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0章 魯王出山,各方震動
對於馬英的警告,楊巍哈哈一笑道:“馬首輔,今日隻有你我二人,怎麽會傳出去?”
“馬首輔,我知道你是文人中難得的豪傑英雄,張溥死的時候,隻有你為他辦喪事,趙昱的後人,也隻有我家王爺與你會伸手幫忙。”
“那麽你當知道,在江南,士子和複興社之人都與你對立時,你是如何坐上了這個內閣首輔的位置。”
馬英的語氣變得嚴厲:“鎮南王對我有大恩,無需多說,但這是朝廷!”
“我家王爺難道不是為了朝廷?”楊巍的語氣變得緩和:“這道聖旨關係兩湖戰局的成敗,如果兩湖進展不順利,隻怕您在內閣首輔的位置上也坐不安穩。”
馬英心中一跳,看著眼前這個氣焰囂張的年輕人,他突然想到:“這難道是鎮南王的意思?”
在楊巍眼裏,南京城內的內閣,甚至皇帝都不過是傀儡,郭臻稱帝已是必然的結局。
軍中有這種想法的人不少,楊巍利用自己江南總督府總管的身份,在周邊團聚了一些這樣的人。
“依楊總管之見,我該怎麽做?”馬英的語氣軟下來。
“請內閣再上奏,對陛下施壓!”
“可是陛下仍然可以不理睬。”
“我自有辦法!”
楊巍告辭離去,馬英心裏不安。
朝野間因為何騰之事議論紛紛,隆武皇帝索性不上朝,躲在皇宮中不出來,他很生氣,偏偏這件事是何騰理虧,但他要讓郭臻知道,他不是鎮南王的傀儡。
四五天過去,一個爆炸般的消息從浙東傳到南京城,魯王從台州到達杭州。
去年郭臻在江南傳反剃發令的檄文時,到處傳頌的都是魯王的名字,他一到杭州,立刻有不少鄉紳前來拜見。
幾天後,從杭州傳來消息,魯王要到南京城拜祭明孝陵。
馬英慌了神,陳瓏慌了神,魯王順運河北上,在鬆江地界接受張振的拜見,一行人竟然浩浩蕩蕩直奔南京城去了。
有朝臣立刻上奏彈劾魯王違背祖製,擅自離開封地。
隆武皇帝終於出麵,下旨令京營總兵秦鋒和鄭森出兵把魯王捉拿歸案,秦鋒與鄭森商議後,兩人各派五百士卒在途中攔截。
秦鋒不知道這是不是郭臻的意思,緊急命信使向安慶請示,魯王到達鬆江地界,就不再動了,他想進南京,但身不由己,如果事情發展到這一步就結束,也沒什麽。
郭臻準許楊巍把魯王抬出來,隻是想借此警告隆武皇帝,他與鄭瓏之間沒有廢帝的協議,眼下也絕不是掀起內訌的時候,但楊巍的目的顯然不隻是如此,否則魯王也不會落到張振手裏。
一直以來,郭臻對楊巍、鄭秋二人格外偏愛,與鄭秋的小心謹慎相比,楊巍一直很激進,對自己認為對的事情,一直會堅持到底。
正是因為楊巍的激進,才能跟上郭臻的腳步,比如把軍器拆分給商號生產,杭州和浙東已建成大明最大的兵器生產工坊。
比如堅定執行由江南總督府直接發放軍餉的策略,郭臻此舉是為了防止主將克扣軍餉,但真正執行下來,阻力不是一點半點大,換個人可能會找郭臻說難處,但在楊巍這裏,隻有堅定的執行。
比如郭臻在杭州建立講武堂,從一開始,楊巍就意識到,講武堂是郭臻在朝廷布局中最重要的一環,講武堂的每一個老師都是他與鄭秋商議精挑細選出來的,無論教習軍陣還是講授兵法。
比如陳瓏身為浙江巡撫之尊,也被邀請來給那些懵懵懂懂的毛頭小夥講過課,講武堂是郭臻的設想,但其中全是楊巍的心血。
杭州府,楊巍在江南總督府穩如泰山,他沒有功名,但現在他是江南最有權勢的人之一。
門外傳來一陣吵鬧聲,府衙兵丁沒能阻攔住來人,陳瓏怒氣衝衝大踏步走進來:“楊總管,你到底想要玩那樣?”
陳瓏很生氣,楊巍的舉動觸犯了他的底限,他不討厭魯王,甚至對魯王有些同情,但魯王監國已是半年之前的事情,大明好不容易有些轉機,再經不起內爭之禍。
楊巍攤開手,吩咐親兵備座,不急不躁地說道:“這與我有什麽關係?”
陳瓏聞言,怒氣更甚:“楊總管,你速速把魯王請回台州,否則江南亂矣,你這是在謀反啊!”
“陳巡撫,說話請自重啊!”楊巍的臉色瞬間沉了下來:“我隻是江南總督府的總管,你是在說王爺謀反了?”
“我!”陳瓏一時失言,他重重坐在椅子上,稍稍冷靜情緒:“楊總管,你這是要逼著我集結浙江的府兵平叛嗎?”
郭臻改革軍製後,正兵和府兵分屬不同的係統,正兵歸武將直接統管,巡撫和總督對他們的調動權有名無實。
但各地府兵閑時歸文官掌管,郭臻此舉一則為分散兵權,同時也是給陳瓏等人委以重任,維護地方治安,清剿盜賊都需用府兵。
楊巍的態度緩和下來,走到陳瓏身側,問道:“陳巡撫,你知道魯王現在在哪裏嗎?”
“在鬆江!”
“我想陳巡撫應該知道的,我沒有調動兵馬的權力。”
不錯,楊巍從來沒有得到過調集兵馬的權力,從某種意義上,他能動用的勢力比不上陳瓏。
“這難道不是鎮南王的意思?”陳瓏不是三歲小孩,魯王要是得不到郭臻的保護,自身安全都是個問題,又怎麽會自己跑出來。
楊巍沒有給他正麵答複,強調道:“現在魯王在張振的兵營。”
張振是魯王的死忠,去年他知道魯王退監國之位時已經木已成舟,也因此對郭臻不無怨言。
陳瓏與張振是有過幾麵之交,很痛苦地說道:“難道真要起兵平叛。”
“我已命人送信給王爺,這個結現在隻有王爺能解開。”
在楊巍這裏沒得到一個滿意的結果,陳瓏離去,他很失望,也很痛心,大明還是那個大明,朝廷還是那樣的朝廷,連坐在首輔位子上的還是一年前的馬英。
一年前是複興社和馬英一係的黨爭,現在是鎮南王與皇帝的爭權,收複江南的喜悅漸漸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