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我想要這裏,繁華再現
西北的風,比京城的硬實不少。
上官瑤跟著父親一路西行,最明顯的感覺便是……風大了,喝的水變得越來越晦澀難咽。
這次上官恒帶出來的都是跟隨自己一路征戰的將士,新兵很少,所有人都跟著他在邊關榮辱並進,苦的日子過得多了去了,對於風變大了啊水難喝了啊這些事情並沒有過多的想法。
從他們打算追隨上官恒的那一刻起,那些矯情念頭就早已被拋之腦後了。
上官瑤看著他們一副很適應的樣子,暗道自己穿越到古代這兩年,做了貴女之後,真是變嬌氣了。
從前她也是被人稱為女漢子的,身為一個孤兒,無牽無掛的,每當有什麽祖國要支助哪個重災區啊、戰場什麽的,雖然大家都有救死扶傷的心,但是他們都有家室,上有父母下有妻兒的,有幾個真舍得豁出去?但是她就不同了,她上午父母下無兒女,雖然年紀不小了卻並沒有談戀愛的心思,一心一意撲在事業上。
而且她總是想著,能幫一個是一個,無論是共事的朋友,還是那些可憐的人們……
隻是沒想到,最後她沒有死在炮彈紛飛的戰場上,也沒有死在隨時可能發生意外的重災區,而是死在了去遊玩的途中。
果然,她就是個勞碌命,一旦放鬆了,幾百萬分之一的幾率都能砸在她身上。
上官恒看見她拿著水袋愣神,像是想到了什麽,驅著馬上來“雲瑤,這西北的風很大,水也不是很好喝,你忍忍……如果風大實在受不了,就戴個麵紗,父親不會讓他們說你的。”
在京城的時候,他就氣憤沒有能力護住自己的女兒,而今在軍中,他定不會再讓人欺負女兒。
上官瑤聞言回過神來,將水袋掛在馬上,對一臉擔憂的上官恒笑了笑“父親莫要擔心,女兒無事,隻是在想我們何時能到達下一個村鎮。”
自從從上一個村鎮走出來後,他們已經走了好幾天了,古代不像現代,就算是郊區也都會開發,至少有高速,古代勞動水平差,人力不夠,也沒有科學的幫助,很多地方完全就是一望無際的荒蕪,要麽是荒山,要麽是荒地,近幾天來除了大軍之外,愣是一個人影都沒看見。
西北之處亂糟糟的,百姓不願意往這邊走,所以越是往西,人就越少,這些她都想得到,卻從未想過這邊的人口已經稀少到這種程度了。
前幾日路過一片麥田,看起來是被人開采過的,隻是不知道什麽原因,已經被棄了,而今一片荒涼,雜草叢生,如果不是因為有毛手毛腳的小孩說那裏原來有麥田,現在卻什麽都順不到了,她都差點沒認出來。
西北,果然是荒涼之地。
上官恒隻當她是為了自己考慮,怕他下命令後會引起將士不滿,心中感動,不去點破,而是拿出放在懷中的地圖看了看,手點了點“我們現在在這裏,此處應該有村落的……”
地圖上展現出來一片很大的村落。
上官瑤環視了一下周圍,全是荒地,完全看不出來像是有村落的樣子。
“父親,你這地圖是什麽時候的?”該不會是很久之前的了吧?
上官恒麵色凝重“是五年前的。”
五年前?上官瑤聞言一愣,看了看四周景色與地圖上的描繪,明明是有河有村落,可如今入目的全是黃土。
短短五年時間,便發生了如此驚天動地的變化麽?上官瑤將視線放到地圖上,發現不僅僅是這裏,就包括他們幾日前走過的地方,都應該是有人煙的,可是他們連個人影都沒瞧見。
可見這幾年,西北是有多亂。
她抬起頭看向一臉平靜的上官恒“父親早就知道了?”
“恩。”上官恒將地圖收起來“自從蒙族和吐蕃在邊疆不斷滋事起,本就不平和的西北就已經亂了,百姓流離失所,能遷的都南遷了,但還是有很多人死於流寇刀下,每年上交的糧食也不夠數,聖上想管,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人都沒了,哪來的糧食?”
“那父親手中的地圖……”為何要用五年前的呢?
明知此處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卻依然用之前的地圖。
上官恒歎了一口氣“這幾年此處人越來越少,軍中的確有剛畫出來的地圖,但隻是畫出了表麵,很多細微之處隻有常年生活在這裏的人才清楚,若不知曉那些隱蔽的地勢,很容易遭受伏擊,這是為父能找到的、時間最近的地圖了。”
上官瑤聽見此話,心中不由得生出幾分悲傷來。
這便是那個皇帝治理之下的國家麽?他恐怕從來沒有親眼見識到自己治下的百姓有多麽困苦,那邊疆的將士們又有多麽悲苦吧?他眼中似乎隻有權力、功名,每天想著他心裏那點製衡之術。
如果能改變就好了……
如果她可以改變這裏的現狀,讓此處重新恢複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模樣,那該有多好?
上官瑤坐於馬上,瞭望這被黃土覆蓋的荒野,內心豪情壯誌。
她突然感覺,自己似乎更加有去邊疆的動力了,這一次,不再是因為赤月教的發展,不再是為了那點一己私欲,而是為了讓此處繁華重現,讓那些困苦的百姓有一個家。
她的眼神變得比之前更加堅毅,也更加有光芒。
上官恒敏銳地察覺到自己女兒似乎哪裏變了,隻是究竟哪裏變了又說不上來。
“父親,我想改變這裏。”她雖然有這個心,但也不會夜郎自大到憑自己便能實現,此事還是需要父親的幫忙。
“恩?什麽?”上官恒以為自己聽錯了,疑惑地轉過頭來。
上官瑤遙望著遠方的路,嘴角勾起一抹輕鬆自信的笑容“我想將這片荒蕪變成一片樂土,將蒙族人和吐蕃人全部驅除鑰國境內,將流寇全都掃除幹淨,讓那些流離失所的百姓從此安居樂業,不再遭受這戰亂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