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七章 收割機
土地問題一直是封建社會非常重要的核心問題,其重要性體現在,可直接影響封建朝廷的穩定和持續展。天籟小說『.2
作為老百姓最主要的生產資料,土地養活了他們,讓他們可以在這個世界上好好的生存下去,所以說,土地對老百姓非常的重要。
而對於絕大多數的百姓來說,失去土地可能就意味著失去生命,如此,他們還有什麽事情不敢去做呢?在生存麵前,皇帝算個屁。
所以,盡管展工業,需要從農業之中抽調大量的人力,但李安也不敢做的太過,否則,會出現很多的亂子。
“陛下,微臣有三點限製,第一,允許土地買賣的區域應該是平原地帶,也就是便於機械大規模耕種的地區,山區則禁止土地買賣,因為機械在山區很難起到多大的作用,第二,售賣土地的百姓,必須加入工匠行列,有匠人憑證,並能夠利用工匠這份工作,養活一家人,否則,不允許此人售賣土地,另外,既然加入工匠,則不允許擁有大量土地,最多保留三五畝菜田,讓家中的婦人耕種。第三,嚴厲打擊強買強賣,買賣土地必須雙方都同意,而且,買地的貴族,必須了解賣地的百姓已經加入工匠行列,否則嚴懲。”
李安想了半天,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李隆基聞言,滿意的點了點頭,覺得李安想出的主意非常好,這樣可以實現農民和工匠的一對一轉換,當然,隨著工匠收入逐步過種地,很多百姓肯定會拋棄土地,加入到工匠的行列之中。
“陛下,微臣還要一個建議。”
“李侍郎有什麽建議,但說無妨。”
李安想了一下,開口道:“陛下,隨著各種機械逐步投入農業,我大唐將不會再出現缺少糧草的情況,糧食會有很大的富餘,而且,是越來越富餘,但仍然會有極少量的百姓,會沒有飯吃,有的是因為家中男人死了,有的是因為疾病,也有的是因為外出走錯路,或者盤纏被偷了,微臣覺得,可在所有縣城設立施粥鋪,給這些需要吃飯之人一碗粥喝,讓他們能渡過難關,這也是一件功德,上天會看到的。”
“隻要糧食不缺,在各縣設立施粥鋪,當然是最好不過了,朕非常讚同,日後,會安排各縣官員辦理的。”
李隆基對李安所提出的社會保障製度,非常的認可,反正就是幾碗粥而已,浪費不了多少資源,隻要朝廷足夠富裕,完全可以這麽做,以進一步減少小偷小摸情況的生,促進大唐帝國建立美好的社會。
隨後,李安一口氣說出了十幾項明計劃,而且,都是大唐帝國用得著的好東西,驚的李隆基一愣一愣的,並更加下定決心,要全力支持李安搞明,以獲得這些威力強大的明。
洛陽城周邊有山有河,風景非常的秀美,借著視察的機會,李安好好的欣賞了這裏的美麗景致,那感覺自然是不虛此行。
三天時間的巡幸生活,很快就結束了,當天晚上,李隆基便帶著隊伍返回京城。
雖然夜間開火車有一定的危險性,但隻要將度進可能的放慢,也不會有什麽危險的,況且,火車上都有軟鋪,一邊返回京城一邊睡覺,這感覺好滴很。
白天的時候,火車都是以一個時辰百裏的度行進的,而在夜間行車,為了確保安全,火車的度被規定為一個時辰三十裏,這已經相當慢了,甚至跑快點都能追上火車。
上車之後,李隆基直接摟著楊玉環睡了起來,而李安則與幾位大臣坐在窗戶邊聊天,邊欣賞外麵的朦朧雪景,半個時辰後,大部分人都困倦了,這才回到各自的鋪位,舒舒服服的睡大覺。
早上的時候,火車緩緩加,大部分人都醒了,而此時,火車從洛陽城出才走了二百裏,這可是整整一夜啊!
當然,火車現在已經加,並很快恢複到正常的度,如此,必然可以在日落之前抵達長安城。
返回的一路上,李安除了欣賞沿途的風景,就是被李隆基召過去,談論一些關於黑科技方麵的東西。
而通過李安不斷的講解,李隆基的好奇心變得越來越大,野心也變得越來膨脹,甚至,巴不得立即投入舉國之力,讓李安將自己想到的東西,全部迅明出來。
每當這個時候,李安總要花時間勸解李隆基,讓他不要太心急,不能做出過國力承受的事情,研東西要一步步走,先解決農業機械問題,讓多餘的人力進入工業領域,逐步充實工業人口,然後,才能按計劃擴大機械的生產進度,並加研更多的東西。
日落之前,火車抵達長安城火車站,李隆基回宮,而李安則先去研中心,呆了一個多時辰,直到天黑之後,才返回別院。
冬季的日子是嚴寒的,但研中心卻處處都是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所有工匠都在忙碌著。
為了體現人性化管理,防止工匠凍傷,所有宿舍都加厚牆壁,甚至在裏麵加裝一個壁爐,而在幹活的時候,也給這些工匠準備了保暖的手套。
在吃喝方麵,所有工匠不但可以吃飽,而且,食物搭配還比較合理,幾乎每日都可以吃到肉片,這讓很多工匠興奮不已,幹勁就更足了。
而對於技術特別好的研類人才,待遇就更高了,幾乎每一餐都有肉食,房間也更加的溫暖和舒適。
這樣照顧工匠,成本自然要大一些,但這些成本最終轉嫁到了購買機械的貴族的身上,朝廷最終並沒有絲毫的損失,甚至,還能掙不少錢。
大量的蒸汽機床,逐漸投入到生產和研之中,這加快了研的進度,也增加了機械的生產效率,讓更多的機械進入大唐的市場。
就在這個寒冷的季節,收割機的研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不過,由於沒有莊稼可以用來試驗,性能究竟如何,根本就無法判斷,隻有等到春耕的時候,種植的少量小麥成熟了,才能進行性能測試,但李安對自己的科研成果有信心,認為自己所研的產品,一定能夠獲得成功。
在這些日子裏,焦炭和煉鋼技術都取得了長足的突破,建造的鋼軌是越來越先進,也越來越多了,在研中心的幾座倉庫之中,堆積了大量打造好的鋼軌,這些都是用來鋪設鐵路的,春耕之後,就可以用上了。
由於蒸汽機床的投產和逐步投入使用,耕地機和抽水機的生產進入了加階段,原本以為第二批耕地機會在春耕之後造出來,沒想到在春耕之前,就已經生產出來了,並立即被貴族豪門搶購一空。
抽水機的半數賣給了貴族豪門,而剩下的一半,則投入到關中各縣,以取代部分重要地段的水車,當然,也有一些地方沒有水車。
冬去春來,在充滿花香的季節,秋收時種下去的小麥,此時已經接穗並黃了,正是收割的好時候。
為了檢驗收割機的性能,李安在京城附近括了一千畝代收的小麥地,不允許百姓自己收割小麥,一切交給收割機來幹。
而為了更好的擴大影響力,李安這一次造出了三台收割機,可以同時進行試驗。
在收割試驗即將開始之際,在試驗所在的位置,除了三台收割機之外,還有成千上萬名圍觀的群眾。
有關心收割機效率的朝廷官員,也有各大貴族家的年輕一輩,以及管家和奴才,當然,更多的是附近的老百姓。
“李侍郎,三輛收割機已經準備就緒,可以開始了。”
研工匠提醒道。
李安點了點頭,下令道:“開始收割吧!”
“轟隆隆……”
隨著刺耳的噪音,三輛收割機緩緩啟動,並立即開始收割小麥。
圍觀的群眾,全都目不轉睛的看著這三輛鋼鐵巨獸,他們非常期待,試驗的結果,在耕地機試驗獲得轟動之後,很多人都覺得,收割機肯定也非常厲害,誰讓是大名鼎鼎的李安明的呢?
試驗的進展讓李安非常的滿意,三輛收割機全都沒有出現故障,而且,收割的度非常喜人,比人力快多了,人力收割的莊稼隻能是一捆捆的放在路邊,而收割機卻可以直接將果實收入固定的木盒裏,麥草則直接拋掉,這樣可以省卻脫穀這個步驟,進一步節約人力,提高收獲糧食的效率。
看著大量的麥草被拋到機器的後麵,圍觀群眾全都驚奇的睜大了眼睛,因為被拋掉的麥草上沒有麥穗,這個麥穗跑到哪裏去了,這引起了眾人的好奇。
其實,在試驗開始之前,圍觀群眾一直以為,收割機是將麥子割成一捆捆的樣子放在路邊,卻不料情況與他們想的完全不一樣,收割機直接將麥草拋向身後,而且,被拋到的麥草上還沒有麥穗。
這就是人的固定思維,圍觀群眾都見過一捆捆的麥子,自然會認為收割機也是這個功能,但度更快一些,卻不料收割機的性能比他們想象的還要先進,可以直接將麥子收入肚中。
當然,也有一些笨蛋,以為收割機將麥穗拋進泥土裏了,嘲笑收割機是無用的家夥。
搞清楚真相的群眾,全都對收割機讚不絕口,覺得收割機的性能,比耕地機還要厲害,並與誤會收割機性能的人爭執。
一個時辰過去了,試驗的結果也快要出來了。
“李侍郎,三輛收割機一共割了十八畝小麥,平均一輛收割機割了六畝。”
李安非常滿意的點了點頭,大聲道:“不錯,不錯,一個時辰六畝,一天五個時辰就是三十畝,很好了。”
“一個人一天最多能收割一畝地,收割機一天三十畝,比人快幾十倍,了不起啊!”
“這還不算什麽,重要的是麥穗被剝離了,這個非常難得。”
“麥穗,對了,怎麽沒有看到麥穗,會不會被砸到泥土裏了。”
“胡說什麽,這可是李侍郎牽頭明的好東西,怎麽會將麥穗砸入泥土呢?肯定收在機器裏麵了。”
圍觀群眾,你一言我一語的談論了起來。
“李侍郎,麥穗在何處,實在機器裏麵嗎?”
一名官員上前一步,大聲問道。
“麥穗,哪兒來的麥穗?”
李安搖了搖頭,走向收割機的旁邊,下令道:“把木箱打開,看看收了多少。”
“是,李侍郎。”
幾名工匠先將準備好的輜重馬車推了過來,這個輜重車由一匹馬牽引,後麵的車廂是一個全封閉的凹槽,可以用來放糧食。
“嘩……”
在收割機的木箱底部小口被打開的一瞬間,大量的麥粒拋射而出,並穩穩的落入輜重馬車的車廂凹槽之中。
圍觀的群眾看到這一幕,全都驚呆了,這收割機的性能也太先進了,不但將成熟的麥子給收割了,而且,還將麥粒全都給脫了出來,簡直太方便了。
“看看,這一車有多少斤?”
李安看向身旁的一名部下。
“李侍郎,這一車足有一千多斤,最多不過一千五百斤。”
部下連忙回答。
“太厲害了,居然直接將麥粒給脫了出來,太厲害了。”
“這一台機器至少能頂五十人,按照一天三十畝收割,十天就能收割三百畝,若是十輛,百輛,那就更厲害了。”
“我家阿郎有三千畝田地,佃農有近兩百人,到了收割的時候,仍舊忙不過來,若是用了收割機,隻需要十台就足夠了。”
圍觀的群眾再次熱論了起來,尤其是貴族家的管家和仆人,更是非常關心收割機。
所有人都說商人是無利不起早,其實,任何人都是如此,大貴族當然也不例外。
在擁有海量土地資源之後,大貴族們必須收納數量可觀的佃農,然後,他們的海量土地才能產生價值,否則,就是無用的荒地。
而佃農拖家帶口的,都需要這些土地養活,所以,大貴族獲得土地收成之後,還要拿出很大一部分,用來養活這些佃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