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2章 大事將成!
說著,朱棣最後一次看向了劉伯溫,意味深長的說道:“所以,世叔,你還認為本宮對官員們嚴苛,是壞事嗎?”
“我……這.……”
劉伯溫被朱棣這麽一問,又是止不住的往後退了兩步。隻見他好像是瞬間缺氧了一樣,喘了兩口大氣,一頭的汗水,搖著頭說道:“是下官錯了!殿下字字珠璣,深謀遠慮,是臣所不如也!”
胡惟庸看著這個平常隻有他諷刺別人的老朋友,今天竟然被這樣生生的給懟了回來,頓時,心生無限感慨。果然是長江後浪推前浪啊!
他在心中歎息著,想道:“唉,你找毛病也不分分情況,太子殿下的決定你都敢質疑?讓我怎麽幫你下台啊?這麽長時間以來,你可曾見到哪次太子殿下行事莽撞,真的就出問題了?質疑太子殿下,你這不是給自己找罪受嗎?”
胡惟庸忍不住的搖了搖頭。
而這時,他已經完全忘記了,就在剛才劉伯溫說話之前,他其實還是有著跟劉伯溫一樣的擔心的。這番劉伯溫被懟回去,他直接就把自己的那些話,給爛在了肚子裏!
朱棣對劉伯溫的話,也不過隻是我為的點頭,就算是原諒了劉伯溫的質疑。
他看向了朱元璋,說道:“父皇,治重病當用重藥,地主階級是我中華民族千年疥癬之疾,如果不能心狠一些用雷霆之勢根治的話,是絕對不能根除這個毒瘤的啊!”
“所以,兒臣的建議是,但凡是有對朝廷法令不從者,立斬不赦!並行不力之人,同罪論處!徇私包庇之人,更應千刀萬剮!大明就應該用這樣的方式,看一看,究竟是誰敢推脫,誰有私心,誰對朝廷不忠?”
“當然嗎,有罰就應該有賞!改革過程中,有執行順暢,遇到問題積極應對之人,我們就應該有獎勵,賞罰分明,一條一例都在其中,不怕大事不成!”
深吸了一口氣,朱棣終於是又向父皇一拜,說道:“父皇,以上就是兒臣的提議,請父皇應允,行雷霆之手段,除華夏疥癬之疾!”
改革的規矩,針對的敵人,就這樣被朱棣的各種說辭給定了下來。
連劉伯溫此時都沒有任何的力氣進行反駁了,甚至剛才他被朱棣那樣的口才辯的啞口無言,幾乎都要直接成為朱棣的忠實擁護之人了!
在朱棣請求的話剛剛說完之後,隻見剛剛還在質疑朱棣的劉伯溫,直接就站了出來,說道:“陛下,臣讚同太子殿下之令,治亂世當用重典!土地改革是我大明千秋萬代之大事,絕對不能以任何宵小之輩的借口而拖延不前。臣,懇請陛下同意太子殿下的請求!”
“陛下!”
接著,戶部尚書吳俊升也站了出來,說道:“臣附議!土地改革,前路之困難已然可以預見,故此我們一定要下定決定,有壯士斷腕的決斷,才能踏過所有的荊棘,所以臣附議太子殿下之法,懇請陛下應允!”
胡惟庸見狀,也是上前一步,說道:“臣附議!”
他沒有多說,隻是這三個字,但是他的語氣卻是異常的堅定!
再之後,倪金,沐晟等一個接著一個的大臣們都相繼站了出來,很快,朝堂之上的文武百官都像是雷霆一般的響徹宮中。
一時之間,附議的聲音簡直就像是打雷一樣,在整個大殿之中,轟響不止!
朱元璋看到這樣的一幕,心中也是充滿了無限的感慨。他能感覺到,朱棣眼下已經是大勢所向了,就算是自己忽然患病離世,這大明天下放在他的手裏,自己也是完全不用擔心的!
他,完全能擔負的起來!
終於不用在為大明的將來擔心了,他一手創立的大明朝,終於是有一個可以讓自己放心的接班人了!朱元璋深吸了一口氣,轉而就直接說道:“既然諸位愛卿這麽認可棣兒的話,那麽,胡惟庸.……”
胡惟庸聞聲,連忙就能站了出來,說道:“臣在!”
“退朝之後,立即擬旨,把土地改革的相關事宜,擬定於皇榜之上,昭告天下,開始實行!”朱元璋隆隆的說道。
“臣遵旨!”
“吳俊升!”朱元璋又看向了戶部尚書。
“戶部即刻製定標準,製定獎賞和懲罰的標準,並且要結合各地,務必保證土地改革的相關事宜,迅速的完成推行!”
“臣遵旨!”
“倪金,蕭昊然。”
兩個人也是連忙就站了出來,同時說道:“臣在!”
朱元璋看向了吏部尚書倪金,說道:“吏部,把棣兒的政令籍定成冊,層層的傳遞,傳遞到各地的刺史和縣丞的手裏,讓他們依令行事!吏部並且要安排專門的官吏在各地進行考察!”
“執行有力之人,要記入吏部的考核之中,可以算作年底升遷的時候的考量。有不合格之人,吏部也要重新考量,絕不姑息!刑部要配合吏部,對於不聽從朝廷政令的地主和地方官員,行先斬後奏之權!無論如何,都不能出現任何的波折!”
朱元璋現在也算是下了狠心了,這次的土地改革,吏部、戶部、刑部同時出手,再有百官之首胡惟庸做總方向的調控,這幾乎就是朝廷推行命令的最強陣容了!
有這樣的保障最為後盾,就沒有辦不成的事情。就是嚇,恐怕也得把那些地主們給嚇破膽了!那時候.……可能就不是這樣暴雨傾盆了,從天上掉下來的,可能就是大明的砍頭刀了!
倪金和蕭昊然也是感到了朱元璋的決定,不敢有絲毫的遲疑,連忙就說道:“臣遵旨!”
朱元璋看向了朱棣,就好像是一個兒子跟父親匯報工作的那樣,問道:“棣兒,父皇如此安排,棣兒以為如何啊?”
朱棣的臉上頓時一怔,父皇處理政事,竟然公然如此問自己的意見。可是隨即,隻見他的嘴角馬上就掠起一抹笑意,說道:“父皇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