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8章 郭臻北上,姚啟匯報
兩淮區域自古以來與南北皆不同,兩淮鹽場天下聞名,因此造就了富庶揚州,同時也養活了一群走私鹽梟。
但兩淮多年來苦於淮河洪水泛濫,常有饑荒發生,鳳陽、盱眙都在此列。
兩淮宗族勢力極強,民風剽悍,百姓窮則思變,當年明太祖靠著兩淮一幫凶悍之人起兵驅走了蒙古韃虜。
明軍在淮揚開辟戰場,與本土豪強搞好關係十分重要,所以郭臻才在開戰之前公告天下,免除各地三年的稅賦。
所謂豪強也是牆頭草,誰對他們好,他們也就倒向某一方。
郭臻盛怒之下把呈文送到兵部,王逝沒有急於做出舉措,果然不假,半個時辰不到,徐炳又氣喘籲籲的跑回來道:“王尚書,攝政王傳令此事暫且緩一緩。”
王逝口中答應著,回頭把捷報放入抽屜的最下一層。
大戰才爆發,郭臻不會隨意處罰大將,鄭謙即使有過,但也攻下盱眙拿下首功,朝廷對武將苛刻會讓將士心生不滿。
如果北伐戰事進展不順利,過幾個月鄭謙難逃責難,反之,這件事不會再有人提起,為防引發爭議,他把此戰的主功記在孫敬身上。
淮揚之戰是一根引線,很快要引爆大半個大明,郭臻原本想在南京坐鎮,但盱眙的變故讓他對那裏的局勢有些不放心。
郭臻熟悉軍中結構,鄭謙在盱眙斬殺數千百姓的消息肯定隱藏不住,但絕沒有可能這麽快出現在軍報中。
從急報上標注的日期看,收複盱眙在三天之前,鄭秋正在淮安城外與齊爾哈朗對峙,沒有機會踏足盱眙城,鄭謙不會在軍報中提及自己濫殺無辜,那麽一定是孫敬給鄭秋上的密報。
軍中爭功是常有之事,但這件事一旦被鄭謙知道,看似親密的兄弟之交很可能會反目成仇。
郭臻思慮了兩天,覺得自己有必要到江北坐鎮。
大明攝政王出行,不像從前那樣便利,足足費了三天時間準備,攝政王府親衛隊總兵呂毅率三千兵馬護送攝政王郭臻離開南京,過江進駐揚州。
明軍首勝,攝政王郭臻突然來揚州壓陣,讓淮揚諸將繃緊心中的弦。
沿途所見,揚州府運河兩側稍現活力,但遠不如從前的繁華,鹽商遭打擊後,這裏很難再恢複往日的景象。
揚州府現在到處是難民,北民不斷南逃,除了少數手藝人,多數人隻會種田,江南人多地少,這些人到了江南也沒有生計來源,造成這幾年蘇鬆等地盜匪乞丐漸多。
楊巍在任南直隸總督時,命江防水師嚴防北民南渡,並把蘇州和鬆江等地的乞丐驅趕到江北,姚啟到南直隸後延續此策。
明軍收複揚州後,曾沒收委身滿清鄉紳的土地分給北民,但隻是杯水車薪。
盱眙縣令朱則正拚死守城,恐怕也是擔心明軍收複盱眙後沒收他家所有的田產吧。
募兵也是難民的一個去處,但更多的人還是指著南直隸府開設的粥棚為生。
聽聞攝政王郭臻駕臨揚州城,姚啟搶先一步過江,安頓接待事宜。
郭臻騎馬不乘轎,他雖然命府兵驅走沿途的大部分難民,但很多東西還是逃不了郭臻的一雙銳眼。
郭臻本為監督戰事而來,到了揚州後才發現江北的局勢比自己想象的要複雜,他去年在江岸斬首杜鐸並四千滿清俘虜祭祀揚州死難百姓,在揚州的名聲很好,揚州本地人多設生祠供奉。
姚啟在運河邊接上攝政王大駕,一直陪在郭臻左右,他以前不會騎馬,江南文人沒幾個會騎馬。
就是知道郭臻不喜乘轎,他特意學了騎馬,今天終於派上了用場,他是幹練的官員,從安慶到湖廣再到南直隸,沒有一處讓郭臻不放心。
郭臻在路上沒有多問,一直等入城安頓下來,才問:“揚州府的難民是怎麽回事?”
攝政王開口詢話,儼然帶有不滿之意,換個旁人這可能是壞事,但對姚啟這樣精幹的官吏,這是個難得的機會。
什麽叫上達天聽?
聰明的人從不會讓機會白白從手邊溜走,姚啟專門學會騎馬,就是為了有朝一天能陪在攝政王身邊,多幾句說話的機會。
姚啟沒有急於回答郭臻的問題,而是先用一個龐大的背景引出自己的話題:“王爺,流民一直是大明的大難題,先帝在位十七年,勤於政事,最終致江河淪陷,不是敗於滿清之手,而是敗給了日益壯大的流民。”
郭臻微微點頭:“不錯!”
姚啟又道:“江北流民南逃,對滿清是壞事,但對大明也不一定是好事。”
“王爺去年收複揚州,楊尚書和下官掌管南直隸事,在揚州募集了三萬府兵,李將軍又在揚州府駐有大軍,仍然盜匪不斷。”
“流民眾多,盜匪層出,本地百姓深受其害,甚至有人抱怨不如歸於滿清治下。”
郭臻臉色微變,此話乃是大逆不道,不過他執心不重,不會因為有人說不好的話而見怪,皇帝也難免的被人罵,何況他隻是攝政王。
姚啟不怕郭臻發怒,接著說道:“朝廷運糧過江的禁令尚未解除,揚州糧價如今是三兩銀子一石,一江之隔的鎮江則是二兩銀子一石,走私不斷也是盜匪眾多的原因。”
限製糧食過江是為了削弱滿清實力,江北百姓因此受難,也是無可奈何之事,雖有走私,但有禁令和沒有禁令的差別可不是一點半點。
上位者不是來聽你訴苦的,你要是做不好,有的是人願意坐這個位子,姚啟深諳做官之道,他接著說道:“流民不可聚於一地,否則沒有重兵彈壓,定會生亂。”
“眼下,楊尚書命人在湖廣和浙江等地勘察礦山,礦、銀皆不缺,唯缺人手。”
“江南幾家造船坊和武器工坊多雇傭本地人,薪酬頗高,沿江走私者運糧到江北,販人到江南,隻要有利可圖,禁令就會催生暴利。”
“隻靠粥棚救濟,流民整天無所事事,定然滋生事端。”
“昔日安置流民需要提供田地和糧食,今天各地工坊興起,又多了一個容納流民之處,臣請重編大明戶製,讓北民入南戶。”
以前大明安置流民時,常由朝廷主導,救一時之急,災荒過去,流民各歸原籍,姚啟的思路是在大明原有安置流民的思路上更進一步,把流民徹底轉化為手工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