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6章 商鞅變法
而符家的符竹和符星,以及符姊妹,居然能活著從昆侖山走出來,打死陳龍象都不信,沒有貴人從中相助!
“承叔,通知一下先行隊,大年初二,去拜訪符家!到時候你陪我一同前往!”
聽到陳龍象的話,承叔皺了皺眉頭,
“龍象,沒必要如此大的陣勢吧?”
“再怎麽說,昆侖山地方太大,也不見得,她們就真的進去過。”
承叔並不清楚,陳龍象為了調查清楚這件事,暗地裏早就搭進去不少弟兄的性命,不過這些事,陳龍象可不會隨便亂說。
“不管進去還是沒進去過,咱們都必須去一趟符家!”
“禮儀不能丟,儀式必須隆重,否則不知道的,還以為咱們是沒有底氣的。”
陳龍象這句話,其實就是說給承叔聽的,誰不知道,承叔和符榮軍,不僅僅是老相識?更是情敵呢!
“行吧,這件事,還是你說了算。”
承叔有些無奈,其實他不想去,主要還是擔心兩個人見了麵,會大吵一架,甚至於更會大打出手……
其實承叔並不知道,這麽多年過去,當年他們,都是格局小,脾氣大,所以會針鋒相對,但是現在不同,每個人的格局,多少有些進步,總體來說,比過去好了是一倍不止……
陳龍象並沒有理會承叔的牢騷,對他而言,承叔現在算是英雄遲暮。
頂多五年,承叔就會被他的徒弟頂而代之,甚至是青出於藍勝於藍。
寒山寺這邊,徐長卿接受完最後一位僧人的“洗願塵土”後,深呼吸一口氣,這群僧人,各種味道的都有,反正徐長卿現在,隻有一個念頭,就是想呼吸新鮮的空氣!
徐恨看在眼裏,笑在心裏,對他而言,這是徐長卿最好的結局!
最起碼,有了無痕方丈這句話在,三無方丈就算是想要對付徐長卿,也得三思而後行。
所謂的退路,正是像了無痕這樣,選擇讓徐長卿永遠不得踏進寒山寺半步,而這半步,不僅僅是保命符,更是難能可貴的“氣運”!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了無痕看到了徐長卿狼狽不堪的模樣,頓時想到了當年,徐海以及陳龍象的模樣,因此才會哈哈大笑,
身邊的三無方丈,同樣笑著,不過卻沒有了無痕這樣“開放”……
“徐長卿施主,你這次離開寒山寺,可有什麽想要跟大家夥兒說說的?”
了無痕看了眼徐長卿,可徐長卿現在哪裏有別的其它想法?他恨不得趕緊先回去洗個澡,再趴在床上,舒服的玩遊戲看電影!
二零一四年一月四日淩晨時分,警方包圍了鹹陽市境內的一個小山村,民警團團圍住躍進村西的一個小山洞,並不斷朝裏麵喊話。半晌,幾個盜墓分子從裏麵爬出來。
盜墓分子交代,這是古代級別較高的古墓,西漢的第一位長公主就長眠在墓裏,後世的人們稱呼她為魯元公主,又稱魯元太後。
曆史上對魯元公主的描述十分稀少,提起魯元公主,也許大家不知道是誰,但劉邦和呂雉在曆史上都是聞名遐邇的人物。
劉邦在曆史上算是一個傳奇,白手起家,位極帝王之尊。早年的時候,劉邦還因為不思進取、遊手好閑,淪落到時常去哥哥嫂嫂家蹭飯吃的境地。
後來雖然找了工作,但隻是一個小小的亭長,方圓隻有三裏是他的轄區管理範圍,雖然小有名氣,但也隻是相當於現在的一個基層人員。
劉邦後來能夠成長為一代梟雄,跟他所處的環境息息相關。劉邦當亭長的時候,當時的秦王朝已經在風雨飄渺中搖搖欲墜。
這時正處秦始皇的兒子秦二世繼位時期,秦二世完全沒有繼承父親的雄才大略,他是一個昏庸無道的人。
不僅沒有為秦朝做出應有的貢獻,反而加速了秦朝的滅亡,讓耀眼的秦朝如曇花一現,轉瞬即逝。
秦二世對百姓殘忍苛刻,百姓們在這種暴戾無道的生活中苟活,心中早已經積滿了憤恨,隻待有人振臂高呼,便揭竿起義。
所以當陳勝吳廣起義之後,刺激了不少老百姓紛紛造反。而劉邦就是在這個時候,接到一個任務,要押送民夫去戍邊。
受起義的刺激,不少民夫都悄悄逃走。劉邦沒辦法跟上麵交差,最後隻能放了剩下的人,自己也開始招賢納士,最終成為秦朝末年一股強大的勢力。
劉邦與項羽的鬥爭曆史,在現代被人們津津樂道,對他們各自的性格與勝敗的闡述也眾說紛紜。不過,比起劉邦的一路高歌、平步青雲,其女兒魯元公主的一生則坎坷得多。
不算上這一次死後差點不得安息的盜墓風波,魯元公主的一生遭遇了三次大的風險。前兩次的遭遇和這次盜墓危機一樣,吉人天相,在最後關頭化險為夷,但最後一次,卻敗在了自己母親呂雉手上。
小時候差點被父親遺棄……
在劉邦與項羽鬥爭得最水深火熱的時候,小魯元的日子並不好過。有一次,劉邦趁著項羽在齊地平定叛亂,顧左不顧右的時候,決定率領大軍偷襲彭城。
彭城是項羽的都城,豈料時機不當,信息不通,劉邦打過去的時候,項羽已經處在平定齊亂的尾聲了,所以即刻調轉頭來攻打劉邦。正麵杠上,劉邦頓時節節敗退,幾乎全軍覆沒。
不得不敗走逃亡,在逃亡的過程中,劉邦遇到了流落在外的一雙兒女。剛開始劉邦還帶著兒子和女兒,也就是劉盈和魯元公主一起逃。
四歲的兒子劉盈對父親劉邦幾乎沒有印象,一路上不停的哭哭啼啼。11歲的魯元公主也是對父親又驚又懼,在路上不停的要求停車解手。
隨著後麵逃亡的路程越來越艱難,項羽的追兵越來越近的時候,劉邦嫌棄兩個孩子拖累了自己的行程,便打算丟下孩子自己跑路。
好在劉邦身邊有一個叫夏侯嬰的人起了惻隱之心,幾次勸說劉邦打消念頭。在漢高祖劉邦幾次氣得把孩子直接推下馬車時,又多次固執地把孩子抱回來,最終兩個孩子才不至於在亂世中喪命。
成年後險嫁匈奴……
劉邦擊敗項羽之後,項羽於垓下自刎,此後,劉邦順利建成大漢王朝。水漲船高,小魯元變成了大漢王朝唯一的公主。然而,她的命運並不像她的身份一樣美好。
古代結婚早,魯元公主14歲後,在那個時代就到了談婚論嫁的年紀。劉邦為了鞏固勢力,把魯元嫁給了漢朝開國功臣張耳之子張敖。魯元公主成親的時候,張敖已經41歲,妥妥的是老夫少妻。
好在命運對魯元公主還是有一絲溫情的,雖然是老夫少妻,但魯元公主的婚後生活還算甜蜜美滿。不過這份甜蜜美滿的生活,差一點就被破壞。
楚漢相爭結束以後,劉邦的目光瞄向了匈奴。在他信心滿滿地準備攻打匈奴的路上,因為消息失誤,中了匈奴的陷阱,被圍困七天七夜。
最後是賄賂了匈奴的王——單於的寵妃,才得以返回平城。敵強我弱,當時的匈奴已經十分強大,經常在邊界騷擾。
為了平定戰亂,劉邦身邊的劉敬給他出了一個主意,就是與匈奴和親。劉敬說,可以把嫡長公主魯元公主,嫁與單於和親,這樣他們的兒子,就是劉邦的外甥。
這種倫理關係,可以促進漢朝和匈奴維持和平的關係。畢竟,外甥攻打外祖父,與理不合。還好呂雉明智,當聽到這個主意的時候,在劉邦麵前苦苦哀求。
呂雉表示,哪有一女嫁二夫的道理。最後,想出了一個替代的主意,在宮裏找了一位宮女,假裝魯元公主嫁給單於,這樣才避免了魯元公主嫁給單匈奴的命運。
晚年女兒與舅舅荒唐成親……
魯元公主和張敖成親以後,誕下一男一女。兒子叫張揠,女兒叫張嫣。劉邦逝世後,其子劉盈繼位,劉盈身體不好,性子也軟弱,最後是母親呂雉手握大權。
為了權力不外泄,惠帝三年,呂雉作了一個驚掉人下巴的決定,就是讓年僅8歲的外孫女嫁給舅舅劉盈。也就是說,魯元公主的女兒張嫣嫁給了自己的弟弟。
史書上沒有留下魯元公主對此事的態度,但設身處地,也不難想象魯元公主內心肯定是極為憤恨和無力的。弟弟劉盈對此事也是十分抗拒,因此一直未與張嫣行夫妻之禮。
六年以後,劉盈因病去世,張嫣成了史上最年輕的皇太後。第二年,年僅26歲的魯元公主也在封地撒手人寰。
魯元公主在正史幾無筆墨,但一本《漢宮春色》的書上,對魯元公主評價甚高:容貌雖非絕美,但舉止大方,性情溫雅,實屬罕見。
可以說,魯元公主雖身份高貴,但一生坎坷曲折,她的故事也令後來的人們唏噓不已。金枝玉葉一樣的生活是多少普通人夢寐以求的,但又哪知,也許金枝玉葉的願望也隻是像普通人一樣活著……
呂不韋曾在秦為相十餘年,被尊為仲父,位高權重。
可是,當嬴政給他一封短短數語的信後,老呂麻溜地飲鴆自盡了。
為何呂不韋如此配合,連一絲掙紮也沒有呢?
總經理贏家不傻。
秦兩代君王之所以放心長期委呂不韋國事,就是因為呂不韋翻不了天。
呂不韋,是趙人,在秦毫無根基。他的榮辱升遷,一切取決於秦王。
雖然他長期執掌國事,但他仍然隻算一個“總經理”。
軍權,無疑是政治權力的基礎。
秦實行的是征兵製。兵是國家的兵,將是國家的將,上下級之間並沒有人身依附關係,因此,位高權重者,不可能通過幾次人事安排,拉攏幾個關鍵人物,就可以控製兵權的。
征發、調集軍隊,必須“璽、符、節”三位一體。蓋有禦璽的征調文書寫明命令、虎符為發兵憑證、符節為通過關隘的通行證。
任何人,要想征調50人以上的部隊,都需要以虎符為憑證,否則,下級可不執行命令。
秦國的軍權,牢牢掌握在秦王一人手中,其他任何一級的政府、官員甚至將領都無權征調兵馬。
所以,從商鞅到範睢、呂不韋,秦國這些位高權重的相,都是職業經理人而已。
當年,商鞅執秦政20餘年,也是位高權重,但是,秦公族“回收權力”時,商鞅也隻得逃亡,最後,也隻能“與其徒屬發邑兵北擊鄭”,基本沒有還手之力。
魏冉,一生四任秦相,秦昭王說罷免就罷免,最後隻能“身折勢奪而憂死”。
如果遇到的是胡亥這樣的“二世祖”,他或許還有機會。
遇到嬴政嘛···
失控的局勢即使作為“總經理”,呂不韋也已經失去了對局勢的控製。
早先,呂不韋-趙姬聯盟,是可以控製住局勢的。
可是,由於呂不韋想擺脫趙姬,又害怕滿足不了趙姬,就把嫪毐進獻給了趙姬。(這也說明,呂不韋不敢得罪太後、秦王這些“董事”,隻是個打工的)……
嫪毐在趙姬的支持下,權勢大漲。
“大小事鹹決於嫪毐”,當時,前去投靠嫪毐,求官求仕的官員已經達到了數千人!
也就是說:嫪毐、趙姬,可以繞過呂不韋,直接任免官吏。
嫪毐,至少已經成長為可以與呂不韋相互抗衡的集團。
原先的趙姬-呂不韋聯盟一分為二,相互競爭,原本毫無機會的各派紛紛躍躍欲試。
在上將軍蒙獒去世後,軍隊也亂了起來。
嬴政的同父弟長安君以伐趙為名,在屯留叛秦。
盡管呂不韋平定了叛亂,但顯然:從人事到軍事,局勢已經失控!
嬴政還沒有出手,呂不韋就已經失去了對形勢的控製!
大局已定如果遇到窩囊一點的國君,可能呂不韋、嫪毐們也就將就著亂下去,反正六國裏大部分朝政也是亂七八糟的。
可是,他們遇到的是嬴政。
嬴政對嫪毐之戰,展現出其壓製一切的能力。
嫪毐-趙姬集團,是可以與呂不韋集團抗衡的。包括衛尉竭、內史肆、中大夫令齊等重要軍事官員也參與了該集團。
可是,嬴政平嫪毐,整個過程,隻有數百人被斬,嫪毐集團就崩潰了!
平嫪毐時,嬴政正在舉行冠禮,還沒有正式親政。
嫪毐既平,嬴政親政,呂不韋,還有什麽反抗之力呢?
嬴政當時就想幹掉呂不韋,不過,覺得呂不韋對他一家有功,接受說情,隻是奪了呂相邦之位,讓他回河南封地。
“勸殺”呂不韋到封地後,一年多的時間裏,六國使者絡繹不絕。
顯然,嬴政是睡不好的。他寫信給呂不韋。
嬴政的信,殺氣騰騰,可以看成“勸殺信”。
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
意思很簡單:呂不韋,你憑什麽得到名望地位?現在全部收回,你們全家到蜀去!
殺機已經無以複加。
嬴政最大的心病,就是他的血緣問題。
呂不韋,被說成是嬴政的親爹,而呂不韋又得到了超格的賞賜!
嬴政的意思是:我要告訴天下,我和你劃清界限!
當君王和你要劃清界限時,就是政治清算的開始!
政治清算的對象,是呂不韋本人,但受迫害的對象,則是呂家全族!
呂不韋既無力反抗,又無力辯駁。了斷自己,以保全全家,是他最後的選擇。
嬴政以雷霆手段、微小代價平定嫪毐集團,一封短信解決呂不韋集團,完成集權,帝王風範已彰顯無遺!
接下來,天下一統,不可逆轉了!
秦始皇死後,趙高和胡亥、李斯密謀,一紙偽詔便殺死了長子扶蘇。胡亥被立為秦二世之後,大肆誅殺自己的兄弟姐妹,宗室幾乎被殺光。為何秦朝宗室如此軟弱,沒有一個人起來反抗呢?
這要從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說起。秦孝公繼位之時,秦國還是一個地處西陲偏僻之地的小國,極貧極弱,文化落後,根本沒法與東方諸國相提並論,魏趙齊楚根本不把秦放在眼裏。秦孝公深以為恥,繼位之初便下令求賢,於是攜帶著《法經》西來遊說的商鞅走進了他的視眼。
商鞅變法的一個重要方麵就是削弱公族的權力。“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從此“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
其實各諸侯國從戰國初期開始就感到公室貴族的威脅。特別是在韓趙魏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之後,根基雄厚的卿大夫,在世卿世祿製的庇護下,對國君的權力構成了挑戰。
國君再也不放心把治國理政的權力交由這些貴族公卿來治理。他們開始起用一些底層出身,沒有家族根基卻又才華橫溢的士人來參與朝政。戰國時代養士之風由此興起。
最先起用外來的士人進行變法改革的是魏國和楚國。魏國魏文侯當政時期任用李悝變法,任用吳起進行軍事改革,因此魏國是第一個強大起來的國家。
魏文侯去世之後,吳起得不到魏武侯的信任,被排擠出魏國。吳起逃到楚國後,楚悼王任用吳起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楚國實力也迅速增強。
事實證明,魏楚兩國任用外來士人進行變法,削弱本國公卿貴族的勢力,從而獎勵耕戰,效果是非常明顯的,國力迅速增強。可惜的是,這兩國都沒有把變法進行到底,隨著支持改革的君主逝去,後繼者破壞了變法成果。
秦國的商鞅變法是在李悝變法、吳起變法之後,也正因為如此,秦國才吸取了魏楚兩國的經驗教訓,不但秦孝公堅決支持變法,而且繼任的惠文王,雖然處置了商鞅本人,卻並沒有廢除商鞅的變法成果。
而法家變法的一個共同之處,就是以君主任命官員權力為核心,建設起一套分層級的官僚行政體製,這樣才能夠削弱公室貴族的權利,才能有效調動起普通士人的積極性,才能做到獎勵耕戰,富國強兵。
商鞅變法的實質,被之後曆代秦國國君認真貫徹執行,秦國的公室貴族勢力也就不斷地減弱。其他國家的公室貴族勢力雖然在變法期間受到抑製,之後卻相當程度地進行了複辟反彈。
比方說戰國後期著名的戰國四公子:魏國的信陵君,齊國的孟嚐君,趙國的平原君,楚國的春申君,就都是公室貴族成員,他們都掌握著一定的朝政大權,這顯然不利於君主集權。
反觀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之後,秦惠王重用張儀,秦昭王起用範雎驅除四貴,莊襄王托國於呂不韋,秦王政信任李斯。秦國的公室貴族很少有把持朝政,形成與君主相抗衡的局麵。
秦國的君主集權一路走來非常順暢,正因為君主集權,才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起全國的物質、軍事力量,這是關東六國沒法比擬的,也正因為如此,秦國才能逐一的滅掉關東六國。
到秦始皇統一六國之時,秦國的君主專製達到頂峰,秦國的宗室貴族勢力也降到了最低點。
戰國時期,變法的國家很多,比如魏國用李悝,楚用吳起,韓用申不害、秦用商鞅等等,但最見成果的莫過於秦之商鞅。
商鞅變法,不但奠定了秦國統一的根基,而且對兩千多年中華政治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因此才有“兩千年政治,秦政也”及“百代都行秦政法”之類的說法。那麽商鞅變法的始末是什麽,他既然對秦國的貢獻那麽大,為何又落了被車裂的下場呢?
商鞅是衛國人,本名衛鞅,又名公孫鞅。最初在魏相公叔痤門下任中庶子(大約是侍從官之類),頗得賞識。公叔痤病重期間,魏惠王前來探視,他便乘機向魏惠王推薦了商鞅。可是魏惠王敷衍的態度告訴公孫痤,他並不打算用這個名不見經傳的人。於是,公孫痤又說,大王如果不用商鞅,請務必將他殺掉,一旦被他國所用,後果很嚴重。魏惠王心想,這個公孫痤是不是神經錯亂了,一會兒用,一會兒殺的,所以他把公孫痤的話從左耳進,右耳又出去了。
之後,公孫痤又趕緊派人去請商鞅。見麵之後,他囑咐商鞅趕快離開魏國,否則必遭殺身之禍。商鞅問為什麽?公孫痤便把對魏惠王說的話告訴了商鞅,並且道歉說,自己為表忠心,也是迫不得已而為之。商鞅聽了哈哈大笑,說既然魏惠王不打算用我,就更不會殺我了,先生切勿擔心。
公孫痤這個人很有私心,他曾經擠走過吳起,這次如果不是感覺來日無多,他也不會舉薦商鞅。隻可惜他慧眼識珠,而魏惠王卻不是伯樂,因此最終讓商鞅這匹千裏馬溜達進了秦國。
其實秦國的變法起始於秦獻公,秦獻公曾經在魏國流亡二十九年,目睹了魏國因變法而強盛的全過程,所以他決心效仿魏國,圖秦國之強。因此,秦獻公在臨死前,又將未竟之業托付給兒子孝公。
孝公召見商鞅,促膝長談,發現商鞅確實在變法方麵有獨到的見解,以致於讓他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但是孝公也清楚變法麵臨的難度,所謂變法就是革新,自然會受到保守派官員的阻撓,於是孝公先讓商鞅去說服這些思想頑固的人。結果是孝公能預料到的,就是保守派頑固不化,所以商鞅在辯論敗下陣來,而秦孝變法的決心卻更加堅定。
公元前359年,商鞅公布了第一套改革令,主要分兩個方麵實施:
一是治安。就是建立基層什伍組織和治安聯保製度,將百姓編於一個整體,告奸有賞,窩藏隱瞞者與犯人同罪,這樣一來,犯罪分子就無處遁形。其實這個製度在獻公時期已經實施,商鞅不過是進行了一下完善。
二將平民、貴族的地位變化與軍功掛鉤。針對平民,立戰功受獎賞,地種的好,免除徭役,凡是經商破產或懶惰致貧者,一律充為官奴。針對宗室貴族,就是不得享有世襲的特權,需視軍功而定,貴族如果沒有軍功,就會之前失去的地位,也就是所謂的富而不貴。相反,普通民眾也可以憑軍功得到榮華富貴的機會。
以上就是商鞅第一次變法的主要內容。十年之後,商鞅繼續變法。
一是遷都,將秦國都城從雍城遷到鹹陽。
二是分戶,兒子成家後必須單過,不是怕兒子啃老,而是要小型化社會單元。
三是進一步推廣縣製,把小鄉合並成縣,共31個縣,設置縣令、縣丞,縣由中央直接管轄,有助於加強中央集權。
四是廢除井田製,就是把土地分給農民,沒有地主一說,農民可以自由買賣轉讓土地的所有權。此舉有利用提升激發勞動者的積極性。
五是頒布統一的度量衡標準,促進商品交換。
商鞅被以謀反罪處死的,因為他曾經在自己的封邑與政府軍有過對抗,可是他反抗的過程卻是被逼出來的,也就是一種走投無路之下的掙紮。原因是被人公報私仇,告他謀反的正是被割掉鼻子的那二位。當然,孝公活著的時候,他們不可能得逞。這就說明,商鞅之死是因為失去了靠山。當然,這隻是商鞅之死的表麵原因,深層次的原因是比較複雜的。
在商鞅補殺的前五個月,有個叫趙良的人拜訪他,二人有過一番對話。商鞅說自己有大功於秦國,功勞和待遇都應該超過前輩百裏奚。趙良卻說商鞅與“五羖大夫”百裏奚根本不能相提並論!
為什麽呢?趙良說百裏奚是楚國人平民出生,穿著粗布短衣給人家喂牛,秦穆公用五張羊皮將其換來,拜他為相,受到人們擁戴。他為秦相六七年,既在他國建功立業,又在本國施行德化。他出行時不坐車,暑熱天氣也不用下人為他遮涼,他隻身走遍國中,一無隨從,二不需防衛。他死的時侯,秦國男女老少無不舉哀懷念。
反觀您商君本人,隻受秦王寵幸,雖為秦相,但不造福百姓。上加黥刑於太子師傅,下施酷法於黎民百姓,招致舉國怨恨。所以,您出門必須前呼後擁,虛張聲勢,否則隨時有性命之憂。所以,我勸您還是退避荒野,埋首田園,做一個不問世事的尋常百姓吧!否則一旦先王去世,想取你性命的人如過江之鯽,到時如何自保?
商鞅沒有聽從趙良的勸告,五個月後果然被殘酷殺害。這就叫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商鞅自人為功勞蓋世,趙良認為他隻是功於君王一人。
商鞅變法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直接推動了秦國的統一大業向前邁進。但是,改革通常會得罪一些既得利益者,也就是所謂的豪門權貴,因為他們手中的蛋糕會間接分給普通民眾。所以,普通民眾得到實惠後,不會反對變法。
行之十年,秦民大說(同“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史記·商君列傳》
可見,商鞅變法符合民心,尤見成效。但他本人的命運,未必一定會好。得到好處的普通民眾自然會保持沉默,而被損害了的既得利益的那部分人,自然就積蓄起了強烈的反對力量,轉而撲向商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