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攻約梁山> 417沒一個傻子

417沒一個傻子

  壞消息是受災臨近的官府緊急上報朝廷的。


  隨後又有去淩州收馬的太監與禁軍團緊急上報確認了。


  梁山軍對淩州軍說的所謂太監欽差,自然是是指負責在山東強推改製的太監團。


  到了這時候,朝廷此次在滅國危機下逼得毅然決然搞得大改革已經在全國差不多搞完了,而且利用了嚴冬比較順利。


  山西已完事,正在進一步細致整頓守備,準備迎接隨時會發生的遼國入侵。負責河北和山東北部地區的也完事了,隻不過,去那的禁軍把收繳的京城不要的戰馬往河北東路三邊送去進一步增強遼軍最容易打進來這的防區力量,多費了時日,還沒返回京城。最晚動手的京城所在的河南地區在大隊步禁軍出動威懾下也迅速搞完了,全國隻剩下梁山泊附近地區沒著急改,目的無疑是穩定早布置好的局麵用於收拾趙嶽。


  淩州離梁山不太遠,搞得也晚,趙嶽就鑽了空子,有了假冒禁軍突襲曾頭市並搶掠想收拾教訓的州府的機會。


  掌握朝廷決策動態,這是信息準確及時的力量。


  無論什麽時代,在情報與間諜方麵的工作都不可有絲毫忽視。誰做不好這方麵,誰早晚吃狠虧……

  朝廷的這場可稱是破釜沉舟的凶猛舉措,肅清了地方太多重大隱患,震懾了日益為所欲為的地方官與相關勢力,教訓了國家要滅亡了,士大夫階層卻照樣繼續用聰明的腦袋和權力肆意謀私輕狂禍國的糜爛並越發任性無恥無下限風氣,整肅了地方管理,把陽奉陰違日益不把朝廷當回事的土皇帝們甚至軍閥苗頭風潮硬生生遏製住了,保障了宋王朝對稅收與地方政權的控製,諸多好處已經顯現出來。


  若說收獲的軍政好處還得仔細觀察分析才能看出來,在遠景上到底利大還是害大,這需要時間驗證,畢竟觸犯了文官的尊嚴利益,文官集團在凶猛屠刀威脅的眼下不得不老實屈服君王決策,但以後肯定會較勁甚至集體使壞,所以目前還不好下結論,那麽收馬、整頓地方馬匹情況的好處卻是清晰擺在眼前,真正是一目了然,毋須費腦子想。


  朝廷總共從地方強行收繳了四萬多匹目標內的戰馬和一萬多精銳騎兵,極大削弱了地方敢對抗中央的騎兵實力和底氣,並重新裁撤調配整頓了地方主要武官與剩下的戰馬,用掌握司法、監察權並擁有一定地方精銳武裝人手作保障的太監團,把地方權力直接監控在以皇帝為首的朝廷手中,進一步遏製了地方文武勾結一起肆意禍國並隨時可自如不忠甚至背叛君王和朝廷的機會和肆意心隨意性。


  同時,京城在原有的近兩萬匹戰馬基礎上總共有了六萬匹好馬,軍事力量暴增,就這已經不是如今的遼國與金國能相比的,何況還有列入禁軍的西、北邊軍擁有的數萬戰馬量,地方廂軍總共也還有不少戰馬可用……

  收馬,對全國的戰馬情況終於摸清了實底,徹底排除了地方官在治下馬匹情況上默契一致的對朝廷一直以來的刻意蒙騙隱瞞,讓朝廷真正有了底。


  一想到大宋隨便就能出動十萬鐵騎,十萬啊,這在以前根本想都不敢想,自開國,長久以來,集中了宋國大半戰馬實力重點對抗西夏的西軍六部各部也隻是三五千甚至僅僅千把戰馬騎兵實力,幾無騎兵可言,弱勢可憐被動之極,現在卻有如此龐大規模,皇帝與朝臣們就激動狂喜到渾身控製不住的打擺子,羊顛瘋一樣.……

  如今的遼國絕不可能有這底氣。


  在戰馬上,宋與遼的對比情況原來是完全顛倒過來了,宋對遼在這方麵簡直有碾壓級優勢,懟上更窮弱的金國就更不用說了,大宋似乎真的不用怕遼國開戰。京城有了如此騎兵實力,對本國地方更是有了絕對的威懾力,從最近各方麵反應也能看出來,地方官這回是真老實了,再不敢對朝廷的決定動不動就嘰嘰歪歪一大堆破事……得意,朝廷就是朝廷,就是老大,中央在權力上就是有絕對優勢,你地方再跳也玩不過中央,再敢對朝廷得瑟就強硬收拾你……

  對抗遼國,嗯,至少在保衛京城不被遼軍攻破上終於有紮實信心了。


  原本憂慮嚇破了膽的日夜驚恐絕望消退了.……

  父子皇帝與滿朝文武心裏其實都明白,這是滄趙家族為大宋創造的底蘊,是滄趙家族默默長期堅持不懈強推起了大宋經濟在各方麵大發展,尤其是在農業方麵奠定了宋國的養殖業發展的基礎,形成了中華前所未有的養殖業興盛,也是趙廉守邊不顧一切地始終抓住抓緊了從北方搞到戰馬的機會,奮全力強行扭轉了宋國戰馬情況惡劣並隻會越發惡劣不堪。


  宋王朝享受了太多滄趙家族的義務奉獻犧牲,如今其實就是在享受滄趙創造的遺產。


  沒有滄趙家族,就不會有宋王朝豐富多樣的農業物產高產,不會有吃不完的糧食等各種食物,也不會有如今的馬優勢。沒有滄趙默默打下的厚實物質基礎,宋王朝如今早自動瓦解崩潰不存在了,豈還有在寶座上憂慮遼軍打來的機會。


  宋王朝,上至父子君王,下至小吏衙役,心裏其實都明白滄趙對國家的利對大家的好,至於此刻心裏對趙嶽家有沒有感激甚至愧疚,這就隻有天知道了。能看到的隻有對唯一還存在宋國的趙嶽的一如既往貪婪強行索取,繼續敵視和禍害。


  功績,奉獻犧牲,都可以忽略掉,當不存在過。


  良知這玩藝不值錢,需要時講講,不需要了就可以用各種冠冕堂皇的理論、借口掩飾醜惡而拋棄掉。


  搞來搞去,唯利益私欲包括虛榮權威麵子,才是官僚統治者始終堅定不移堅守的原則,才是冷冰冰堅硬的第一原則。


  宋統治者一有了對抗遼軍入侵的底氣,頓時精神一振,又開始有心情得瑟了。習俗、傳統、意識觀念決定了。


  遺憾的是,此次收青壯騾馬卻成果甚微,全國總共僅僅收來不到兩千匹,與喜人的戰馬成果相比,可以忽略不計。


  如今全國擁有的駑馬騾子總量雖然還湊合可以看得過眼,但當時海盜搶掠以及叛逃狂潮時限於海運能力與時間肯定無法大量卷走的騾馬應該留棄在宋國很多,朝廷此次想大量收繳的青壯騾馬按理來說,就算沒有二三十萬那麽可觀,至少也應該有個十萬八萬,可是事實上隻有這麽點,這不可能是派出去收馬的各團隊不約而同有私心不盡力的結果。隻說明宋國到去年年底還有的騾馬幾乎全是老弱。


  好騾馬哪去了就不用說了,想都不用想也知道指定是被各地瘋狂走私弄外國去了。


  一想到這個,趙佶父子與高高飄在上的高貴自負朝臣們就不禁倒吸一口涼氣。


  因為,有能力把青壯騾馬集中起來並走私出去的隻有地方官。


  是地方官在瘋狂走私坑害國家,是全國都如此對國家對君王對朝廷不忠。僅僅一年多點時間就把國家敗成這樣。


  災後,戰馬還可以說掌握在軍隊手裏,間接掌握在朝廷手裏,不那麽好走私,可是生產用的騾馬卻全掌握隱瞞在地方官私人手裏。地方官以官府的名義甚至以朝廷的名義,名正言順用權力調手下軍隊收繳了民間的騾馬重新分配。


  與地方官相關的人,與地方權力相勾結的人,才能得到地方官分配的騾馬用於耕種或生意經營,以優勢再發家治富,才有走私的能力與便利。沒根沒靠或沒勢力的草民,包括破產失勢了官吏不屑搭理了的相爺團後輩們也沒資格有騾馬用。


  隻能是與地方官相關的人把好騾馬走私出去換取了利益,其中必然包括暗中諂媚甚至幹脆投靠外敵等不可說的利益。


  也就是說,地方都在抓緊時間利用權力瘋狂謀取私利積攢財力或叛國利益,都在無視朝廷,不在乎宋王朝亡不亡。若是沒有此次的收馬與改製,朝廷就根本不知道下麵會是如此可怕的現狀。


  就這種國情,遼國打來,還談什麽政權不倒。


  隻怕一知道趙廉死了、威懾遼國的滄北軍沒了,遼軍一打來展現出對宋軍強點的趨勢,隻需打一次兩次有影響的勝仗,地方官們就會認定宋國完蛋了而全體起了異心。剩下的,遼軍隻怕不用真硬打了,也能一州州一城城的迅速占領.……

  幸虧呀幸虧及時強推了收馬和改製,朝廷有了絕對優勢,有了對抗遼軍的武備和一定信心,並有效鉗製了地方官隨機隨意叛國投降的可能……多虧了歐陽珣!歐陽珣當真是睿智有識之極,總能抓住國家大政的致命要害問題並有辦法及時解決掉……不象那些自詡治國安邦才智,傲慢自大之極,實際卻是私心太重,昏頭漲腦整天不知忙些什麽的所謂能臣幹將。


  宋國的青壯騾馬不是走私流去了遼國,而是從四川貴州等與宋國接壤方便走私地流進了西南王的“大理國”。


  走私遼國太難了,遙遠、邊關難過不說,太危險太費事也不說,遼國窮逼的,要錢沒錢,要牛羊也沒有可舍得交換的,對走私者實在是沒什麽大好處可圖的,還不如金國蠻子那至少還有人參等可圖。當然,有人試圖從西部茫茫無人區悄然安全走私遼國,無非是謀利的同時還勾搭上遼國,腳踩兩隻船,多準備條後路,結果認為最安全最保密的這條遼闊通道卻反而是最不安全的,敢走這的全都有去無回,無法知道到底是一向無賴不要臉不講信義的遼國吃黑了,還是別的因素。


  很快的,全國都把走私目的地集中到了大理國。


  大理國有宋人想得到的一切,盡管同樣交易不來牛羊,但生活所必須的物質內容廣泛,有很多方麵需要就近從大理國換來,從中倒賣能得暴利。宋王朝如今連紙都幾乎自給不了。當然,遼國金國更慘。朝廷凶狠強逼工部、匠作監等官老爺們恢複造紙能力,逼死了包括工部尚書在內的幾乎所有往日隻會當老爺耍權享福的廢物大才子,逼得剩下的多少還幹點實事的官吏腦汁耗幹淨了差點兒全部暴斃才組建起工坊製造出來的紙差得也就是實在無可替代才閉眼湊合辦公用。


  皇帝想用的好紙也隻能靠海盜或大理國的。走私紙張也能是暴利。


  可是海盜國對搜刮幹淨了的大陸明顯沒興趣了,也就賣賣鹽以及把從大陸洗劫去的一些東西再賣回來再刮份好處。


  和大理國交易就太方便了,從江南到山西一大圈方便就近隨時可展開走私的點,可換取的東西範圍也多。能讓大理國願意交易的,宋國這也隻有馬了。


  傳統絕活,瓷器、絲綢,那如今是海盜國的產業了。茶業也幾乎全得交納上貢海盜。所以,宋國的青壯騾馬就迅速沒了。蜀中等西南地區正大搞基礎建設,修路修河,建廠房……都需要大量騾馬運輸加強工程施工能力。


  海盜國當初拋下騾馬不要,一方麵是運不及,一方麵是留給宋國支撐一下經濟緩緩說倒就倒的危急形勢,然後就近方便地收到蜀中用。事後,趙嶽一看宋國這幫玩藝遭受了差點兒直接滅國的打擊,國家以及生活瑣事方方麵麵都困難成這樣了,卻還敢糜爛得瑟,繼續為苟且富貴而搜刮本族卻慷慨友愛外敵,更沒廉恥底線了也就罷了,本來就沒奢望宋苟且能在苦難中長出骨頭,居然還有心思禍害他家,這是倒黴得還不夠,感覺還有得瑟的本錢啊,哼,不是覺得馬多有立國優勢嗎?就剝奪宋國得瑟的這個優勢,正好用於加快西南建設。


  鎮守西南的陳希真就下令各與宋相通的關卡開始從宋國大量收馬,在端著君子忠臣架子隻知私利的宋官瘋狂配合與爭相討好想投靠下,趙嶽的命令迅速輕易完成。也就是戰馬還需要留給宋國支撐政權,沒大量收購,隻收了點殘留宋國的難得好馬,否則就是宋京城這的兩萬戰馬也剩不下。西南隻稍透露點願意給宋官提供條後路的意思,趙佶父子就什麽也控製不了……

  蔡京、童貫等頂級大佬知不知道這些情況呢?

  當然知道。


  他們都有黨羽在地方當官,能獲知騾馬流失的情況,卻始終既不阻止也不揭破,無疑也是存了後路的私心,讓地方上的黨羽悄然代為鋪路.……他們隻是沒料到情況會這麽糟糕,居然全國都在拚命走私和巴結西南,真沒一個傻子忠臣.……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