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0章 踏冰而來1
第三鎮受阻於山海關,這倒出乎袁世凱的意料。原本他以為京畿一帶的兵力已經基本抽空了,第三鎮應該很順利就能越過山海關,直抵北京,現在看來……
他還是太樂觀了一點。雖說現在清廷手中還能打的兵就隻剩下那區區4000禁衛軍了,看似不堪一擊,但是憑借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山海雄關,他們還是能夠擋住第三鎮一陣子的。
不過……
他冷冷一笑,就算能擋住又如何?在山海關那邊那支部隊應該是你們手中最後一支還能拉出去打仗的部隊了吧?你們拚盡全力,能擋住第三鎮一陣子,但我的第七鎮你們又拿什麽來抵擋?
他毫不猶豫,下令:“第七鎮第十四協隨我北上,拿下京城!”
第十四協數千精兵放聲歡呼:“拿下京城!拿下京城!!!”所有人都神情狂熱,胸膛裏燃燒著一團烈火,隻恨不得長出翅膀飛到北京去,踹開北京的城門,把他們的統帥扶上龍椅!如此一來,他們個個都從龍有功,榮華富貴享之不盡!
滿載著士兵和武器裝備的軍列從保定隆隆使出,直撲北京。與此同時,也有數列軍列從武漢駛出,風馳電掣的北上,這是北洋第二、第四鎮派過來的部隊,此時湖南湖北方向基本上沒什麽戰事了,這兩支勁旅自然不甘寂寞,各自抽調一批精兵強將北上,從龍之功,他們也想要。
而此時,黑衣軍第1步兵師再一次擊潰了張永成所部,將他們趕到了東營,順利拿下德州。挾此大勝餘威,他們毫不猶豫的調集數列列車,滿載著鬥誌昂揚的士兵和彈藥,轟隆隆的北上。
一時間,開往北京的列車比狗還多。
裹著雷電的烏雲正從四麵八方滾滾而來,古老的北京城在這場可怕的風暴麵前搖搖欲墜。
李思明雖然在海上,卻可以準確地掌握著戰場上的信息,不為別的,隻因為……
北京那邊還在一個勁的給載灃發報,催他趕緊將那2萬精兵帶回去,現在大清王朝可就指著這兩萬精兵續命了。托了載灃的福,他對於全局的把握比任何人都要清楚,通過那一份份電報,他獲知,北洋第三鎮主力已經過了錦州,但是被清軍擋在了山海關,在清軍猛烈的機槍火力掃射之下死傷累累,難以寸進。而北洋第七鎮4000餘人也搭乘列車北上,在湖南、湖北的北洋第二、第四鎮也有異動,相信隨著時間推移,北上的北洋軍會更多。現在袁世凱已經懶得再去遮掩自己的野心了,他光明正大的宣稱自己投身革命,剪掉辮子,變成革命軍北伐的先鋒,要第一個打進北京去,推翻滿洲政權!
就是不知道被他殺得血流成河的革命軍聽到這番慷慨激昂的演講之後,會不會把肺都氣炸。
現在的大清王朝已經是風雨飄搖,來自北洋軍的猛烈攻擊讓這個政權搖搖欲墜,隻需要再輕輕推上一把,它就要轟然倒地了。
在這千鈞一發之際,手裏握有2萬護國精兵的攝政王載灃就成了大清王朝最後的救命稻草。那這根救命稻草也沒有讓他們失望,至少在電報上沒有讓他們失望。我們可愛的攝政王每收到一份電報,自己都還沒看就先拿給李思明看,等李思明看完了,再斟詞酌句的教他怎麽回複……現在北京城裏那幫人很需要一點點心理安慰,而在安慰別人這方麵,李思明一直都是很拿手的。在他的指點之下,載灃每一份電報都寫得漂漂亮亮:
他已經給擊敗了泰安方向的黑衣軍;
他已經率領主力部隊返回了濟南;
他正在吊機,列車迅速北上;
他的先頭部隊已經登上列車,正在以最快的速度趕往京城……
總之,在他的電報裏,情況都是非常樂觀的,仿佛在一夜之間這2萬護國精兵就可以出現在北京城下,把膽敢犯上的袁世凱殺個片甲不留。也正是托他的福,再加上禁衛軍在山海關方向連連取得小勝利,所以麵對如此危急的形勢,皇族內閣那幫廢物居然還沒有喪失信心,仍在竭盡全力東擋西殺,跟北洋軍苦戰。
袁世凱氣的直罵娘。
袁世凱也試過通過報紙將攝政王所率領的那2萬護國精兵已經全軍覆沒的消息放出去,以摧毀清軍的士氣,然而這並沒有什麽卵用:
滿朝文武百官,沒有一個信他的。
並不是所有人都那麽蠢,而是在這種關頭,人總要找一個讓自己堅持下去的理由,而載灃所率領的那2萬護國精兵即將回援北京,就是那滿朝文武百官咬牙支撐下去的理由,如果他們信了袁世凱的鬼話,那麽最後一點堅持下去的勇氣也將煙消雲散。且不說他們一直都跟載灃保持聯係,可以從載灃那裏源源不斷的得到積極樂觀的消息,就算他們跟載灃斷絕了聯係,他們也會騙自己那2萬護國精兵正在以最快的速度返回京城,自己一定能得救。
這大概就是所謂的鴕鳥心態了吧。
令人蛋疼的是,這隻鴕鳥還挺能打的,袁世凱一時半會想要將它拔毛下鍋文火慢燉,可沒那麽容易。
就在北洋軍跟清軍八仙過海各展神通,圍著北京惡戰不休的時候,李思明的船隊已經逼近了大沽口。
大沽口,因位居大沽河(今海河)入海口而得名。位於天津市東南50千米海河入海口南岸,隔河與塘沽相望。西連海河平原,東瀕渤海灣,周圍地形低平坦蕩,可謂一攻難守。早在明朝的時候,這裏就修建了堅固的炮台,一旦外敵的船隻逼近天軍炮台,就會以猛烈的炮火將其撕成碎片。到了清朝,大沽口炮台又得到了多次加強,尤其是被列強反複暴揍了之後,大清王朝更是下了血本,用鋼筋混凝土和從歐洲進口的巨炮把這裏變成了堅不可摧的要塞。比如說在1859年,欽差大臣僧格林沁鎮守大沽口時就大力整修炮台,再建炮台5座,具中3座在南岸,2座在北岸,分別以“威”“震”“海”“門”“高”五字命名,寓意炮台威風凜凜鎮守在大海門戶的高處。另一處炮台建在北岸石壁之上,名字叫“石頭縫炮台”。每座炮台設大炮3門,另有小炮台25座。每座炮台高10米至17米,底座周長182米至224米,上磚下石,均用三合土、糯米汁澆灌夯築而成,大小炮台共置大炮64尊。隨時間的變遷,炮台在工藝上已大有改進,木材、青磚之外,再用二尺多厚的三合土夯實,炮彈打上去,至多隻是個淺洞,而且,炮台增高到三至五丈。
1875年,清政府再次擴建炮台,從歐洲買來鐵甲快船、碰船、水雷船,此時大沽口的抗敵實力已不容小覷。
很強大,對吧?
從紙麵數據來看確實很強大,至於實際效果嘛……
從1840年至1900年整整六十年間,外國列強為奪取在華的經濟利益和政治特權,於1858年,1859年,1860年,1900年,先後四次對大沽口發動入侵,有兩次成功攻入北京,逼得大清的皇帝和太後倉皇出逃……哦,那不叫出逃,那叫北狩。也就是說,看似固若金湯的塘沽炮台,其實並沒有什麽卵用,麵對從海上來的侵略者,隻有挨揍的份。
現在整個京津地區都亂成一鍋粥,所有人都被北洋軍倒戈,調轉矛頭進攻北京的噩耗所震駭,全然不知道,最危險的敵人正從海上向他們逼近。
不過,李思明想要在大沽口登陸也沒有那麽容易,因為此時正是渤海冰封最嚴重的時候,海冰從大沽河入海口處一直向大海延伸,寬達數裏,貨輪根本就沒有辦法逼近大沽口。
載灃望著那白茫茫的海冰,有些幸災東禍的說:“港口給冰封了,你的船無法靠岸,這可如何是好呀?”
李思明一臉輕鬆的說:“這很好辦。”
載灃瞪大眼睛:“好吧?你是不是沒有聽清楚啊,你的船根本就無法靠岸,你的士兵無法上岸,隻能呆在這茫茫冰海中等著海冰融化才能前進!這還叫好辦?”
李思明說:“在我看來確實很好吧……別這樣幸災樂禍的看著我,我的船確實無法入岸,但你們的魚雷艇、布雷艇、炮艇同樣被困在港口裏出不來,咱們誰也別笑誰。”
載灃氣惱的說:“行,你牛!我倒要看看你怎麽飛過這茫茫冰海!”
李思明說:“那你可看好了。偵察兵,去查看一下冰層厚度!”
數名偵察兵馬上帶上工具,劃著小船登上了冰麵。他們小心地試探著冰層的結實程度,不時用鐵釺在冰麵上鑿開一個個小洞,用來測量冰層的厚度。越是靠近海岸冰層就越厚,這是常識,他們的任務是確定在冰與水的分界線以內多少米,冰層才可以承受住行車走人的重壓。
他們的進展很快,沒多久就有數據報上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