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大明1551> 第305章 殿下和田主

第305章 殿下和田主

  二百多個莊子,小的可以編一個莊兵總旗,五十多人。


  大的則是編成一個或兩個百戶。


  如果一切順利,到年底時,朱載墐可以編成一萬五千人左右的莊兵隊伍。


  一千多人的王府親軍是不被人看在眼裏,但出動一次已經引人忌憚了。


  如果知道榮王府有一萬五千人以上的莊兵團練,又當如何?


  對朝廷的大佬們來說,派個精明強幹的知府,編練一兩千人的民壯就可以穩住常德府的局麵了。


  最少是可以限製榮王府,不叫王府再次得到幹涉地方軍政事務的機會。


  但這些人又如何能料想的到,不知不覺間,朱載墐是在王府和常德之外布局?


  朱載墐神色輕鬆,當然也不可能對這些將士擺親王架子。


  事實上他不管怎麽忙,每天必到校場和營區一到兩次。


  至於早晨的跑圈訓練,還有一些力量訓練,朱載墐更是每天都會堅持參訓,和將士們一起。


  隻是沒有哪個武官會訓斥他,更不要說督促鞭打了。


  朱載墐不知道自己會走到哪一步,但他一步一步走的異常堅定,腳步也是相當堅實。


  他走到這個地步已經不可能再回頭。


  建立諸司,梳理土地莊園,清理官店,囤積糧食,掌控糧價,這些做法各個王府多少會做,不會犯忌。


  但梳理親軍,厚待將士,加賜糧餉,甚至組建氈軍。


  這一類的事,其實哪一件都是犯忌的,不管是什麽理由。


  榮藩之所以沒有被大量的奏疏彈劾,主要原因還是官員們不敢。


  嘉靖皇帝發過脾氣,朕為皇叔畏怯一豎子耶?

  敢言榮藩謀反不軌者,先得掂量一下皇帝會不會勃然大怒。


  今上可不是孝宗那種軟耳根,也不是武宗雖是瞎胡鬧,但本性厚道,基本上算是寵壞的孩子,但能守住底線。


  今上的性子偏激刻薄,就算知道自己錯了,也是先得弄死幾個指摘自己的臣子再說。


  三十年間根本無人敢言君非。


  這也是海瑞上疏後嘉靖先氣的發顛,後來又隻關押海瑞不殺人的原因所在。


  一個驕傲之至,自以為將臣下玩弄於股掌之上,控製天下四十年的帝王,到頭來才發覺天下人不值自己久矣。


  這什麽鬼?


  這是不是事情的真相?

  嘉靖修道煉丹不理國政是一方麵,但對臣下和軍政事務的上心和控製卻沒有絲毫放鬆懈怠,甚至是一直在布局籌劃。


  皇帝的理念就是上天無親,隻要天下安穩,人心思定,天災人禍不可杜絕,百姓隻要活下去不造反,朱明天下穩固,他這個皇帝就是稱職。


  至於餓死些人,有些流民,有些貪官,這才是天道之下的常態。


  不明白嘉靖的道家思想,就很難明白這麽一個權術手腕頂尖的聰明天子,是怎麽把大明天下玩壞的。


  正因為嘉靖的強勢,壓的文官們規規矩矩服服帖帖,才有了朱載墐的騰挪空間。


  當然也確實是因為朱載墐這個親王實在和整個大明王朝的力量,包括天子的力量相差太遠了。


  其實天子和朝廷的忌憚,包括地方官員關注的眼神,多半是來自朱載墐本身的不安份。


  倒不是真的忌憚一個親王能做什麽,隻是下意識的想減少麻煩。


  還是那句話,靖難之前,沒有親藩宗室造反成功的例子。


  靖難之後也沒有。


  朱棣因此事對大明親藩限製的太厲害,完全失去了太祖分封的本意。


  又沒有因此限製宗室的福利,比如漢之推恩,唐之集中居住,或如宋朝宗室那樣限製世襲,幾世之後出宗為平民百姓,不限經商科考。


  這些好的先例在前,大明是一樣沒學到,弄出華夏史上最爛最差的宗室製度,大明太宗皇帝朱棣實在是罪魁禍首。


  “諸君將遠行,我來置水酒一杯,替大家餞行。”


  朱載墐眼前有酒杯一盞,在兩千多親軍和氈軍將士之前,朱載墐端起眼前酒杯,一飲而盡。


  這樣的豪氣舉動,還有接見將士的這種行為,在此前的老榮王時或是別家親藩是不可能見的到。


  這樣的舉動,自然而然的也是引發了眼前這些武人們的好感。


  大夥都早就被發了酒,各人都有水葫蘆,平時是用來裝水飲用,今天情形特殊,儀衛司和總務司的人早就備了酒,各人葫蘆裏都裝滿了。


  當下眾人舉起葫蘆,全部一飲而盡。


  一葫蘆酒也不少了,好在並非是烈酒燒酒,這種酒雖是有了,市場卻不大,普通人嫌太烈,貴人們也嫌棄,一直到民國時期,華夏還是以米酒和黃酒為主,喝燒酒得是民國之後才逐漸成為主流。


  湖廣這裏是產米地,地方上是以喝米酒為主。


  清洌帶著酒味,回味有些酸甜的米酒下肚,各人的情緒都是有些高漲。


  “你們回去後怕是要立刻搶收晚稻了,收完稻儲了穀子,一般人要完糧納稅,你們將穀子直接交給王府諸司就可以,倒也省事。”


  朱載墐的話引發一陣笑聲,這些氈軍全部被減免了兩成左右的田租,原本王府是幫著大夥免了國賦雜稅和力役,但各人上交給王府的田租也是對半分成。


  這個負擔也是極為沉重,畢竟定下的租額是按風調雨順的年景來定,原本就很吃力。


  一旦有什麽意外,大風,冰雹,旱,水,或是家中有人生病之類的意外,完成租約後可能就得一家人餓肚子或是借債了。


  而完不成租額的,很容易被奪佃,淪落到無地可種的危險局麵。


  王府畢竟是強勢的,隻要不涉及到謀反不軌之類的事情上,哪怕是搶官紳生員的地也是做得,更不要說對普通佃農的刻薄和克扣。


  在大明普通的田主未必就強勢,田主有田骨權,佃農可以獲得永租權,就是田皮。


  租種時間久了,故意毀約強占田地的刁民就不少,或是賴田租不給的惡佃客也不是沒有。


  如果沒有功名之類,又不是強勢的宗族成員,田主被強占田骨,或是田骨田皮牽扯不清楚的實在是大有人在,並非是孤立事件。


  王府的佃戶可是沒有這種可能,被莊頭官校欺壓都隻能忍了,何況眼前是親王殿下當麵。


  隻是大夥曾經並肩作戰過,此時殿下提起這賦稅田租的事,給人的感覺倒是相當的異樣。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