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5章 得漢中
東吳四都督中,周瑜名聲最響,呂蒙武力最強,陸遜出將入相,唯有魯肅顯得籍籍無名,事實上,魯肅是一個被嚴重低估的人。
周瑜的名聲之所以最響亮,是因為他在赤壁之戰中打敗了曹操,又在南郡之戰中擊敗了曹仁,這兩戰改變了當時的曆史,造就了後來的三分天下,南郡之戰結束後,周瑜被任命為偏將軍兼南郡太守,駐守江陵。
周瑜成為東吳政權第一個駐守荊州的人,當時的荊州不僅僅是四戰之地,而且是曹操、劉備、孫權三家的交界處,也是事實上的前線地帶,政治、軍事形勢最為複雜,擔任這一重任的將領至少有兩個條件:
一是能獲取孫權的信任。
二是有足夠的能力守得住荊州。
孫權時期,具備這兩個條件的人一共有四個,分別就是:周瑜、魯肅、呂蒙、陸遜,他們也被稱為東吳四都督,所謂的都督可以理解為鎮守荊州歸屬東吳地盤的將領,而這一職務是從周瑜開始的。
呂蒙的武力之所以最強,是因為在四人中,呂蒙出身最低,其他三人都是出身世家豪族,周瑜出身官宦世家,並與孫策同起同坐,魯肅家裏的糧食多得可以養活一整支軍隊,
陸遜的家族是吳郡四大豪族之一,隻有呂蒙出身低微,呂蒙能夠成長起來,完全靠的就是他自己的智勇雙全,不斷依靠軍功獲取晉升。
呂蒙一生最大的戰績就是在參與策劃並直接領導了偷襲荊州之戰,趁關羽在襄樊前線作戰時,呂蒙兵不血刃地奪下了南郡重鎮江陵城與公安城,奪取了關羽的荊州核心之地,在偷襲荊州之戰,呂蒙功能最大。
陸遜之所以出將入相,是因為陸遜成為孫權後期獨當一麵的大將,在夷陵之戰中,陸遜沉著冷靜,擊敗了劉備的伐吳之師,幾乎殲滅了劉備的4~5萬軍隊。
在石亭之戰中,陸遜以大都督之職統領六師和禁衛軍代理攝行王事,也就是代理君王的權力,孫權親自執鞭為陸遜在前開路,還令文武百官向陸遜下跪。
對陸遜來說,這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耀,孫權把陸遜抬得很高,陸遜也不負眾望,在石亭之戰中大敗曹休,斬殺和擒獲魏軍一萬餘人,這是相當大的戰績,奠定了東吳立國的基礎。
石亭之戰的第二年,孫權就稱帝了,陸遜一破蜀,二破魏,被孫權當成社稷之臣、棟梁之才。
眾所周知,魯肅並沒有戰功,隻有戰略,魯肅是孫權的戰略大師,為孫權提出了著名的榻上對戰略,其內容大意是:
如今天下無法像齊桓公、晉文公時期那樣稱霸一時,因為漢朝廷已經不可能再複興,曹操也不能一下子除掉,我們隻有鼎足江東,攻取荊州,占據整個長江以南,與曹操劃江而治,再稱帝建號以便奪取整個天下,建立像漢高祖那樣的功業。
魯肅這一戰略比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早了七年,在人心向漢的大背景下,魯肅是第一個說漢室不可能複興的人,他認為漢朝將會滅亡,東吳要做的不是齊桓公尊王攘夷那樣的扶漢,而是代漢自立。
同時魯肅敏銳地認為曹操暫時不可能被取代,相當於成功預測官渡之戰是曹操取勝,因為200年正是官渡之戰發生的元年,魯肅沒有認為當時強大的袁紹會取勝。
否則他會說與袁紹劃江而治,魯肅榻上對的戰略在當時算是神一般的預測,而且非常準確,可是很少有人能真正看懂魯肅當時的戰略。
可以說魯肅的戰略影響了孫權的一生,魯肅跟孫權講戰略時,孫權隻有19歲(虛歲),剛剛接手江東政權,可以說此時的孫權是張白紙,根本不可能考慮到未來終極戰略,因為眼前就有一大堆的事情等著孫權處理,
而魯肅的話,讓孫權心中的帝王夢萌芽,所以赤壁之戰前孫權從內心裏積極反抗曹操,而不是像張昭那樣投降。
孫權把魯肅稱作自己的鄧禹,鄧禹是輔佐漢光武帝劉秀成就帝業的首席功臣,是劉秀的戰略大師,也是雲台二十八將之首,孫權等於是把魯肅作為他成就帝業的首席功臣。
盡管魯肅沒有戰功,但是孫權都如此重視魯肅,誰敢輕視魯肅呢?
周瑜和魯肅也是好朋友,周瑜曾經向魯肅借糧,魯肅直接大手一揮,給了周瑜三千斛米,一斛米差不多是184斤左右,三千斛米就是55200斤,也就是276噸,魯肅一次贈送給周瑜276噸大米,在那個兵荒馬亂的災年,這麽多的糧食直接贈送,絕對是相當的大氣。
周瑜在去世前,推薦魯肅擔任自己的職務,雖然他倆的政治主張完全不同,周瑜不建議借南郡給劉備,主張軟禁劉備並收編其部屬,
同時主張攻伐益州,魯肅建議借南郡給劉備,並與劉備結盟共同抵抗曹操,但政治主張並不影響周瑜推薦魯肅接任自己的職務,這不僅僅是信任,更是對魯肅能力的認可。
魯肅在周瑜去世後,接替周瑜鎮守江陵,後來把南郡借給劉備,魯肅就駐守在陸口,陸口位於赤壁市陸水湖出長江口的位置,這裏是東吳的前線基地,是重要的戰略位置,扼守長江航道。
向西渡過長江就是南郡,往東北方向就是當時的江夏郡,漢水在此處匯入長江,這是東吳荊州治所,魯肅被任命為偏將軍兼漢昌太守。
不要以為魯肅隻懂得戰略,就不懂得帶兵打仗了,這是大錯特錯了,魯肅這一官職相當於了東吳的前線總司令或者前敵總指揮了,三國演義把魯肅刻畫成一個老實人的形象,則更是大錯特錯了,魯肅一點也不老實,相反還特別凶悍。
舉幾個例子:
1、魯肅武力拒袁術
魯肅有一段時間居住在東城,這裏是袁術的地盤,袁術知道魯肅後,就請魯肅擔任東城長,相當於東城這個地方的行政長官,但是魯肅不想投靠袁術,認為袁術不成能事,魯肅就帶領自己的整個家族準備遷到居巢去投靠周瑜。
袁術知道後,派人追魯肅,魯肅就帶領其家族中的精壯男子斷後,並攜帶武器、弓箭列陣迎侯袁術的人,同時告誡袁術的人要明白大勢,不要逼迫我。並且下令向追兵射箭,袁術的手下一時無法攻下,也就退回了,魯肅以武力抗拒袁術並成功離開東城。
魯肅之所以敢這麽做,是因為他有底氣、有實力、有智謀,他的底氣是有周瑜的支持,他的實力是因為其家族的強大,能夠與袁術對抗,他的智謀是他知道袁術不能成事,隻有拿出離開的氣魄,才能讓袁術死心,才能離開這裏,最終魯肅成功,這可不是老實人做得出來的。
2、魯肅單刀赴會見關羽
三國演義中說關羽曾經單刀赴會到東吳赴宴,這完全是張冠李戴,曆史真實的單刀赴會是魯肅,這事發生在公元215年,劉備奪取益州後,孫權向劉備討要荊州,劉備不肯給,說拿下涼州再給,把孫權惹毛了,於是親自坐鎮陸口,孫權派出魯肅在益陽與關羽對峙,派呂蒙奪取荊州南四郡,做出一副準備與劉備開戰的姿態。
魯肅因為是孫劉聰明的堅定支持者,所以並不想讓蜀吳開戰,同時為了討要回荊州,魯肅主動提出與關羽會麵,由將軍們各自帶刀赴會,不準帶兵前來,魯肅於是親自來會見關羽,並且當眾指責關羽不歸還三郡,關羽居然被魯肅說得沒有脾性。
要知道當時關羽可是三國中真正的萬人敵,其武藝與作戰能力遠超魯肅,就算是單兵作戰能力,關羽也是遠超魯肅,
但是魯肅並沒有害怕,反而指責關羽不守信用,關羽手下為關羽說話,也被魯肅大聲嗬斥,滿臉嚴厲的表情,可見魯肅不是一般的大膽,而是根本就不害怕。
魯肅不是純粹意義上的將軍,但是當時的文武不分家,文臣帶兵作戰也是常有的事,魯肅與周瑜、呂蒙、陸遜三人最大的不同點就是:魯肅是側重於戰略的都督,從210年從周瑜手中接任,到217年去世,在魯肅鎮守陸口的7年中,並沒有發生任何損害東吳利益的事情,魯肅所管轄的地區也是平安無事。
要知道當時關羽可是三國中真正的萬人敵,其武藝與作戰能力遠超魯肅,就算是單兵作戰能力,關羽也是遠超魯肅,但是魯肅並沒有害怕,反而指責關羽不守信用,關羽手下為關羽說話,也被魯肅大聲嗬斥,滿臉嚴厲的表情,可見魯肅不是一般的大膽,而是根本就不害怕。
魯肅不是純粹意義上的將軍,但是當時的文武不分家,文臣帶兵作戰也是常有的事,魯肅與周瑜、呂蒙、陸遜三人最大的不同點就是:魯肅是側重於戰略的都督,
從210年從周瑜手中接任,到217年去世,在魯肅鎮守陸口的7年中,並沒有發生任何損害東吳利益的事情,魯肅所管轄的地區也是平安無事。
在《三國演義》中有一個片段,說的是曹操殺楊修的故事。當時曹操率軍攻打漢中,在一次傳達夜間口令的時候,看到晚飯中的雞肋,便將雞肋當作口令傳了下去。楊修聽說後便收拾行裝準備撤退。他人問楊修原因,楊修說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漢中就如同曹操眼中的雞肋,很快就會放棄。曹操知道此事後以擾亂軍心的罪名誅殺了楊修。不過曹操不久後還是放棄了漢中。那麽,漢中為何會成為曹操眼中的雞肋呢?
在東漢末年,蜀中地區被劉璋和張魯割據。劉璋占據南部的益州,張魯則占據北方的漢中。由於劉璋暗弱,他的領地遭到張魯的威脅。於是劉璋受到張鬆的蠱惑,派人向劉備求援,請他率軍入川來保護自己。
正中下懷的劉備自然立刻答應下來。不過劉備在進入益州後,並沒有對張魯發動攻擊,而是四處收攬人心,廣布恩德。在一年後,劉備等到時機成熟,便出兵攻打益州。經過一年多的戰爭,劉備攻占成都,成為益州的主人。
不過與此同時,曹操也發動了對關隴和漢中的進攻。在劉備奪取益州的同時,曹操也占領了漢中。張魯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投降了曹操。不過曹操沒有趁勢向益州進軍,而是留下夏侯淵、張郃等人駐守漢中,自己率軍返回了關東。
在這種情況下,劉備手下的有識之士都向他提出了奪取漢中的建議。但是劉備對漢中的進攻並不是一帆風順,在戰役初期,劉備損兵折將,雙方陷入膠著狀態。為此,劉備向諸葛亮要求增援。可是前線的巨大損失,讓諸葛亮舉棋不定。
諸葛亮為此向楊洪請教,楊洪斬釘截鐵地對諸葛亮說出了這樣一段話。“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方今之事,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發兵何疑?”諸葛亮因此接受了楊洪的意見,傾盡全力支援前線,使得劉備取得了定軍山之戰的勝利,奠定了漢中之戰的基礎。
我們從楊洪的評價中,看到漢中對益州的重要性。在蜀漢時期,漢中一直是蜀漢對抗曹魏的前哨軍事基地。諸葛亮和薑維發動的北伐,大多是從漢中出發的。在蜀漢末年,正是因為薑維輕易地放棄了秦嶺天險,讓鍾會奪取了漢中,才使得蜀漢陷入滅頂之災。那麽,這樣重要的地區,為何會被曹操視為雞肋呢?
作為當時最傑出軍事家的曹操,自然知道漢中的重要性。他在平定關隴後,便親自率軍進取漢中,降服了張魯。在他回到關東時,還把最信任的將領夏侯淵布置在漢中留守,並為他配備了張郃、曹洪、徐晃這些能征慣戰的將領,可見他對漢中的重視。那麽,漢中從曹操心中的軍事重地變成雞肋,有著以下的幾個原因。
首先,是漢中的重要性對曹魏並不是特別重要。漢中對蜀漢來說是咽喉要地,但是對於曹魏來說,重要性遠非如此。這是因為漢中本身是一個盆地,與漢中有秦嶺天險相隔,而與益州之間雖然也有山嶺相隔,但是遠不如秦嶺險峻。
這樣一來,如果曹魏占據了漢中,就隨時可以南下攻打益州。如同蜀漢末年那樣,會給益州帶來滅頂之災。而反之,如果蜀漢占領了漢中,它與曹魏控製的關隴地區則有天險秦嶺阻隔。蜀漢想要對曹魏發動進攻,僅僅突破秦嶺天險就要讓它付出巨大的代價。如果指揮上再發生偏差,很可能會使得軍事行動以失敗告終。
曹操在漢中之戰後,對漢中的地形評價極差。他說南鄭是一個天獄,中斜穀道是五百裏的石穴,對當地的險峻地形膽戰心驚。如果曹操與劉備在漢中進行對決,他的後勤將承受極為沉重的壓力。事實上,在漢中之戰中,曹操的後勤不堪重負,很多民夫都被迫逃亡,給曹軍帶來了極大的困擾,嚴重影響了曹軍的軍事行動。
再加上曹魏的統治中心在關東,被多年戰爭侵襲的關隴地區赤地千裏,早就失去了昔日的繁榮。曹操始終將軍事重心放在關東地區,在他奪取漢中後,就是因為害怕關東有變,才急急忙忙返回關東。不久之後,孫權就傾盡全力發動十萬大軍,對合肥發動了攻勢。
由於以上這些原因,漢中的重要性在曹操的心中並不是排在首要位置的。即便漢中失守,曹操依然可以憑借秦嶺天險阻遏蜀漢的攻勢。正是由於漢中對雙方的重要性不同,才使得蜀漢拚盡全力爭奪,而曹操有所保留,在士氣上雙方就產生了差別。
其次,是漢中的軍事形勢難以挽回。曹操之所以把漢中視為雞肋,還因為當時漢中的軍事形勢已經無法挽回,曹操陷入了欲進不能,欲退不可的境地。
在劉備對漢中發動攻勢初期,曹魏的防禦是很頑強的。劉備先期派出的幾路人馬都遭到了敗績。最後不得已,劉備禦駕親征,才挽回了局勢。
在定軍山之戰中,曹軍的主將夏侯淵被黃忠在戰場上斬殺,使得曹軍大敗。雖然在張郃的指揮下暫時和劉備轉入相持,但是曹軍士氣低落,已經陷入了敗亡的邊緣。
在這種情況下,曹操親自率領援軍前往,可是已經於事無補了。
劉備在占據戰場主動後,很明確地實施自己的戰略。他采取穩固防守的策略,占據有利地勢,不與曹操在戰場上決戰。
劉備很自信地說,雖然曹操親自前來也不能挽回敗局,自己肯定能夠占有漢中了。曹操在劉備的防禦麵前一籌莫展,再加上後勤上的壓力,陷入了極度困難的境地。
曹操當時的心理十分矛盾,一方麵他在漢中的付出很大,在這裏他損兵折將,連親信大將夏侯淵都折損在了這裏。
如果曹操承認自己的失敗,不但麵子上不好看,連過去做出的一切努力都將付諸東流。因此,從曹操的情感上來說,他是不願意放棄漢中的。
可是從另一方麵來說,從理智上來說,曹操必須盡快對漢中做出決斷,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曹軍在漢中的形勢岌岌可危,主將夏侯淵的陣亡,使得雙方士氣相差懸殊。在沒有鬥誌的曹軍麵前,是劉備堅強的防禦。
在曹軍身後,是險峻的秦嶺,後勤供給極端困難。在關東方麵,孫權和關羽麵對主力被抽調走的曹魏防線蠢蠢欲動。因此,曹操應該采取的唯一正確的軍事行動,就是放棄漢中,撤回關東。
但是這個決心對於曹操來說是十分難下的。在情感和理智之間,曹操左右為難。他一方麵希望奪回漢中,為夏侯淵等部下報仇,挽回自己的臉麵。
一方麵又清楚地知道,自己無力挽回戰局,繼續相持下去會帶來災難。此時的漢中,就如同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一樣,讓曹操難以取舍。
在漢中之戰中,曹操麵對不利的戰局十分為難。他對漢中的看法,如同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一般。
可是漢中本身是一個軍事要地,它是益州的咽喉要地,直接威脅著益州的安危。曹操作為當時最出色的軍事家,自然不會看不到這一點。
可是曹操雖然知道漢中的重要性,可是他力有未逮,對於占據漢中也是有心無力。當時曹操的戰線延伸太長,嚴重分散了他的兵力,使得他在淮南、荊州和漢中各個方向上都遭到敵人的攻擊。
曹操的統治中心主要在關東,因此漢中在他的防禦計劃中占有的地位最低。就算是漢中失守,曹軍依然可以依托秦嶺天險,對蜀漢進行防禦。
再加上當時漢中的戰局已經無可挽回,夏侯淵的戰死讓漢中曹軍軍心動搖,已經難以抵抗劉備的進攻。即便是曹操親自到漢中增援,麵對劉備的堅固防禦也無計可施。
這樣既不甘心失敗,而又不能不承認失敗的曹操,對漢中的看法就如同那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