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1911再造中華> 第159章 援軍

第159章 援軍

  封城隔離已經持續了兩個星期,在此期間,整個淮安、鹽城的經濟活動基本停擺了,所造成的經濟損失難以估量。


  但沒有人有異議,那每天幾千人病倒的恐怖場麵早就把大家給嚇尿了,哪裏還敢有半分異議?相反,不少小地主還主動捐錢捐物幫助李思明抗疫,甚至連自家多餘的床鋪都捐給醫院作病床。倒不是他們思想覺悟有多高,實在是害怕李思明撐不住了,拍拍屁股走人啊!李思明撐不住了可以拍拍屁股走人,他們往哪走?隻有等死的份!

  地主老財尚且如此,普通老百姓就更不會有什麽意見了。雖說天天呆在家裏確實是很無聊,但有人送飯上門,還是免費的,這讓那些饑一餐飽一頓,一年難得混幾回肚皮圓的老百姓喜出望外。現在李思明的人手高度緊張,自然就別指望他們能在吃這方麵花太多的心思,一天三餐起碼有兩餐是水煮土豆,再配一點鹹菜,完事。可就算是這樣的夥食也讓老百姓笑得合不攏嘴,水煮土豆配鹹菜怎麽啦?木薯粥配鹹菜怎麽啦?他們很多時候連這個都吃不上,隻能吃吃野菜和糠捏成的窩窩頭!水煮土豆和木薯粥再怎麽著也比糠強吧?


  容易滿足的老百姓可幫了李思明大忙,讓他輕鬆了許多。要是這幫家夥也像百年後的歐美民眾那樣,那他恐怕隻能選擇武力鎮壓或者拍屁股走人了,都幾萬人中招了民眾還鬧騰個不停,那還抗個屁的疫!


  民眾如此淡定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病人的死亡率給壓到了不足百分之一。正如李思明所說,霍亂弧菌其實並不難對付,尤其是在這種沒有抗生素的年代,霍亂弧菌一點抗藥性都沒有,幾片磺胺或者幾顆大蒜素膠囊下去就能叫它們死清光,然後就是慢慢恢複。即便沒有大蒜素和磺胺,隻要及時補充足夠的水份,時腦瓜子放靈活點,缺糖補糖,缺鹽補鹽,大多數病人都能挺過來。當然,那種伴有心力衰竭、尿毒症的就真的無能為力了,隻能讓他們走得安祥點。充足的醫療物資供應和相對充足的護理力量,把死亡率壓得極低,每天送進來救治的多到嚇死人,但死亡的卻隻有十幾個、幾十個。得病的人很多,但死亡人數卻很少,這就證明李思明的措施是非常有效的,是值得信任的,老百姓自然沒必要恐慌。


  卡門教授覺得這死亡率低得不可思議,他不止一次對李思明說:“你投錯胎了。如果你是歐洲人,憑借這樣的成就,你將輕而易舉地拿到諾貝爾醫學獎!”


  李思明撇嘴:“中國人就拿不到諾貝爾醫學獎了?”


  卡門教授說:“也不是拿不到,但並不容易。”


  好吧,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國界,諾貝爾獎是歐洲人設立的,自然優先考慮歐洲人。這年頭歐洲人自我感覺真不是一般的良好,恨不得拿鼻孔看人,連美國人都讓他們嘲諷為鄉巴佬、暴發戶,亞洲人就更不要提了。日本人還能勉強讓他們高看一眼,中國人?拉倒吧,看都不看。所以,在這個時代,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想要拿到諾貝爾獎,那真的是異想天開。


  不過李思明並不在意,他又不是醫學專家,對能否獲得諾貝爾醫學獎並沒有多大的興趣。當然,如果諾貝爾獎設立一個軍事學獎的話,他還是有興趣去衝一衝的,畢竟他的專業就是這個。


  雖然增長曲線仍然沒有放緩,但好消息卻是陸續有來了。得知宿豫發生瘟疫、數萬人染病之後,整個江蘇都高度緊張,尤其是上海、蘇州、杭州這些城市,更是風聲鶴唳。這些年霍亂中國時有爆發,這些人口高度密集的大城市自然是首當其衝。宿豫離上海可沒多遠的,一旦疫區大批人口外逃,他們必然會遭殃!陳其美和老宋立即行動起來,在市麵上瘋狂掃貨,帳篷、衣物、糧食、手套、酒精、製造口罩的原材料……簡直是有什麽就買什麽。同時還揮舞支票在各大醫院狂招醫生護士,開出了比他們工資高五倍的報酬,招募他們前往疫區抗疫。這些努力很快就有了成果,六月二十一日,宋雨薇打電話給李思明:


  “我們已經招募了一千名醫生和護士,按照你的要求,讓他們在鹽城港口先隔離了五天,沒有發現有感染者,現在可以讓他們進入疫區了嗎?”


  李思明說:“趕緊讓他們過來,我這邊快撐不住了!”


  宋雨薇說:“我這就讓他們出發……對不起啊,我們動作太慢了!”


  她很清楚李思明那邊有多缺人手,這不,連根本就沒有接受過基本培訓的婦女都上了。在這樣命關頭,他們用了整整十天才招到這麽點人,真有點兒過意不去。


  李思明說:“已經很快了……上海跟淮安府的情況不一樣的,能有這樣的成績我很滿意了。”


  確實算快了。淮安、鹽城各大農場都實行軍事化管理,每一名農場工人,不管有沒有摸過槍的都算是民兵,命令一下立即集結,沒有半句廢話。上海就不一樣了,那是人家的地盤,哪怕是陳其美這個地下皇帝都得老老實實找各大醫院的院長談話,開出讓對方滿意的價錢才能從醫院裏挑人,而就算過了院長那一關,被挑中的醫護人員也不見得願意到疫區去冒這個險,還得繼續往上麵提價……能在幾天內招到這麽多人,效率已經很高了。


  宋雨薇說:“對了,有很多教會的神職人員也報名參加抗疫了。”


  李思明眉頭一揚:“有多少?”


  宋雨薇說:“足有四百多,都是在上海、蘇州、無錫、杭州這一帶的教堂的神職人員,大多數都是老外。目前這批人集結在淮安隔離區,已經隔離了幾天了,要不要讓他們過去?”


  歐洲的教堂自古以來就身兼多職,既是宗教場所又是學堂,同時還是收容難民、賑濟災民的機構,歐洲每次發生瘟疫或者天災,各教堂都會被塞得滿當當的。所以教會的神職人員自然也要身兼多職,熟讀《聖經》是必須的,有著很好的口才也是硬性要求,不然怎麽安撫民眾?懂得天文、地理、數學的也大有人在,明代不少歐洲傳教師就是靠著數理化知識成為大明高官的座上賓。然後還要懂得醫術,不然怎麽給人看病?真以為教會神職人員就隻會拿點水往病人身上灑,祈禱幾句便完事?這一套是行不通的。歐洲文藝複興後,教會裏可是出了不少傑出人才,霍亂弧菌就是意大利一位牧師發現的。既然有著這樣的傳統,每逢大災大疫,教會肯定要衝在最前麵,說好聽點是慈悲為懷,說難聽點……你不覺得這正是發展教眾的大好時機嗎?現在宿豫大疫,教會頓時就看到了機會,馬上行動起來,組織了好幾百人前去抗疫,隻是被擋在隔離區了而已。


  李思明略一沉吟,說:“讓他們過來,我現在很缺人手呢!”


  宋雨薇說:“那好,我這就讓民兵放人。對了,你那邊情況怎麽樣?你會不會有危險?”


  李思明說:“每天病倒的人還在不斷增加,不過我相信增長很快就會放緩,然後減少了……第一批入院的病人已經痊愈了,轉到隔離區作醫學觀察,再過幾天就可以解除隔離了。”


  宋雨薇鬆了一口大氣:“那就好,那就好……你小心點,千萬別感染了,我很擔心你!”


  王小曼的聲音插了進來:“我……我也很擔心你!”


  李思明心頭暖洋洋的,笑說:“放心,區區霍亂,奈何不了我的。”


  擱下電話後,宋雨薇讓人給把守運河的民兵營長帶話:“放行!”


  民兵營營長馬上給在鹽城港口和淮安碼頭的醫護人員、神職人員簽發了通行許可令,這些人員連同大批醫療物資迅速上船,駛向宿豫。


  首先抵達宿豫的自然是那幾百名神職人員。他們是自願前來的,一聽到宿豫發生大規模疫情便到南京集結,然後上船經運河抵達淮安,在淮安被隔離觀察了好幾天。而上海的醫護人員則是先從上海出發,抵達鹽城後在鹽城港口隔離觀察,獲得通行許可之後才能上船,經灌溉總渠進入京杭大運河,落後了他們一大截。


  李思明和鄭知府親自到碼頭來迎接他們,對他們的到來表示衷心的歡迎。那一大票的牧師、修女對他們的態度非常滿意,強烈要求馬上到醫院去工作。李思明自然不會跟他們客氣,口罩、手套、防水帆布做成的防護服、高腰靴子……把他們裹得嚴嚴實實,然後分成十組,分散到十個帳篷區去。


  進入帳篷區後,大家吃驚地發現,這裏雖然聚集了數不清的病人,但一切整整有條,並沒有出現遍地糞便、汙水橫流這樣的亂象,這跟他們印象中的疫區收容隔離區完全是兩碼事。有位身材高大、相貌堂堂的華人男子衷心對李思明說:“李團練使,你幹得比任何一個遭遇同樣疫情的國家的官員都好!”


  李思明說:“我也隻是盡人事聽天命而已。”他覺得對方帶著天津口音,不像老外,不免有些好奇:“請問你是……”


  那位男子微笑:“鄙人伍連德,天津陸軍軍醫學堂副監察,對李團練使可是神交已久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