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9章 東方之珠齊國
齊國春秋時本是薑太公的封國,但是一個陳國來的落魄公子,經過數代的努力,卻得以取代齊國,這是怎樣實現的?
齊國一直是強國,但是在霸業頂峰突然衰落,這又是為什麽?隨菠蘿的腳步,大家一同來了解一下吧!
戰國時期齊國君主並不是受封齊國的薑太公後人。春秋戰國的轉折一般認為有兩個,那就是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
田氏的祖先陳完本來是陳國的公子,是陳厲公之子。陳厲公通過政變殺掉哥哥桓公和太子,但他上位之後荒淫無道,與蔡國娶的妻子成天作樂,並經常前往蔡國。
陳桓公的少子趁陳厲公去了蔡國,買通了蔡人暗殺了陳厲公,然後自立。其自立後,搜捕厲公之子,陳完於是外逃,此時正值齊桓公十四年。
據說公子陳完不想再用陳國舊氏,因就食於菜地,所以改為田氏,史稱其為田敬仲。
田敬仲的五世孫田乞時,正值齊景公時,齊景公十分昏庸,百姓十分討厭他。田乞趁機收買人心,他們借給百姓糧食用大鬥,但是在收納糧食時,卻用小鬥來收入,當時齊國的百姓都對田氏感恩戴德。
當時齊國有先見的大臣晏子早已意識到田氏對齊國的威脅,數諫於齊景公,齊景公不聽。晏子在出使晉國時,對叔向說“齊國之政卒歸於田氏矣”。
齊景公去世之前,立寵姬之子為太子。田乞幫助出逃魯國的公子陽生發動政變而即位,是為齊悼公,田乞自此專政。不久之後,田乞去世,其子田常繼承其爵位,依舊專政。但田常時發生一件意外的事。大夫鮑牧殺掉了齊悼公,齊人立其子壬,是為齊簡公。
田常與齊簡公有仇,齊簡公欲誅田氏。田常先下手為強,殺掉了簡公,立齊平公。田常殺掉齊簡公之後,內部將大臣都換成了擁護田氏的人。對外為了防止各國幹涉,將侵占魯、衛等國的領土都歸還,同時派使節到各國。田常弑君沒有激起很大的波瀾,也標誌著齊國的權力已經完全落入田氏的手中。
田常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將齊都東十九裏到大海的全部土地,即今膠東灣一帶全部讓齊平公封為自己的封邑,其食邑大過了君主。同時,為了奪取齊國,大肆誅殺齊國的的大族,盡誅鮑、晏、監止等大族。可以說,田常時期已經完全操縱了齊國的朝政。
公元前386年,田常的孫子田和將齊國的君主齊康公遷到海中島上,自立為齊君,史稱田太公和,自此齊國薑氏政權被田氏取代。
當年,太公和與戰國首霸魏文侯相會於濁澤,求魏文侯為其向周天子說情。周天子為了利益,聽從於魏文侯,於是封田氏為諸侯,田氏取代薑氏完全成功。
齊太公和之後,其子桓公午即位,桓公十分有策略,此時秦、魏共同入侵韓國,桓公許諾齊國將援救,韓國便奮起抵抗,楚、趙聽說後,救援韓國。齊國卻趁機偷襲燕國,獲得了大量土地。桓公目睹魏文侯因招攬賢才而稱霸,在齊國創立了稷下學宮,招攬士人來齊。
公元前357年,桓公去世後,其子因齊即位,即大名鼎鼎的齊威王。齊威王即位之初,沉湎於酒色而不理政事,各國趁機對齊國用兵,九年之中。
魏、趙、魯、衛等國都從齊國手中奪走了大片領土。而且齊威王拒絕納諫,有大臣直諫,都會被處罰,所以沒有人敢進諫。在史書中,記載了兩個善諫之人,改變了齊威王。
在《史記-滑稽列傳》中,記載了淳於髡對齊威王的勸諫,淳於髡對齊威王說,國中有個大鳥停在王宮之中,三年沒有鳴叫,大王知道是為什麽嗎?
齊威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衝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於是齊威王下令明賞罰,出兵迎擊各國,各國紛紛退還侵占的土地。
而在《戰國策》之中,記載了《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故事,鄒忌以妻子、小妾和友人對“我孰與城北徐公美”的不同看法進諫齊威王,說齊威王被讒言蒙蔽,於是齊威王下令隻要納諫就受賞。於是齊威王虛心納諫,齊國很快就強盛起來,史稱“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
除了善於納諫,齊威王還廣納賢才。孫臏本是齊國人,其好友龐涓邀請其去魏國,卻遭到迫害,齊使者偷偷將孫臏從魏國接回來。齊威王聽說孫臏的才能之後,重用孫臏。
在與魏作戰之時,以孫臏為軍事,孫臏屢出奇謀,以圍魏救趙和減灶計等方法迷惑魏軍,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中連續大敗魏軍。尤其在馬陵之戰中,齊軍大敗魏軍,殺魏太子申,滅魏軍十萬餘人。自此,戰國的霸業由魏國的手中轉移到齊國的手中。
魏國戰敗後,魏惠王為向齊國示好,邀請齊威王在徐州相會,互相尊稱對方為王,史稱“徐州相王”,齊國和魏國成為戰國最早稱王的中原國家。
當時秦國因為齊國的強大而不安,對齊用兵但大敗,隻能稱藩於齊,這以成為秦孝公決心變法的原因。之後,齊威王去朝見周天子,效仿春秋時齊桓公“尊王攘夷”的做法。齊威王之後,其子即位,為齊宣王。
齊宣王時期十分重視士人的培養,他大大擴大了稷下學宮的規模,稷下學宮養士千餘人,鄒衍、淳於髡、田駢等七十六人都賞賜了府邸,並賜上大夫之爵,他們隻需議論國事。
齊宣王的夫人相傳為其醜無比的無鹽女鍾離春,但因為賢能齊宣王便娶其為妻,這可以說是他重賢才的一個表現。齊宣王時,齊國大治,並北趁燕國內亂使其淪為齊國附屬,南用兵於楚國,得到了淮北之地。
齊宣王之後,其子即位,為齊湣王,齊湣王承威王、宣王霸業。他即位之初,就由孟嚐君率領韓、魏聯軍,進逼函穀關,逼迫秦人求和,使其十五年“不敢窺兵於山東”。齊湣王時期,齊國達到霸業的頂峰。
齊敗秦之後,秦昭王為了拉攏齊國,離間齊與三晉的關係,與齊相約互相稱帝。前288年,齊稱東帝、秦稱西帝。
但當時時機尚未成熟,不久之後,齊、秦隻能撤去帝號。但稱帝之舉刺激了齊湣王的野心,於是他決意滅宋。宋國是商人的後裔,當時的宋王晏十分昏庸,於是齊緡王便出兵滅宋。齊滅宋之後,齊並沒有停止擴張的腳步。
史稱“齊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晉,欲以並周室,為天子。泗上諸侯鄒魯之君皆稱臣,諸侯恐懼。”
齊湣王展露出其吞並天下的野心,這令各國都十分恐懼。事後證明,正是齊湣王這一錯誤決策,將齊國推到了所有國家的對立麵!
之前齊因燕國內亂差點滅燕,燕國一直隱忍圖謀複仇,尤其燕昭王招徠大批賢才,一直在等待時機。於是燕昭王派出蘇代奔走於各國之中,渲染齊的威脅,挑撥齊與各國的關係。最終形成了伐齊的統一戰線,燕軍主帥樂毅帥燕、秦、韓、趙、魏五國聯軍伐齊。五國聯軍敗齊於濟西,之後五國聯軍勢如破竹,除莒和即墨之外,齊地七十餘座城池進入敵手。
齊湣王逃出臨淄之後,逃到了衛國,衛國對齊王十分尊敬,但齊王頤指氣使,衛國便將其趕走。之後又逃到鄒國和魯國,因為驕橫也被拒絕。齊湣王便逃回莒地。
楚國對五國伐齊戰爭持反對意見,楚國清楚認識到齊秦當時為東西二霸,齊滅則秦獨大,於是決定派軍援齊。楚將淖齒與齊湣王在莒相會。然而楚將淖齒卻完全違背楚國願望。湣王以其為相,淖齒卻趁機殺掉齊湣王,與燕軍共分寶物。
幸虧齊人察覺甚早,殺掉淖齒,固守莒地。在艱難中,齊人舉宗室田單為主帥,抗擊燕軍,堅守六年。
不久燕國英明的燕昭王去世,田單用反間計,讓燕惠王懷疑並罷免樂毅而任用騎劫,田單用火牛計大敗燕軍,吹響了反攻的號角。
齊湣王被殺後,其子隱姓埋名。田單在破齊軍之後,重迎太子於莒,立其為王,為齊襄王。之後的六年中,田單又驅逐燕軍,恢複了齊國故地。
但經此一役,齊國已經完全失去了強國的地位。在齊複國後,齊襄王卻開始猜忌功高蓋主的田單,田單隻能逃往趙國。
齊襄王之後,是齊王建,其母執齊政,其時已進入秦一國獨大的曆史時期。
齊王建四十年間不談兵事,小心翼翼臣事秦國,在秦滅六國時,也沒有感到危機,沒有援助任何一國,也沒有意識到危機而整修武備。前221年,在齊滅五國之後,兵臨城下,齊國出降。
文史君說:
齊國從薑太公立國之初,就是東方的強國,即使田氏取代薑齊之後,因為齊國的積澱,仍是東方的大國。齊湣王時,齊國達到了霸業的頂峰,卻在霸業頂峰直接跌落穀底。如果要追究原因,與齊湣王個人的決策有莫大關係。
齊湣王不信任任何勢力,無論是宗室還是賢才,將齊國的權力攥在自己一個人手上,所以很容易決策失誤。齊國還沒有壓製列國的絕對實力,最終滅宋的錯誤決策,使自己樹敵過多被反噬!
在戰國中前期,如若從七雄中選出一個最耀眼的存在,毫不誇張的說這個國家絕對是位處中原腹地的魏國了,也隻能是魏國才有分量稱得上是最耀眼的。
其實魏國在三家分晉後,還不能完全算作一個國家,這是因為當時的周天子還沒有承認。
雖然當時的周王室地狹民弱,根本沒有實力控製各國,可周天子畢竟還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位,如果不能得到周天子的分封,最多隻能算作有實權的卿族。
這個結果是晉國魏氏的首領魏斯所不能接受的,他必須要讓魏氏正式成為一個國家!(野心夠可以,當年菠蘿做夢也夢到過,嘿嘿……一國之君……)
正是由於這種想法,魏斯自繼承祖業之始,就任用上郡守李悝主持變法,其變法主要內容為:在經濟上推行“盡地利”與“善平糴”的政策,鼓勵百姓精耕細作以增加產量。
並且積極的在全國範圍內興修水利工程,極大地改善了魏國的耕種條件,且主張同時播種多種糧食作物,以防止出現災荒。
李悝的變法政策雖然主張重農,可他並沒有完全禁止百姓從商,主張在保證糧食供應的基礎上,鼓勵百姓從商,讓他們積極地參與到與各國的貿易中,此舉給魏國帶來大量的商業稅,國庫日益充實。
魏國的變法除了涉及到經濟方麵外,還對諸如武備、法治、人才選拔、廢除世卿世祿製度等方麵進行大量革新。此後,變法有成的魏國積極對外擴張,強盛的魏國壓得其他六國幾乎喘不過氣來。
可當魏國基業傳承到魏惠王手中時,雖然將魏國國君的爵位,成功地從原本的侯爵變成了王爵,可卻丟掉了大量國土,且接連敗於齊、秦等國,致使魏文侯時期所攢下的基業幾不複存。
對此後人們對魏惠王的評價多有貶義,魏惠王確實有他的問題,不過並不能將魏國國勢衰弱的過錯,完全放在魏惠王一個人頭上。為此,不妨來看看造成魏國國勢衰落的原因吧!
魏國國勢之所以會衰落,與魏國放棄攻秦,轉而攻趙、攻韓有很大關係。魏斯在成為晉國魏氏首領後,發現魏氏的領地被韓、趙、秦、楚四方所包圍,雖然東南北邊境分別有王屋山、中條山和呂梁山等天險,黃河也護住了魏氏的南部和西部,這種地形自守有餘,可如若想向外發展的外,其他國家難免不會乘虛而入。
有此擔憂的魏斯,決定與趙氏和韓氏聯合,達成三晉同盟一致對外。三晉同盟盟約的達成,讓魏、趙、韓三家,可以不用再擔憂腹背受敵,於是騰出手來的三晉,以最快的速度進行擴張,且最終在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迫於三晉同盟的強大實力,不得不冊封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
毫不誇張的說,魏國之所以能成為當時第一強國,三晉聯盟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可到了魏武侯時期,這一切都變了。
其實在魏文侯時期,聯盟內部就已經出現了不和諧的聲音。這是由於在三晉聯盟後,趙國、韓國並沒有得到很大的利益,而魏國卻不同,每次出兵要不獲得大量土地,要不就能得到大量百姓。
三晉聯盟後,紛紛走向了擴張之路,國家內部也鮮有軍隊布防。正是由此,中山武公稱機複國。中山武公在複國後不久,就向趙國發動進攻,由於趙國軍隊都在邊境且中山軍隊本就驍勇的緣故,中山武公的軍隊在趙國內部無人可擋。趙籍迫於無奈,隻能向魏斯求援,魏斯也很快就派兵相助。
不過魏斯在軍隊出發前,特意交代魏軍要沿途占領趙國的城鎮。魏斯的無德之舉讓趙籍大為憤怒,可最終迫於魏國強大的實力以及魏國給與趙國一定的補償,這才沒有讓魏、趙兩國走向對立。
不過到了魏武侯這裏,他根本沒有其父那樣的胸襟和手腕。趙烈侯時期,趙國任用公仲連進行了變法,國家實力也得到了提升。國力的上升,讓趙國人不再如往日那般的小心翼翼,開始對魏國表達了不滿。
魏武侯在得知趙國不滿後,他對此表示不屑。魏武侯心想趙國要戰那就戰吧,魏國的強大實力蒙蔽了他雙眼,讓他忽視了三晉同盟的必要性。也正是由此,魏趙兩國徹底走向對立,不久後三晉同盟也徹底瓦解。而在三晉同盟後,魏國每次對外征戰,都要擔心趙國會不會乘虛而入,這對魏國造成了極大的掣肘。此後,三晉的關係越來越差,再也沒能恢複到魏文侯時期的光景。如若三晉同盟不瓦解的話,秦國豈有機會進行變法,且安敢東進?
魏武侯除了破壞三晉同盟外,還做了一件蠢事,那就是直到去世,魏武侯也沒有立下太子。正是由此,才讓趙國、韓國找到削弱魏國的機會,如若不是趙國、韓國在如何處置魏國問題上,發生了嚴重分歧,魏國恐怕就要成為趙國、韓國的附庸了。
也正由於趙國、韓國在魏武侯死後幹預魏國內政,成功掌權後的魏惠王對趙國、韓國下了死手!
如果不是齊國屢次從中作祟,那麽春秋時期晉國一家獨大的情景,很有可能就會重現了,甚至魏國很有可能代替秦國,成為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了。(魏國真的很強,但是不排除小人作祟……唉!菠蘿真服了那個年代啊!)
除此之外,魏武侯也有一個很大的敗筆,那就是恃強自傲,看不起天下群雄。站在魏文侯五十年基業上的魏武侯,自恃魏國國富民強,魏武卒的戰力強盛,根本不想也不願與其他列國和平相處,魏武侯認為魏國的實力,足以和其他各國進行長期戰爭。
於是在這種思想下,魏國與周圍各國進行多次大戰。不過大戰雖多,可卻沒有讓魏國得到多少利益,反而在久戰之中,國庫日漸枯竭,且與周圍各國都結了仇,即使魏國想和解,其他大國恐怕也不會答應。
其實上述三條還不是最致命的,最致命的是魏國人才的大量流失!魏武侯與其父不同,魏文侯注重的是才幹而不是出身。
在魏文侯時期,國相李悝、名將吳起、大將樂羊等諸多名臣都不是貴族出身,且吳起和樂羊在品德上都有汙點,可魏文侯依然重用他們,因為在他看來有真才實學才是最重要的。
而到了魏武侯時期,他重用的卻是有名無才的公叔痤、田文為相,且對國之重器的吳起等良才不加重用,反而不分忠奸地在公叔痤的挑撥下,最終逼走了吳起,
而且治理鄴城、防備趙國有大功的西門豹,就因為沒有討好魏武侯身邊的近侍,就受到的魏武侯的責難,甚至要收回他的官印。
可想而知,魏國在這樣國君的治理下,又怎會昌盛下去。魏武侯在位時期的強盛局麵,是站在肆意使用祖先基業上的,這種辦法根本不是可持續的,
而魏惠王也沒有改正魏文侯的錯誤政策,這才最終導致了魏惠王時期的國勢衰落,在秦、齊、楚等大國的夾擊中,勉強自保,直到最後時刻的到來。
魏文侯和魏惠王對魏國國勢的衰落,都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可如若魏文侯稍微體恤下民力和國力,以及盡早立下太子的話,魏國也不至於全然沒有複興的機會!
(PS:感謝老柳的盟主!!(哭鳥……欠200章……還好老柳叔打了個折扣……隻要100章!!……好嘛……5000字起步……等同於這個月50多萬字,都是在還債……感謝星河、是笑笑、浮華破秦關,總體來說目前拖欠144章……等於說60萬不到的字數……500幣+1更……老鷹在背後撐腰!這個月……爆肝了碼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