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東方的蚩尤
蚩尤氏黃河流域東方的氏族部落的首領,與黃帝、炎帝並稱為中華人文始祖,在逐鹿之戰中與黃帝交戰而聞名。蚩尤在戰爭中驍勇善戰威力十足,從上古時期以來蚩尤就是善戰戰神的同義詞,在苗疆苗族男子的世界裏,尊稱蚩尤為戰神,而在漢民族華夏民族作為苗族的對立麵的民族來講,是非常排斥蚩尤,嗤之以鼻為禍首,
蚩尤乃九黎首領,記載頗多,偶有爭議。蚩尤代表的九黎與另一部落集團三苗的關係,根據《尚書》與《國語》等多種古籍及其傳、注記載,三苗出自九黎,而為九黎之後。九黎戰敗,族人流散,演變為三苗。
但是多有學者提出異議,認為九黎和三苗並無淵源。
另一種解釋是,蚩尤是部落聯盟軍事首領的共同稱號,因而既是炎帝後裔,又是兩皞集團首領,也是九黎之君,後來三苗集團也加以襲用。今人常稱蚩尤是東夷的首領。其實“東夷”是商、周時代“華夷五方”格局形成後的稱呼,時代較蚩尤晚近得多,或曰東夷乃蚩尤之後,更為恰當。
蚩尤敗於黃帝,族人四散。後世可能與之相關的民蚩尤
蚩尤族有苗族、漢族、羌族等。
①苗族根據一些苗族史詩、歌謠、傳,蚩尤是苗族的大祖神,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一些學者特別是苗族學者提出,苗族先民在上古時代本來居住在黃河流域,由於被華夏族所敗,被迫遷徙至今的貴州和湘西、鄂西南等地區。
②漢族蚩尤敗後,部分族人融於炎、黃集團,從而成為部分華夏族,以至當今漢族的先民。一些漢族姓氏可能和蚩尤有關,如闞、鄒、屠、黎、蚩等。
③羌族根據《後漢書·西羌傳》,三苗部分族人向西遷徙,若承認蚩尤與三苗的關係,蚩尤也可能是羌族的先祖。
④高句麗族東夷的分支東北夷,可能和後來的夫餘乃至高句驪族有關。
相對於漢族一般自認炎黃子孫,苗族則持續以蚩尤為祖。苗族川黔滇方言區,流傳影格蚩爺老”的傳。“格蚩爺老”又譯“格蚩尤老”(苗語滇東北次方言:GidChibYeulLaol),“格蚩”,意為爺爺、老人,“爺老”是英雄之意,是否就是蚩尤,尚有爭論。
黔東南、廣西等地苗族,每六年或十三年舉行一次大型祭祖儀式“吃鼓藏”時,也要首先祭始祖“薑尤”。黔南還有苗族史詩《榜蚩尤》在民間傳唱,歌唱“第一位祖先”香尤公的故事。
雲南、武定苗族影跳月”或“踩花山”的風俗,傳此風俗與蚩尤關係密牽當時蚩尤率領苗民抵抗黃帝東進,失敗之後退入深山。為召集四方苗人,蚩尤在山上樹起樹杆,係上腰帶,令男女年圍繞花杆歌舞,吹奏蘆笙。熱鬧的聚會吸引了眾多苗人,並重振旗鼓,重新投入戰鬥。此俗後成為定期的歌舞盛會,成為苗族傳統節日。
苗族還有崇拜楓木的民俗,甚至以楓木為圖騰。此俗也可能與蚩尤有關。苗族史詩中的《楓木歌》更把苗族乃至人類都成是從楓木中產生的。蚩尤所處的時代,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正值“神農氏世衰”之時。
神農氏是華夏民族曆史上發明農耕生產工具耒、耜的一個氏族。《易·係辭》記:“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下”。從此,在中華大地上,許多以狩獵和采集為主要謀生手段的族群先後轉向以農耕為主要生產方式。如《白虎通義》記:“古之人民皆食禽獸之肉。
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因之時,分地之利,製耒耜,教民農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氏”。這是對狩獵肉食的族群轉向農耕生產曆史的追憶。又如《淮南子·修務訓》記:“古者民茹草飲水,采草木之實,食螺蚌之肉,時多疾病毒傷之害。於是神農乃始教民播種五穀”。這又是對采儲果實及螺蚌之肉為主食的族群轉向農耕生產曆史的記憶。
耒耜的發明是中國原始社會生產力的一次大飛躍,它奠定了中國原始農業的基礎,導致了一個新的曆史時代即“神農氏之世”的出現。神農氏功績偉烈,被尊為“農皇”,又稱“地皇”。《尚書大傳·卷第四》:“神農為農皇也。……神農以地紀,悉地力種穀疏,故托農皇於地”。指其功德之實質在發揮地力,亦稱“地皇”。
在中華遠古傳中,“皇”的意思有兩層:一是有重大發明功大德美澤被下者,“皇,君也,美也,大也”,如燧人氏發明個鑽木燧取火而被尊為“燧皇”;伏羲氏作結繩而為網罟,用於捕獸撈魚,並製定婚姻嫁娶之禮,使人類本身的繁衍進入健康有序的軌道,因而被尊為“羲皇”。
二是指不存在公共權力的早期原始社會,“道德元泊有似皇,故稱曰皇”,“煩一夫擾一婦以勞下,不為皇也。不擾匹婦故為皇”。其情景如《莊子·盜蹠》所述:“神農之世,臥則居居,起則於於,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與麋鹿共處,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之心”。
到了神農氏晚期,由於農耕業逐漸成為主要生產方式,遊蕩覓食的原始群也漸次定居,逐步形成氏族社會,並發展為部落組織,出現擁有超出本部落影響力的部落聯盟首領,這就是“帝”。《文解字》釋:“帝,諦也,王下之號也”。“詒是指“審詒,即舉措詳謹周密,合乎客觀規律。
《白虎通義》,“德合者稱帝”。“王下之號”是指超越部落範圍的號召力。“帝”的稱號出現標誌著原始社會從早期遊群和氏族社會階段向晚期部落社會階段的轉變。此時,神農氏也開始被稱為“炎帝”。
“炎帝”之“炎”,其義有二:一是火光,焚燒。《文解字》釋:“炎,火光上也”。《玉篇》釋:“炎,熱也,焚也”。這與原始農業離不開“火耕”有關。所謂“火耕”,是指先砍倒燒光荒地上的雜草灌木,然後耕種點播的一種墾殖手段。二是指南方之神。《漢書·卷七十四》:“南方之神炎帝”,這是從黃河流域的地理視角而言,發祥於湖北,崩葬於湖南的神農氏當屬南方無疑。
從被尊為“農皇”的“神農氏之世”,到被稱為“炎帝”的“神農氏世衰”之時,是一個曆史的轉折時代。
蚩尤活躍於曆史舞台之時,即“神農氏世衰”的“炎帝”之時。
當時部落林立,各部落依仗自己的經濟實力和武力互相爭鬥,不再服從由於發明耒耜的功績而自然形成的部落聯盟首領炎帝神農氏的約束。
“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蚩尤最為暴”。此所言“諸侯”,並非周秦社會製度下分封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貴族,而是指原始社會末期的各部落酋長。蚩尤是其中之一。
“蚩”是貶詞。《文解字》釋為“蟲也”。作冠詞用,若今之詈辭“爬蟲”之類。《六書正偽》曰:“凡無知者,皆為蚩名之”。“尤”為部落名。尤又作由,意為農。楊慎《丹鉛錄》雲:“由與農通”。《韓詩外傳》雲:“東西耕曰橫,南北耕曰由”。《呂氏春秋·勿躬》例舉“管子複於桓公曰:‘墾田大邑,辟土藝粟,盡地力之利,臣不若甯遬,請置以為大由’”。注:“大由,大農也”。
《管子·省官》:“相高下,視肥瘠,觀地力,明詔期,前後農夫,以時均修焉;使五穀桑麻,皆安其處,由田之事也”。詔期即《禮記·月令》所謂“王命布農事”之日期。由田即農田,亦農官之謂也。《錢譜》神農幣文“農”作“由”。
“尤”是依傳聞所記部落名稱,與“由”為同音異字。故“尤”部落即“由”部落,亦即農部落。貶之即謂“蚩尤”。中國古代對氏族及部落的名稱與其酋長名稱和氏族部落民名稱常常不加區別地稱呼,所以,“蚩尤”既為部落名,亦為該部落酋長與部落民之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