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言辭犀利,知行合一
對此,郭臻卻是搖頭笑道:“劉公子,你斥別人見識膚淺,卻不知真正膚淺的是自己,自以為通透天理,要教化他人,卻偏偏脫離了實際。”
“我曾聽說,有乞丐論官,說當官的每頓飯需吃十張大餅,可見沒接觸過,隻憑想象,終究受限於所知。”
“劉公子你出身高貴,可曾見過農人在田間忙碌?你讓別人心境升華,莫非升華後,就能如你般錦衣玉食了?又或者隻靠說教,就能讓萬民豐衣足食,就能讓萬民知禮懂禮?”
劉靖眉頭一皺,連忙反駁道:“錦衣玉食隻是表象,真正的收獲是內心的安寧,明心見性,廓然大公!”
說話間,劉靖流露出一種高山仰止的意境,引得蔡櫻心神恍惚。
就在劉靖以為郭臻要被自己震住時,郭臻卻是不以為然地笑了起來,劉靖看到後,眉頭再次皺起:“你笑什麽?”
郭臻淡然道:“我曾聽說有人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今天聽君一席話,才知不虛。”
“古人有詩雲:‘時人不識農家苦,將謂田中穀自生。’如果無人勞作,那田裏的莊稼難道會自己長出來?”
“你說逐利汙穢,如果農家不種地、不去賺得銀錢養家,隻求個內心安寧平和?這日子怎麽過?”
劉靖身形一顫,意識到自己中了陷阱,正要開口,但郭臻哪會給他這個機會:“家境殷實如劉公子者,即便不事生產,每日談玄論道,子女一樣享盡榮華,而且子女長成後,還能繼續談玄論道。”
“可農家若隻求天理,不事生產,不說討不討得到老婆,會不會絕後,單是沒人種糧,你我吃什麽?”
“連飯吃都吃不上,餓都餓死了,還求什麽天理?還論什麽人性?”
說到這,連王韌都忍不住麵色微變,他沒想到,郭臻簡單問了句“吃不吃飯”,竟能衍生出這麽一番道理,隱隱抓住了劉靖的命門。
劉靖固然博學多才,卻沒怎麽接觸過田間地頭,閱曆僅限士大夫圈子,這是他的不足,加入義理社後,義理社有辦法幫他去掉這個不足,但現在卻被郭臻抓個正著。
劉靖同樣注意到了問題,知道不能任由郭臻發揮,遂做出虛心請教的模樣,問道:“既然郭兄對尋常小事這麽有見地,那對於大許、小許兩位先生的主張定然也有研究,不妨說說見解?”
劉靖這是要將話題引回純粹的學術,回到自己擅長的領域,以此來掌握主動。
郭臻沒有任何遲疑,直接回道:“行啊!”
郭臻一口應下,幹脆地讓劉靖心頭一顫,隱隱有不祥之感。
就在劉靖思緒有些飄忽的時候,郭臻一邊走向果籃,一邊說道:“我說你未理解通透,緣由就在此處,就像這蘋果,餓的時候,吃一個足以充饑,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豈不就是天理?”
“自然之事暗合天理,此言不假,此乃格物之道,不正合明心見性之說?”劉靖搖頭歎息,仍試著引導話題。
郭臻卻是彎下腰,從籃裏又拿出了一顆蘋果:“吃一顆蘋果就能充饑,卻占著兩顆,這才是人欲。”
說完這句,郭臻抬手將其中一顆蘋果朝劉靖扔了過去,劉靖下意識地接住,然後滿臉疑惑地望著郭臻。
王鶯則是麵露怒意,以為郭臻想襲擊劉靖,立刻站起身就要斥責。
沒想到,郭臻卻是看了她一眼,笑道:“吃一顆蘋果用來充饑,這是天理,但生生占著兩顆,這就是人欲,再如,娶一妻而享魚水、得天倫、延續後代,這是天理,而仗著才華、勢力去占有更多、左擁右抱,這就是人欲。”
郭臻話中隱含的意思,讓王鶯愣在原地,怔怔地說不出話來。
其他人聽到這番話,同樣陷入沉思,連對郭臻有所輕視的王韌,都露出若有所思的模樣。
而劉靖的臉色陡然一變,暗呼不妙。
郭臻收回目光,抬起手中蘋果,又指著劉靖手上的蘋果,繼續說道:“一顆蘋果既可充饑,我獨占兩顆蘋果,而你本空無一物,我現在分給你一顆蘋果,則兩人皆可活,豈不就是大許、小許先生所推崇的‘仁’?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莫非己也!”
這話讓劉靖神色一滯,笑容僵在臉上。
那王韌則是“噌”的一聲從椅上站了起來,其餘觀論之人也是麵色大變。
郭臻的闡述還在繼續:“探究天理,搞清楚如何分發蘋果,讓‘仁’擴散,惠及萬民,而不是隻求自己安寧。”
“劉公子天生不凡、天賦異稟、家世旁人難及,你已占了這麽多好東西,既然探究天理,就該想法子讓旁人與你共榮。”
“但你是如何做的呢?你自視甚高,隻想獨善其身,這樣對得起自己擁有的一切麽?”
“你這心裏安寧之說,才是人欲,你可敢將之滅絕?”
劉靖聞言大驚,噔噔噔地連退幾步,麵色蒼白如紙,不單是劉靖,觀論之人也是個個表情凝重,似有所悟。
郭臻的話並不複雜,不似劉靖一般將學問、學識高高捧起,看成高雅之物,而是反其道而行,以手邊可見的事物、事情為例,和常人息息相關,娓娓道來,三言兩語間,就讓人理解了話中邏輯。
更令眾人驚奇的是,郭臻這個外人,幾乎句句都扣住大許、小許兩位先生的主張來抒發見解,宛如沉浸許久。
聽完這一席話,不隻讓觀論之人記起平日裏兩位先生的指點,心底更浮現一句話:“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
這這話來自‘老子’,是對“道”的一種描述,大許、小許先生所追求的‘天理’,其實是“道”的另外一種說法,郭臻話中隱隱有陰陽平衡的味道,勾起了諸人的思緒。
當然,郭臻這番理論的立基點,其實更接近於‘知行合一’這一理論。
何謂“知行合一”?
即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是不可割裂的,知中要有行,行中要有知,以知為行,知決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