能種植糧食了,這對糧食又形成了一種製約,當然,養蠶和紡織都需要大量的人力,這對人力的消耗也非常巨大,將大量的人力吸在了這個上麵。
李安在明各種機械,增加生鐵產量,以及一年生產兩季作物之後,可以滿足更少的耕地,出產更多的糧食,如此,倒是不用擔心桑葉和亞麻搶了糧食耕地,大大減弱了桑葉和亞麻,對糧食耕地的製約。
燃料的重要性,就更不用說了,老百姓每天都需要吃飯,而吃飯就必須使用燃料,木柴和木炭一直都是老百姓們最為倚重的燃料。
但木柴和木炭的燃燒效率比較低下,使用的量自然就比較大,這樣一來,農村的百姓,要經常上山砍柴,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城市裏的百姓則需要花費更多的錢財,購買這些木柴,消耗同樣不小,而且,木材是製造馬車和家具,以及房屋的重要材料,對木材的大量消耗,必然會製約家具、馬車和房屋的修建,從而製約經濟的展。
在李安來到大唐之後,先明了蜂窩煤,並逐漸流行開來,這大大節約了人力和物力,而隨後明的太陽灶就更厲害了,可以直接利用太陽能燒水和做飯,對燃料更是毫無消耗,雖然不是每天都有太陽,但一年之中,大部分的時間都是晴天,這一點是不容否認的,如此至少能節約一大半的燃料消耗量,從而解決燃料的製約難題。
最後一個老大難就是建築材料了,建築是為維持人類居住所必須的設施,而在大唐帝國,建築主要是木頭和石頭兩種材料,其中以木頭為主。
而不論是采用木頭,還是石頭,都需要大量的人力進行開采,然後還要進行加工,對勞動力和自然資源的消耗都是非常巨大的,而木頭的生長需要很多的時間,過分的開采會導致森林資源的大量減少,從而引起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
關中的渭河,以及中原的黃河都是渾濁的河流,究其原因就是因為人類的活動太頻繁了,並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而大量砍伐森林,從而造成了這樣的嚴重後果。
現在李安明了水泥和混凝土,日後,完全可以利用這種新型材料製造建築物,從而擺脫對森林資源的巨大破壞。
當然,李安目前所明的這些東西,隻能緩解四大瓶頸對帝國經濟的製約,有很多方麵,還是要繼續努力才行。
而因為水泥的作用卻是非常巨大,所以,李安才不惜親自跑到皇宮,在皇帝麵前,演示水泥的巨大的作用,以獲得盡快在全國推廣的旨意。
“陛下,水泥自然風幹,需要整整一天,我們就不再這裏空等著了,交給這些人看著就可以了。”
突然起風了,李安示意李隆基返回紫宸殿,況且,李安還有很多話,要麵奏李隆基,在閑雜人等太多的地方,說出來不太方便。
“恩,李侍郎隨我來吧!”
李隆基輕輕點了點頭,帶著李安返回紫宸殿。
“李侍郎,這裏沒有閑雜人等,你有什麽要說的。”
李隆基連忙問道。
“陛下,水泥和混凝土,對大唐帝國來說極為重要,微臣覺得,應該將水泥的製作方法通知各州縣,讓各州縣全都製造水泥,並投入使用,如此,必然可以大大減少對木材的依賴。”
李安開口建議道。
“減少對木材的依賴?李侍郎是要用水泥製造房子?”
“沒錯,陛下,利用水泥製造房屋,會比利用木材製造房屋更有利,造出來的房屋更結實,不容易被風吹倒,而且,更加的廉價,不論怎麽算都比較劃算。”
李安開口說出原因,並繼續說道:“陛下,水泥的作用極大,不但可以用來修建房屋,而且,還可以用來鋪設道路,建圍牆,建造橋墩等等,尤其是鋪設道路,會讓道路變得更加容易行走,遇到陰雨的天氣,也不會有淤泥的問題,這也是微臣為何要讓每個州縣全都興建水泥作坊的原因,日後,隻要各州縣全都鋪上混凝土的道路,道路會變得更加的容易行走,貨物的運輸會變得更加的容易。”
“用混凝土鋪設道路?”
李隆基蹙眉思考了起來,現在混凝土路麵還沒有開始鋪設,李隆基還真的不好想象,他不知道混凝土鋪設成路麵之後,會有什麽樣的效果,還有水泥製造的房屋,會堅固嗎?能住人?
“李侍郎,你的提議很好,不過,朕想親眼看到水泥製造的房屋,還有混凝土鋪設的路麵,以及橋墩,至於在全國推廣,這個不急。”
李隆基還是有些保守了,他覺得必須先確定水泥真的有這麽好,然後,才能在全國推廣,否則,一旦水泥沒有李安說的那麽好用,他豈不要遭受埋怨。
“是,陛下,那微臣就在春明門外修築一條直通正東的道路,並越過龍渠,在龍渠上建造一座混凝土橋梁,橋梁的對岸興建一座混凝土涼亭和一座兩層混凝土房屋,請陛下恩準。”
李安開口請命道。
“好,李侍郎去準備就是了,需要多長時間?需要多少人力?”
李隆基問道。
“陛下,微臣已經備齊材料,隻要有一千工匠,半個月足以。”
李安自信的說道。
“好,那朕就等半個月之後,欣賞李侍郎的成果了,若是做的夠好,朕會考慮在全國進行推廣的。”
李隆基顯得非常高興,並繼續與李安聊起了各種新研的機械,以及兩條戰略鐵路的修建問題。
離開皇宮之後,李安立即調集一千人馬,利用大量馬車,將在研中心製造的大量水泥、沙子和碎石塊運往春明門外,另外,為了防止施工受到幹擾,春明門被臨時關閉,禁止任何人通行。
材料準備充足之後,就要立即開始建設了,建設這些東西的技術難度是很小的,對李安和工匠們來說,根本就算不了什麽。
不過,為了盡快完工,需要幾個點同時開始施工,一部分負責鋪設道路,一部分負責建設橋墩,準備鋪設橋梁,還有一小部分,則負責建設涼亭和兩層混凝土小樓,這樣分解下來,每一部分的人力都不是很多,尤其是涼亭的人力隻有幾十名,但半個月之內完工,還是毫無問題的。
鋪設道路的工作非常簡單,因為這一段道路,早就被來來往往的行人給踩實了,不再需要壓實路麵這個步驟了,直接在路麵上鋪設碎石子就可以了,而在鋪設完碎石子之後,再往上麵灑滿沙子和水泥的混合物,但不加水,利用工具進行壓實,最後一步就可以鋪設攪拌好的混凝土了。
由於混凝土之中的碎石子太沉,利用鐵鍬進行攪拌比較吃力,也難以攪拌均勻,為此,李安早就讓工匠造出了滾筒式攪拌器,而且,是使用蒸汽機驅動的,當然,由於時間的限製,目前隻造出兩台機器,但對於鋪設一小段道路,卻也足夠了。
在鋪設第一條混凝土道路之前,李安就充分考慮到了各種情況,比如,混凝土的熱脹冷縮問題,道路表麵的強度問題,地基是否穩固等等。
對於地基,李安自信不會有任何的問題,混凝土的強度也經過了檢測,隻要工匠認真施工,就不會有太大的問題,而為了對抗熱脹冷縮,可能引起的道路裂紋問題,李安采用了表麵壓紋,每隔五步留一空檔的辦法,這樣一來,可以極大地減少路麵生裂紋的情況,保證道路的美觀和實用性。
負責施工的工匠們,完全按照李安的要求,對每一段道路進行鋪設,從剛開始的鋪設碎石子,到最後的空檔留出,全都嚴格按照要求去做,不敢有一絲一毫的違反。
橋墩的施工難度也並不大,先用事先做好的混凝土柱子打入淤泥之中,並圍出一塊圓形的區域,然後將混凝土倒入這個區域,從而形成堅固的橋墩,而為了增加強度,李安動用了長鐵棍充當鋼筋的角色,效果自然比沒有的好。
在三座橋墩全部凝固之後,鋼鐵混凝土的橋麵也正式開始鋪設,並很快就完成了。
混凝土涼亭是小工程,完成是最快的,隻是要做一些修飾,這個反而要花不少時間。
兩層混凝土房屋,動用了一百多人,進度也是比較快的,不過,卻是最後一個完工的。
這兩層房屋,規模倒是不大,第一層隻有五間房屋,其中,包括一個樓梯間,第二層更少,隻有三間房屋,一側留出大的露台,可以站在上麵欣賞遠處的風景。
這一切全部造完之後,李安親自檢查了一遍,對工匠們的建設成果表示滿意,並在晾了一天之後,才向李隆基匯報,並要求李隆基與眾大臣前來參觀,以檢驗水泥和混凝土的使用效果,最終在整個大唐進行推廣。
李隆基乘坐步輦,在大量護衛的保護下,從大明宮出,沿著夾城行進,並最終抵達春明門。
在春明門打開的那一刻,大唐皇帝李隆基帶著朝中的文武百官,邁步走出城門,並看到了李安所建造的道路、橋梁、涼亭和房屋。
這種從未出現過的東西,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道路平整堅硬,橋梁大氣厚實,涼亭和房屋也給人一種結實的感覺。
道路的兩旁排列了兩排羽林軍將士,以保證皇帝和眾大臣的人身安全,更遠的地方,也有大量的兵馬維持秩序,阻擋閑雜人等進入這裏。
李隆基走在最前方,李安陪在身側,比李隆基就慢半個身子。
“幹的不錯,道路很平整,看上去很結實,這上麵的橫線是幹什麽用的,還有很多溝壑是幹什麽的?”
李隆基走在混凝土路麵上感覺很踏實,而看到路麵上的橫線和溝壑,則感到很是好奇。
“陛下,這是為了防止路麵出現裂縫,若沒有這些東西,過不了多久,路麵上就會出現很多裂紋,會影響路麵的正常使用。”
李安連忙開口解釋,告訴李隆基路麵裂紋和溝壑的作用。
“李侍郎,這路麵的中間,為何畫了一道黃線的長線,難道也有重要的作用?”
“對啊!好好的路麵,為何要在中間畫上一道黃線。”
一名大臣現路麵中間有一道黃線,提出了質疑,並引起了多名大臣的共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