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7章 彝族
蜀漢滅亡之際,曾被諸葛亮收服的孟獲去哪裏了,為何不來救援?
在三國曆史上,“蜀漢滅亡”的全過程,是叫多少“三國迷”們紮心的一幕。
打著“漢室”正統旗號,且以多次聲勢浩大的北伐,殺得曹魏大軍龜縮不出的蜀漢王朝,僅僅立國四十來年,就被鄧艾的魏軍巧妙偷襲,立刻慘遭一箭穿心,滿朝文武慌慌張集體投降。
諸如諸葛瞻(諸葛亮之子)、薑維、譙周等“蜀漢精英”,也是或死或降。如此唏噓一幕,卻也叫一些“三國迷”發現不對勁:不對啊,這麽個生死時刻,“蠻王孟獲”哪去了?
放在充滿各種奇幻情節,甚至把蜀漢名相諸葛亮塑造得“多智近妖”的古典小說《三國演義》裏,諸葛亮出兵南中“七擒孟獲”的橋段,堪稱是其出神入化的軍事妙筆。
而那驍勇善戰且從此對蜀漢忠心耿耿的“蠻王孟獲”,也在“三國迷”間實力圈粉,於是說到蜀漢滅亡,好些人也就不解:劉禪都要乖乖舉手投降了,這“能打”的孟獲,怎麽還不來率兵就駕呢?
其實,盡管孟獲的生卒年不詳,但如果我們拋開野史演義,認真對照下正史,這答案就顯而易見。依據《漢晉春秋》《華陽國誌》《資治通鑒》等史料記載,在南中地區“為夷漢所服”的孟獲,在經曆了被諸葛亮“七擒七縱”的遭遇後,確實誓言“南人不複反矣”。
但他之後跟隨諸葛亮來到成都,成為了蜀漢王朝的禦史中丞,並沒有再掌握兵權。所以當四十年後曹魏殺來時,孟獲就算想來救援,恐怕也是有心無力。
那退一步講,倘若鄧艾奇襲成都時,孟獲不但老當益壯,而且依然手握重兵。他又能否救得了蜀漢王朝呢?答案卻是更不能。這事兒,就得說說蜀漢在南中地區的統治情況。
三國時期的“南中”,包括了今天的雲南、貴州和四川西南部地區。兩漢時期,中央政府就在這裏設立了四郡,並以犍為郡南部為屬國,形成了“四郡一屬國”的統治局麵。
但無論是東西漢還是蜀漢王朝,在這裏的統治力度都很薄弱,當地的大權主要在“大姓”(漢族豪強)“夷帥”(少數民族首領)手裏,各個豪強部落間的矛盾錯綜複雜,叛亂長期不停。而被諸葛亮收服的孟獲,其實隻是“夷帥”之一。
這樣的情況下,對於蜀漢王朝來說,隻要南中地區不亂,那就是特大利好。至於危難時刻來救援?那真是很難指望。
而且,就算當時的孟獲,真的在南中一呼百應,鐵了心來救援蜀漢,那恐怕更是有心無力。諸葛亮平定南中後,吸取了南中曆次叛亂的教訓。一方麵抽走當地的蜀漢駐軍與官吏,另一麵卻又抽調南中的“大姓”“夷帥”來成都任職。
官居禦史中丞的孟獲就是典型例子,這些在南中當地頗有影響的人物,進入蜀漢政權高層後,自然就成了南中穩定的保障,但南中的地方豪強頭腦,也因此被抽空。
與此同時,諸葛亮還在南中地區大量征兵,前後將上萬“南中勁卒”編入蜀漢官軍,號稱“飛軍”。這些軍隊成為了蜀漢軍隊的新鮮血液,增強了蜀漢的北部國防。
但與此同時,南中各大“大姓”“夷帥”麾下的軍隊,基本都已抽空,用來自保或許還行,去硬杠曹魏精銳?基本就是以卵擊石。
所以,到了蜀漢亡國的那一刻,不管有沒有孟獲,都挽救不了這個結局。但雖說正史裏的孟獲生卒年不詳,野史裏卻還流傳著孟獲的其他傳說,比較有名的一樁是:投降的蜀漢後主劉禪被押到洛陽後,擔心故主安危的孟獲,每年都要來看望劉禪一次。
憨直的他每次見到劉禪,都要拿大秤給劉禪“過磅”,隻要劉禪體重輕了,他就找晉武帝一頓吵鬧。為求他別鬧,晉武帝幹脆天天給劉禪喂甜食,中原名吃“豌豆糯米飯”就因此誕生了……
如此腦洞奇特的傳說,卻也見證了一段實打實的真相:“七擒孟獲”後,以孟獲為代表的南中“大姓”“夷家”,那百分百的忠誠。
而這,也恰是一代名相諸葛亮,一件常被後人忽略,卻無比偉大的功業——對西南大地的開發建設。
在好些“曆史票友”眼裏,諸葛亮南征這事兒,似乎是“收服孟獲”後就結束了。但接下來,一心興複漢室的諸葛亮,卻也為南中地區的開發建設嘔心瀝血。
除了以“封官”“調兵”等方式排除“南中叛亂”的隱患外,他更在當地進行大規模的工程建設,特別是漢地先進的水利工程,他更修到了雲南地區。
雲南當地今天依然把水利工程稱為“諸葛堰”,大批原本居住山林的各族部落群眾,從此搬遷到平地,開始農耕生活。
與此同時,牛耕、紡織等先進的生產技術,也源源不斷傳入南中地區。直到今天,佤族群眾間還流傳著“諸葛亮贈水稻”的傳說,傣族群眾也津津樂道著“諸葛亮送耕牛”的事兒,
甚至當地一些野菜也被稱為“諸葛菜”,村民織出的錦叫做諸葛錦,西南各族群眾生活的方方麵麵細節,都是“到處有諸葛亮”。
正是在這“到處有諸葛亮”的景象下,一個奇跡悄然出現了:自東漢中後期起叛亂不斷、內亂更不停的南中地區,自諸葛亮“七擒孟獲”後,實現了長久的和平。
曾經叛亂成常態的南中“大姓”“蠻帥”,大多從此保持著對中央政府百分百的忠誠,成為此後中國曆代王朝的西南屏障。這,可以說是一生鞠躬盡瘁的諸葛亮,留給後人的寶貴政治遺產。
而壯誌未酬的諸葛亮,也從此得到了西南各族同胞超越曆史的恒久懷念:從三國年間起,紀念諸葛亮的廟宇開始遍布西南各地,史稱“戎夷野祀”。
不但各族群眾的生活與傳說裏“到處是諸葛亮”,“諸葛亮”這幾個字,也成了許多西南民族崇敬的“諸葛阿公”。
而捍衛國土,保衛邊疆,在他們看來,更是“諸葛阿公”帶來的教誨。
特別是在苦難的近代史上,當英國、法國、日本等國的侵略觸角,染指到西南大地時,西南各族群眾也一次次以“諸葛阿公”的名義歃血盟誓,然後手持簡陋的武器,與侵略者展開殊死拚殺!
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在中國可謂是家喻戶曉,但作為故事另一方的孟獲,似乎在小說《三國演義》中以“野蠻”形象出場後,就消失了。
孟獲既然誠心歸順蜀漢,為什麽後來不派兵支援諸葛亮北伐呢?
其實,這是因為孟獲在曆史與小說、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形象差別過於巨大,使得《三國演義》作者在處理孟獲這一人物時,也顯得有些前後矛盾。
要想了解孟獲形象差異差別懸殊的根源,還要先從孟獲本人的民族背景說起。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雖未點明孟獲的民族身份,但我們通過對其形象的描述,也可以看出孟獲並非漢人。
事實上,根據現代民族分類來看,孟獲應當屬於彝族。
早在20世紀,民族學者即前往雲南進行考察,並通過對當地彝族百姓的調研得出了孟獲是彝族“先祖”的結論。孟獲是漢名,他的彝族名字叫作“節朵阿問”,有機智、靈活的含義!
三國時期,彝族生產力較為落後,百姓生活勉強維持滿足溫飽。彝族並未像中原王朝那樣建立統一政權,仍然實行部落製度,孟獲則是其中一位強勢的部落首領。
孟獲在彝族人心中地位很高,因此直至今天,在四川、雲南等地還流傳著他帶領彝族百姓擊退外敵保護家園的故事,祭祀孟獲的祠廟以及相應的祭祀儀式也很好地保存了下來。
在彝族人心中,孟獲為本民族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值得本民族百姓對其頂禮膜拜,香火不絕。
既然孟獲是彝族的英雄,那麽與之相對的漢人心中的英雄諸葛亮,在彝族曆史中,又是怎樣的形象呢?
在現存的彝族傳說中,的確有孟獲與諸葛亮作戰的故事,結局也的確是諸葛亮成功擒拿孟獲,漢人大勝。
但可惜的是,我們熟知的“七擒孟獲”的故事其實並未發生,這不過是羅貫中根據傳說進行藝術加工處理後的結果而已。
此外,在彝族人看來,諸葛亮及其率領的蜀漢士兵是外來入侵者,而孟獲則是帶領他們抵抗侵略的英雄人物。
孟獲在漢人小說《三國演義》中是被諸葛亮七次擒拿的蠻族首領,而在彝族文學作品中,孟獲的形象幾乎與前者完全不同。
在今天雲南楚雄地區流行的孟獲傳說中,他帶領彝族百姓開辟荒地,修築城池,開挖河道,還率領彝族將士反抗官府壓迫。
除此之外,孟獲還有“死而複生”的本領,官府對孟獲也無可奈何,最後先是使用陰謀詭計破壞了孟獲“死而複生”的本領,再把他徹底殺死,而孟獲死後,則變成了神靈,一直保佑著彝族百姓。
十分有趣的是,在另一個版本的彝族文學作品中,孟獲與諸葛亮在戰場上是互有勝負的,孟獲是被諸葛亮擒拿過,但他也擒拿過諸葛亮。在戰爭結束後,雙方一笑泯恩仇,結為異姓兄弟。
在諸葛亮北伐時,孟獲充分發揮了他的不死本領,擊殺了上萬名曹軍,直至不死身被破壞後才戰死沙場。
可以看出,在漢族與彝族之間以及在曆史與文學之間的孟獲形象是存在很大不同的。
在彝族人心中,他既是彝族的英雄,又是彝族的“神靈”,而在漢人心中,他隻是被諸葛亮七次擒拿的有勇無謀的蠻族首領。
正如開頭所提的那個問題一樣,很多讀過《三國演義》的朋友會產生一個疑惑,那就是為何孟獲在歸順蜀漢後,消失在了諸葛亮的北伐之戰中?
這其實正反映出即使是羅貫中,也無法處理孟獲在多種形象之間的錯位問題,說的簡單一些,孟獲在漢族的曆史記載與文學創作中,是以一種戰敗者的姿態出現的。
無論是強調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還是強調蜀漢在孟獲及其蠻族部落麵前的英勇與文明,都意在凸顯蜀漢高風亮節的一麵,至於孟獲不過是一個被俘虜的蠻族首領而已。
正是出於這樣的邏輯,我們才會覺得孟獲既然都歸順蜀漢了,卻不出兵援助諸葛亮北伐,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而且在漢人這邊,孟獲既然是戰敗者,在後來的北伐故事中就是可有可無的,況且在事實上,孟獲也的確沒有派兵支援諸葛亮作戰。
而在彝族這邊,不論是彝族曆史還是文學作品,孟獲毫無疑問都是他們的大英雄和當之無愧的首領。
蜀漢是入侵者,而孟獲是帶領他們抵抗外來侵略的英雄。在這樣一個定位下,在彝族傳說中關於孟獲的兩方麵的敘事,就都有了情感基礎。
一種情感是:孟獲是反對外來入侵的英雄,怎麽還會去支援蜀漢政權呢?
另一種情感是:孟獲率領彝族和蜀漢約為兄弟,後來“不計前嫌”率領部隊支援諸葛亮北伐,這體現了彝族英雄更大的胸懷與氣概。
所以,當羅貫中在寫作《三國演義》的時候,作為漢族的知識分子,他肯定是要采用漢族的敘事為主的。
於是在小說的南中劇情之後,孟獲就逐漸淡出了主線劇情。
文史君說:
孟獲因小說《三國演義》的流傳而廣為人們熟知,但也正是因為這部作品,使孟獲的形象處於十分模糊與被動的狀態,仿佛他隻是一個被打敗的蠻族首領。
但通過對曆史資料與文學作品的分析,我們可以看的出來,孟獲在民族之間、曆史與文學之間的形象差別是很大的!
這也提醒我們後來者,在麵對許多看似習以為常的話題或人物時,要注意摒棄固有的傳統印象,以新的視角去挖掘他們背後的故事!
諸葛亮怎麽敢殺關羽呢?
我們不妨假設一下,劉關張三兄弟早已經三個頭磕在地上認了親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諸葛亮設計讓關羽簽了軍令狀,簽完後關羽又沒有完成任務,諸葛亮直接把關羽殺掉了。按照當時的約定,劉備和張飛也要自尋死路,那接下來整個蜀漢豈不就是諸葛亮控製得了嗎?
當然這裏我們隻是開一個玩笑而已,事實上諸葛亮和馬謖兩個人誰都不簡單,而諸葛亮之所以不殺關羽是因為絕對不能殺關羽,之所以殺馬謖是因為必須得殺馬謖。
在這裏因為劇情的討論,我們將不會討論三國正史也不會討論三國誌,因為在真正的三國誌當中,馬謖是怎樣死的這一點有待商榷。
所以我們隻是從三國演義當中來做一個簡單講解,為什麽諸葛亮要殺關羽?
因為在劉備的集團軍當中真正能夠排在第2位的絕對不是諸葛亮,諸葛亮要排在最少是第4位,第2位是誰呢?
沒錯,就是關羽。
盡管諸葛亮的名氣要比關羽的名氣稍大一些,尤其是在部分謀略家的心目當中,當然關羽的名氣也絕對不差。
這麽說就容易跑題了,我們繼續回過頭來講,在當時剛剛發生了赤壁之戰,大家都知道曹操失敗了,眼瞅著就能夠一統天下的曹操在赤壁之戰的過程當中吃了大虧。
我們不能多說什麽,畢竟曆史的發展走向就是這個樣子的,可是有一件事情大家不要忘記,曹操雖然失敗了,但是他還活在這個世界上,所以消滅曹操甚至消滅北方的曹魏,成為了東吳和蜀漢的最重要的目的。
那麽如何能夠消滅曹操呢?
於是一場軍事密謀緊鑼密鼓地出現了,東吳對曹操實施了8麵圍捕,各種調兵遣將,士兵輪番往前打,但是詭異的是東吳的士兵似乎隻對曹操的裝備感興趣,或者對除了曹操本人之外的其他所有東西感興趣,唯獨對曹操不感興趣。
就這樣把曹操滿地圖亂趕,趕來趕去趕到了劉備的地盤上,劉備想著機會來了呀,東吳那邊都把人送過來了,自己也得趕緊行動啊。
於是諸葛亮安排了一波又一波的人前後圍堵曹操到了最關鍵的一個地方,就是華容道。按照諸葛亮的預測,曹操必然會來華容道,等他到達華容道的時候已經沒有多大的力氣反抗了,所以在這裏伏擊曹操是最好的時機。
於是諸葛亮把關羽叫了過來,告訴關羽,曹操一定會走華容道,你聽我的去華容道把曹操滅了。
關羽這個人比較傲氣,他指著諸葛亮問,你怎麽確定曹操一定走華容道?
諸葛亮聽了之後哈哈大笑,說我給你立軍令狀,如果曹操不走華容道我甘受軍法,同時如果曹操走了華容道,你放了曹操,你也要受軍法。
在這麽一刺激的情況之下關羽簽訂了軍令狀,結果曹操還真就走了華容道。
按理來說關羽隻需要大刀一揮這件事情就完了,但是關羽本就是仁義之人,曹操對自己不薄,如果自己在這個時候趁人之危那麽有損自己的名聲,更和自己的脾氣性格不符,所以關於決定一命抵一命放過曹操,自己的立軍令狀自己去守軍法。
所以當諸葛亮坐在椅子上扇著扇子等著關羽的時候,關羽在那邊垂頭喪氣下令讓別人把自己綁了,回去拜見自己的大哥,前後的來龍去脈一講清楚,劉備也是萬分惋惜。
這個時候諸葛亮卻露出了鬼魅一笑,諸葛亮首先說出了關羽這樣做不對,再拿出軍令狀來,眼瞅著就要把關羽殺掉了,這個時候劉備自然不願意了,張飛也站出來求情。
其實這個時候諸葛亮的主要目的已經達到了,他要做的絕不是殺掉關羽,劉關張三兄弟桃園結義的事情全天下都知道了,如果是因為這樣的事情就稀裏糊塗殺掉關羽,那豈不是要遭到全天下的恥笑?
再者事情已經發生了,其實諸葛亮早就知道有情有義的關羽扛不住這一關,必然會放曹操走。他之所以設計這個計謀也是為了配合東吳打一個冷對抗,畢竟曹操還是有很大的勢力的。
如果蜀漢滅掉了曹操,那麽曹魏將會派出大量的部隊來進攻,蜀漢得不償失。三國鼎立才是最穩定的格局。
所以這隻是逢場作戲而已,究其原因有兩點,第一是諸葛亮不得不讓曹關羽立下軍令狀,第二關羽絕對不能死,關羽要死了劉備也活不成了,畢竟他們是同生共死的兄弟,而且如果自己真的執意要殺掉關羽,沒準命令還沒下,劉備就直接把自己殺了。
熟悉三國演義的小夥伴都知道,在三國的中後期有這樣一個鏡頭叫做揮淚斬馬謖。
就是說諸葛亮要殺掉自己的心腹馬謖,在殺掉馬謖之前眼淚止不住的往下流。
在此之前我們要先說一下馬謖,馬謖姑且也算得上是諸葛亮的學生,從這個角度出發,馬謖可以說是諸葛亮的得意門生,因為他能言善辯,能夠理解諸葛亮的內心,更重要的是他不怕事還能解決事,在三國後期人才凋零的時代,能夠讓諸葛亮有一個馬謖就已經萬分欣慰了。
但是馬謖這個人有一個毛病,什麽毛病呢?
紙上談兵。
任何一個將軍一旦紙上談兵,那就離死不遠了,這句話可能說得有點過分,但是大家可以參考一下戰國時期的長平之戰。
馬謖這個人按理來說軍事能力也差不多,於是諸葛亮直接命令馬謖去守街亭,當時馬謖守街亭根本不可能,也就是說諸葛亮給馬謖安排了一個根本無法完成的任務。
大家看當時的地圖就了解,街亭這個地方幾乎是無險可守,而且一旦諸葛亮有動作,街亭這個地方必然會迎來曹魏的迎頭痛擊。
事實證明也是這個樣子的,所以諸葛亮並沒有給馬謖下死命令,他隻是告訴馬謖,你堅持一段時間,隻要能夠堅持到我約定的這個時間,我就能夠在街亭的在外麵攻占幾座城池,形成一個遙相呼應的局麵,這樣街亭就不重要了。
馬謖自然也是這麽想的。但是在行軍布陣的過程當中,他並沒有聽從諸葛亮的命令,而是選擇了另一處地方單獨駐守。這一下子就出了問題了,分分鍾就被曹魏包了餃子。
而馬謖的這一舉動,直接就導致了諸葛亮此次和曹魏作戰失利,換句話來說,因為馬謖一個人導致了戰爭的全麵失敗,無論換成誰,這個時候收拾馬謖都是必然的,
而且諸葛亮身邊還有一個將領一直在大喊非要滅掉馬謖,這個將領是誰呢?是魏延。
蜀漢的高級將領都要求滅掉馬謖,即便諸葛亮有天大的力量也不可能和整個軍隊做反抗,更何況這件事情本就是馬謖做得不地道,所以馬謖即便是想活也活不成了。
揮淚斬馬謖可以說是整個蜀漢的悲劇,因為此時蜀漢真正的人才已經沒有幾個了,當然馬謖或許也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具備很高的軍事才能,但是當個謀臣問題還不大。
關於他的死隻能說是萬分可惜,諸葛亮做了一生的局,沒有想到最後把自己的學生給送走了……
李家這次會議,算得上是以“失敗”而告終……
可即便如此,李安然也有她自己的算盤,說到底,該換血還得換血,家族底蘊,容不得李歌德或者其他元老染指,否則肖家的奧氏集團,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各位,如果沒什麽否定異議的話,那就全票通過吧!”
“至於李歌德的職位,我想,李歌德應該比誰都清楚,誰能取而代之吧?”
李安然看了眼李歌德,對於李安然下達的最後一道通令,說真的,李歌德很不服氣,
“小女娃,李家可不是你一個人說了算的!”
“董事會不決定,別說是你,就是其他人,也無法將我從現在的職位上給撤除!”
李歌德不服氣,是有理由的,因為高層當中,凡是有人被踢出局,都必須經過董事會提議,才能完成一係列的手續。
其實,相比較李家內部集團而言,大部分核心元老,幾乎都與李家共存亡,很少會有提前退出,或者選擇單幹的。
因此現在,李安然想要借助這次會議,就將李歌德這位元老踢出局,意義上來說,確實很難,而這也是李歌德不想放棄自己原則的選擇。
“是嗎?”
“李歌德,我若是告訴你,這件事是李淵源和李誇父兩個人,提前定義好的,你會怎麽想?”
李安然一句話,再次引起嘩然……
“不可能!董事長不會這麽做,根本不現實!”
“我李歌德跟隨李家集團這麽多年,淵源也不可能過河拆橋!李誇父也不可能的!”
話是這麽說不假,但並非空懸來風,羊毛出在羊身上,不可能被人隨意褥羊毛,這個道理,眾人都很清楚……
“李歌德,你是元老,難道你不知道,新人換舊人的規則?”
“而且你跟在爺爺身邊,遊戲規則還沒摸透?”
李安然冷笑一聲,對於李歌德的反駁,她壓根就沒必要在意,
“小女娃,恐怕是你沒摸透吧?”
“哦,不好意思,老夫都快忘記了,你是無法參加遊戲規則的。”
李歌德同樣冷笑一聲,對他而言,李家出了一個李安然又如何?
自古以來,女人都不能被委以重任,更何況李家家大業大,也不可能讓一個女人就此崛起!
“李歌德,你膽子不小,居然瞧不起我?”
李安然眯著眼睛,此刻殺意盡顯,眾人忍不住深呼吸一口氣,
不管是李安然動手李歌德,亦或者李歌德得罪李安然,對李家來說,隻會是毀滅性的打擊!
“咳咳咳,李叔,安然姐就是跟你開個玩笑,你又何必動真?”
“而且她這人就是這樣,嘴上說說,真要撤你的職,恐怕說不過去。”
有李紅塵打圓場,無論是李安然還是李歌德,也都知道,是該找個下台階下一下了!
“哼!”
李歌德冷哼一聲,不再說話,
李安然則看了眼眾人,
“今天的會議,到此結束,明天開始,李家,隻有我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