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上學
英姐一直拿蓮當自己的妹妹看待,疼愛裏更多的是憐憫,她看不了這個女孩流眼淚,第一次見到她時就哭得很傷心。畢竟都是女人,她特別希望蓮能一切安好。她知道女人在這個世上想混出樣子不容易,要比男人付出多得多的努力。自己已經淪為了失去靈魂的行屍走肉,她不能讓蓮再重走自己的老路。
英姐是孤獨的,雷叔忙於各種事務,各種應酬,一周也見不了她一麵。這個空蕩蕩的別墅裏,隻有她一個孤獨的靈魂。可以生活的一切應有盡有,她隻差一個值得話的人,隻是人的氣息。這種普通人都可以享受的事情,對於她則是一種奢侈,她把自己的精神寄托在保險公司這些可愛的同事們身上,蓮則是這些人中能成為自己妹妹的人,她純真、善良、貼心。英姐買什麽往往都要多捎一份給她,每次她都是於心不忍的用感激的眼神看著英姐。
可能在別人的眼中,英姐就是一個二奶,三兒。但在蓮眼中她就是自己的親姐姐,自己的大恩人,保護自己的使,智慧女神的象征。
英姐深知女人如果隻有姿色,往往會被人們授予花瓶的稱號,必須要有文化,要有素質。她正是欠缺這些。要讓自己的蓮妹妹補上自己缺失的東西。先後給蓮報了舞蹈形體班,書法班,還希望讓她在大學裏深造。
蓮做夢都沒想到自己這輩子還能上學。來到這個久違的校園環境,她又看到了慈祥和藹的老師,她拚勁一切努力跟著老師們學習。
很多人對國內的教育存在質疑,學、中學乃至高中對於世界上發達國家來講都是儲備學生們想象力與創造力的最佳時期。特別是學階段,很多國家都是不怎麽教知識的,他們會讓孩子從熟悉儲蓄、烹飪、家務、農場、舞蹈、繪畫、音樂、工廠等這些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物。
孩子們開學的第一課往往是到銀行開一個存折,存上一塊錢。孩子們會在農場中學習如何給奶牛喂草,如何擠奶。如何在廚房烘焙餅幹等。國外孩子的校園生活是非常豐富多彩而貼近現實的。往往到了大學、讀研、讀博階段才會特別努力的去學習。也就是最該學習知識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他們會將自己保存完好的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淋漓盡致的展現發揮出來,並與前人的知識與學問完美結合。創造出意想不到的驚喜,為國家的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
反觀國內,學生往往是最累的。各種輔導班,參考書,這個達標,那個一卷,家長們玩命讓孩子學習,生怕輸在起跑線上,放假也不讓孩子休息,把分數看得比一切都重要。升初、中考、高考,全民擠著這個狹窄的獨木橋生怕掉到水中,各種輔導班所付出的花費占家庭總收入的絕大部分。這些課外輔導機構儼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產業鏈條。
然而學出來的往往都是前人幾百年前的知識。這些書呆子們隻有別人的觀點沒有自己的見解,隻有認同沒有創造。逐漸形成了國內創新型人才的嚴重匱乏。影響國家的發展與創新建設。不得不人作為萬物之本,教育作為作為人才發展的源頭,應該持續改革下去。
蓮走入大學校園,給她深刻印象的是經過高考洗禮的莘莘學子們終於可以放鬆了,他們中很多人的大學生活就是睡到自然醒、徹夜網遊、整日飲酒、租房戀愛、有的甚至還吸毒。在國外的孩子們最該學習的時候,她的這些同學們卻做了這些事情來充實自己。家長們深怕自己的孩子受委屈,省吃儉用的把鈔票給孩子們寄過去,同學們就好像家裏是開銀行的,沒想過這些血汗錢是如何拚命掙來的。她悲哀的搖搖頭。自己或許已經成為她們眼中的另類。或許哲學家們得正確,真理往往在少數人手裏,而這些少數人往往是最先被眾人的唾沫淹死的。
她早早的來到圖書館搶先占座,大量的閱讀使她的鏡片越來越厚。一學就是一整。英姐有時過來看她,給她捎來化妝品,她讓英姐又帶回去了。英姐心裏明白她的追求不在這些。每次臨走還會給她一些錢,叮囑她不要太虧待自己。冷熱一定注意。拿著這些錢,她心裏暖暖的,英姐與自己萍水相逢,素不相識。這樣全力幫自己,感激之情真是溢於言表。
勇的死對英姐影響很大,她越來越認識到很多比錢更重要的東西,在這個世界上她沒有什麽精神寄托,如果有的話,蓮算一個。
蓮會時不時回三組看望大夥兒,也學著英姐的樣子給大夥兒買很多好吃的。帶著一顆感恩的心,在這個複雜的社會成長著。感恩對於這個可憐的姑娘承載了太多的意義,她深知自己能有今正是來自這些好心人給予自己的恩惠。唯有自己不斷的努力才能創造出未來的幸福,才能把這顆感恩之心帶給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畢竟她就是最大的受益者,這個光明的種子會一直傳下去,她要幫助更多的人。英姐給她的錢,除了交學費和生活費之外,她一直攢著,不是在給自己攢嫁妝,而是默默地資助了那些山溝溝裏根本上不起學的孩子們。到目前為止,已經資助了個孩子,她心裏為這些孩子們祈福,希望她們都能夢想成真考到自己理想的大學,用自己學到的本領回報祖國和社會對她們的養育之恩,幫助社會上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伴隨著希望工程的腳步,她身臨其境與自己資助的孩子們見了麵,看著她們呆呆而祈求的目光,蓮眼含熱淚。將自己為孩子們準備的文具和書籍發給她們,拿到文具後,她們開心的笑了,翻過來複過去的擺弄著這些功能齊全的,印有精美圖案的寶貝。嘴裏不停地對蓮:“謝謝,姐姐!我們想上學,謝謝你,供我們上學。我們長大後一定會像你一樣幫助更多的孩子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