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傷害老百姓,結果引來戰未開
遼國的長驅直入,給長安的百姓們都帶來了很大的危機,遼國實力強大,對中原大地虎視眈眈,宋國百姓都對遼國的百姓們有很大害怕。從來打仗引發就是最可憐的還是老百姓,再加上宋朝士兵不許百姓逃生在心裏也是開始恨死了這群人。
如今這個時候,宋朝長安的主要掌權之人也是為了防備敵人的探子入城,因為在他們看來契丹確實也沒有進城,但是老百姓因為戰爭爆發,想要逃出去之路確實是弄得人心惶惶不可終日,現在的大宋長安內部,一個消息包含另一個消息,長安老百姓頓時爆發一下紛紛湧出縣城一般,聽到了這麽個消息,種放頓時歎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現在不該來的消息還是出現了?
此刻的老百姓們都叫喊著讓他們自己出去。這個時候士兵們冷橫著開口說道:“現在長安城麵臨挑戰,遼國奸細無處不在呢?誰知道你們中間有沒有遼國的人在裏麵,我們這麽做也是為了以防萬一,畢竟你們平時受我們保護,這麽做也是我們這群人應該做的事情啊!你們說是吧!”
此刻的老百姓們都紛紛對著種放手下開口說道:“將軍,如今大遼長驅直入,如入無人之境,將軍您就放我們出去吧!您倒是沒有妻兒老小。可是我們一家老小都在長安,如果遼軍攻進來我們家人因此受傷,你叫我們找誰呢?就算是有遼國奸細在,那對於我們百姓有什麽,我們隻是不想要我們的妻兒老小不受傷,再說如果我們待在城內受傷的肯定是我們這群人啊!”
中國自古以來便傳說著這樣一句話:“寧為太平犬,莫作亂離人。”那些高高在上位者是體會不了這句話的。隻有老百姓,才會深深的明白其中的痛苦與絕望。
普通百姓如何在亂世中保全性命?這是一個很艱難的問題。
當戰爭來了,首先是政府招兵買馬,百姓要服兵役。當兵就有可能送命,因此百姓要活命,肯定要避開兵役。
中國古代隻要不是關乎國家生死存亡的戰爭或者太過離譜的亂世,基本上征兵還算符合法規秩序,隻需青壯男子充任兵源。
但是有些時候遇到離譜的時代,譬如戰國時期,就會有全民皆兵製。春秋各國用兵,往往不過數萬,可是戰國,動輒是十萬乃至數十萬之眾。戰國兵數驟增的原因,不是人口基數猛增,而且是幾乎全民皆兵了。這種這狀況到了戰國後期。更是誇張,秦國出國都是帶兵百萬,而其它諸雄人數也在數十萬。全國將近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都去打仗,除開老弱病殘那部分,試想下剩下的百姓逃過兵役的幾率有多小。
戰爭一起,為了躲避戰亂,百姓大多會躲避戰亂,背井離鄉,成為天涯浪蕩、食不果腹、朝不保夕的悲慘流民。
流民們會遇到什麽呢?
饑餓、瘟疫、亂軍。
吃觀音土、樹皮草根都不算什麽,有時候甚至是人相食;流民眾多,也會引發疾病、瘟疫,一傳十、十傳百,死亡人數眾多。
更可怕的是,如果遇上那些想要拿無辜百姓人頭充作軍工的將軍;或是無紀亂軍,那更如同墮入地獄。
譬如秦國采納商鞅的建議,將爵位製定為二十個等級,按照軍士在戰鬥中斬獲敵人的頭顱多少授爵。因此秦軍很多將士遇到敵國百姓不分男女老幼,統統殺死,以求首級越多越好,冒領軍功。
戰爭中,也有很多百姓會選擇留在城中,與城同在。
可是,要是城池堅固、守城士兵兵強馬壯、勝利在望還好,倘若是長期的攻堅戰,或者城破,那結局亦是相當淒慘。
守城之戰慘烈如安史之亂中的睢陽之戰,張巡以區區七千殘兵對抗13萬大軍圍攻,堅守長達10月之久,可其中,城中的士兵和百姓“初殺馬食,既盡,又親殺自己的愛妾給將士分食;而及婦人老弱,凡食三萬口。”慘狀不忍睹!
城破屠殺,曆史上數之不盡,譬如三國曹操屠殺徐州百姓數十萬;譬如蒙古人屠川;滿清揚州十日、嘉定三屠……
安安穩穩的在戰爭中當順民下場大多淒慘,所以很多有點百姓被逼無奈或是由於別的原因譬如本身就喜歡造反,希望時勢造英雄,於是“揭竿而起”,不再做戰中任人擺布或是屠戮的螻蟻。
這種選擇,風險實在過高,但回報也相對巨大。算是百姓走投無路之下較好的選擇了,至少有個盼頭。
曆史上無數農民揭竿而起,但可惜很多人都不是“位麵之子”,天之所鍾,大多是跟了某位造反的強人,從草頭兵開始,隻要熬過了炮灰期,基本有提幹當小頭領的希望。但是估計大半的人熬不過。
其次選擇“明主”也很關鍵,跟錯了人,譬如黃巢、張獻忠、洪秀全之流,最終難逃覆滅。
跟著劉邦、劉秀、朱元璋這些曆代“主角”,隻要熬過了戰爭不死,基本上有分功受賞的一天,不過也得看運氣,萬一你是韓信呢!
當然,百姓還可以選擇隱居,譬如學桃花源中人,隱居世外不為人知的幽境;或者是直接移民海外,譬如下南洋。這種受製於地理位置,要是身處中原或者遠海地區,或者平原無山,想躲避戰爭範圍,基本毫無可能。
由此觀之,數千年中國曆史,戰亂別離生死,不知流盡多少平凡無辜百姓的血與淚!
他們隻能向天憤怒悲歎:“寧為太平犬,莫作亂離人。”
戰爭是和平年代的鋪墊,但是戰爭時期的老百姓卻不是那麽的幸福,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大多數都是不幸的,每個朝代的末期都會出現起義,老百姓是最受苦的代表,那麽,在三國時期,普通百姓是如何生存下來的?
住在農村的男子要麽被三大軍事集團拉去當兵,要麽被搶走食物。所以在那時,大多數男人選擇參軍,這好像是唯一體麵點的辦法了,然而想在軍隊裏出人頭地並不簡單,其實回想一下,那些有權有勢的王侯將相大部分也都是關係戶,要麽官二代要麽富二代,除非你像諸葛亮那樣能力超強。
當然,北方的人民生活就比較困苦。曹操南征北戰對民力消耗極大,曹操的《置屯田令》和《收田租令》是為了適應亂世而生的應對方案,一時解決了恢複經濟的問題,但經濟一旦穩定,大戶就開始繼續斂財,而屯田就變成剝削民力。就是說三國時期的百姓自由程度能到達今北朝鮮百姓水平就不錯了,普通百姓終日幹活累到死才是常態。
總的來講邊境百姓就沒有不折騰的,晉吳之時,巴郡百姓厭惡徭役,生男孩自己弄死,王浚為保存男丁生存率實施生男孩而免徭役的政策。三國邊境靠政策或掠奪來爭奪人口屬於經常性行為,詳見諸葛亮、陸遜、孫韶、羊祜等人傳記。
活下來的辦法就是忍著唄,要不然就得死!俗話說好死不如賴活著,那就是男丁成年之後就充當勞動力,甚至是兵源。看三國演義裏總是看到曹劉孫的故事而心血澎湃,那是帝王將相家,跟我們無瓜(剛學的新詞),我們看到的是人家的紛爭,不是我們這樣老百姓的故事,老百姓的故事裏如《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這樣的,還是可以的!
針對於他們想出去,這群人也沒有辦法,不過讓這群人他們出去那是不可能發生的,甚至也是把種放給弄了過來,到底是會引發怎麽樣的後果,到底結果如何也是猶未可知啊!不過戰爭則是如此,有誰能夠真正能夠料得到的這樣的結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