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北平城特種部隊亮相京都!
隨著九個親信的轉身離開,朱棣回到了自己的府邸。正當朱棣心心念念擔憂這遠去的九個人的時候,忽然前麵一個人猛地一狀,朱棣差點一個趔趄摔倒在地。
朱棣下意識地抬頭,就見來人正是原來楊勇度手下被自己收降的府兵統領張信。
張信此時滿臉慌張的樣子,朱棣心想,這段時間以來張信在自己的麵前出現的頻率其實是比較低的,應該還是對自己出身於楊勇度門下的身份有所顧忌!
不過,雖然張信這麽想,其實在朱棣的心裏,早就把張信當成是自己的人了!
總領北平城以來,張信的所做所為朱棣也是能看到的,以張信的本事,一個將軍的位置還是能當得起的!
張信不敢說話,隻聽朱棣說道:“張信?”
朱棣不說話還好,這一說話,直接把張信下了個夠嗆!張信循著朱棣聲音過來的方向慌張得抬頭,兩眼瞬間煞白,滿臉的驚慌失色,口不擇言得說道:“殿下饒命,末將……末將不是有意衝撞殿下的!請殿下繞末將一命吧!”
朱棣感覺這件事情有蹊蹺,一次衝撞根本犯不著這麽慌張,但是在腦中苦苦思索之後,朱棣確實也想不出來張信這樣是因為什麽!
說尊敬,張信算不上對自己是最尊敬的,但是“唯命是從”這四個字張信還是當之無愧的;說事效,雖然是楊勇度的部下,但是張信的能力還是沒有什麽問題的,沒有張玉那麽聰明,但是也絕對不是一個無能之輩!
百思不得其解之後,朱棣開口道:“一次衝撞而已,何必多言!隻是.……”
朱棣的語氣放慢,張信的臉色明顯緊張起來,隻聽朱棣繼續說道:“隻是你這樣慌張,魂不守舍的樣子,是……是發生什麽事情了嗎?”
張信的眼神瞬間變得撲朔迷離起來,眼珠子在眼睛裏麵亂竄,好像要跑出來一樣,慌裏慌張得回答朱棣,說道:“末……末將沒事,殿下不……不要擔心!”
“沒事兒?你看看你的樣子,跟自己的婆娘跟人跑了一樣,這也叫沒事兒?”朱棣皺著眉頭對張信說道。
張信一看躲不過去,臉色瞬間變得越發慘白起來,全身更是在朱棣的咄咄逼問之下開始顫抖起來,眼眶通紅,好像有什麽大事要說一樣。
看到張信變成這個樣子,朱棣心中猛地一怔,心想:我去,不會這麽準吧?難道我真變成了大明的預言帝?連媳婦跟人家跑這樣的事情都能說得這麽準?
想到這裏,朱棣俯身下來,看著跪在地上張信,輕聲問道:“你老婆……呸,你娘子真的出事兒了?”
張信苦笑著點頭,說道:“殿下明鑒,末將的妻子被接回娘家去了……”
說著,張信竟然小聲的抽泣起來,滿臉的委屈樣子,搞得朱棣都有一點兒心疼了?心想,難道大明的時候討個媳婦兒也這麽難嗎?
不過,朱棣還是保持鎮靜,對張信問道:“有什麽原因嗎?隻是接回娘家住幾天,你也不用這麽擔心吧?”
事情是這個道理沒錯,但是張信仍然是心神不寧的樣子,頓挫之後,才說道:“殿下,末將之妻,乃是太原王氏偏房的遠親庶出之女,所以.……”
“.……”
聽到這裏朱棣才算是恍然大悟,雖然張信的這半句話還是沒有說清楚,不過這意思已經非常明白了。
太原王氏家族的庶出之女,就算是庶出,估計也是要受家族約束的。張信再怎麽說也是北平府自己麾下的將領,這個時候被叫回去,應該也是考慮到北平城可能會斷糧的緣故!沒想到,朱棣一直等太原王氏的人上門,竟然這太原王氏就在自己的眼皮底下!
這世家大族的手段,真是有點兒讓人猝不及防啊!
朱棣轉動腦筋,微微停頓之後,厲聲問張信道:“張信,你老實告訴本王,是不是有人之前勸你離開本王?”
聞言,張信馬上又是驚慌,趕緊搖頭。但是抬頭看到朱棣看自己的眼神之後,又極為不願意的點頭,依然是滿臉的委屈,沒有說話。
朱棣見狀,沒有惱怒,也沒有生氣,而是上前俯身拉起來張信,一臉的語重心長甘苦與共。對於自己人,朱棣想來都是比較寬容的!
張信起身,朱棣拍拍張信的肩膀,說道:“張信啊,你相信本王嗎?”
聞聲,張信馬上稽首對朱棣一拜,堅定得回答道:“末將永遠忠於殿下,對殿下至死不渝!”
“好好好,本王又沒懷疑你,用不著表忠心!”朱棣見張信反應這麽大,趕緊按住張信說道。
“本王的意思是,你的妻子你不用擔心,本王跟你保證,用不了多久,王家就會八抬大轎把你的妻子送回來的!如果沒有,本王就親自去一趟,擔保你妻子的安全!”
“謝殿下!殿下之恩,末將……”沒等朱棣說完,張信又謝上了!
“得得得,怎麽又謝上了,本王話還沒說完呢?”朱棣不耐煩地說道。“到哪兒之後,本王倒要看看,這王家有多大的本事,竟能這樣猖狂?敢挖我燕王的人,本王一定讓他們知道知道本王的手段!”
說著,朱棣的眼中又是一道犀利!
的確,這樣的一個年代,根本的資產其實不是錢糧,而是人才!一個張信被挖走,不知道得用多少兵卒才能抵回來,這筆賬,說什麽也要跟王家算清楚的!
聽到朱棣的話,張信的臉色終於是緩和了一些,隻見張信深深得吸了一口氣之後,抹去眼角上殘留的一點兒淚水,說道:“末將的家事,讓殿下費心了。末將無以為報,隻能給殿下安心得當差……”
說完,張信就快步離開了朱棣。
身後,朱棣看著遠處太原的方向,眼光愈發得陰冷起來!
“來人!”突然,朱棣開口道。
話音剛落,紀剛就出現在了朱棣的身旁,應聲道:“殿下!”
朱棣的眼睛微微一眯,依然望著遠處,淡淡地對紀剛說道:“去,督軍府上下,都有誰受到過威?威脅他們的人是誰?怎麽威脅的,詳詳細細得給本王差個清楚!”
“是!”
……
五天以後。
京都,應天府。
各地趕考的試子都道了應天府,平時人就非常多的應天府甚至都變得有些擁擠了起來。
距離武科舉開考的時間不到兩天,京城內外可以說是人聲鼎沸,熙熙攘攘,往來附近趕考的學子可以說是絡繹不絕,一幫子打下去,都有五個秀才倒地!
此時,在兵部衙門的外麵,圍著重重幾百個學子,都在爭先恐後地領取自己的考牌,生怕因為報名晚了誤了時辰,錯過這麽好的一次機會。
這次武科舉的考試不同以往,實在外城的軍馬場裏麵舉行的,所以,考生們隻有在兵部雁門領取了朝廷頒發的考牌之後,才有參考的資格。
等到正式開考的時候,考生們隻要拿出之前在這裏領發的考牌,就可以入場參加考試了。而今天,就是兵部衙門對考生們正式頒發考牌的日子。
而朱棣從北平城派來的九個親信也在昨天到達了京都應天府,下榻一晚之後,他們稍稍休息了一下,就來到這裏領自己的考牌了。
九個人剛剛貼近,就聽到一陣驚呼聲響起。
“這麽多人,有人組隊來的吧?”
“唉,可不是嘛!太子和秦王殿下都組織了將近一百多人的隊伍參考,聽說還是請當朝大員培訓的,我等的機會隻怕是微乎其微啊!”
“皇家門生,唉.……看來這次科舉我們又是打醬油之輩!”
“唉,你看那個人,那不是江南的千總王世海嗎?我遠在川蜀之地,都聽到過他的名聲,聽說他一把鈍刀生生砍下五個元軍士兵的腦袋!他也過來參考,難道他也是皇家的門生?”
“這話你可說對了,聽說王世海是太子重金相聘,為的就是拿下武狀元之位,在朝堂之上給自己多一個席位,好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
“江南這樣的魚米之鄉,養出來的人也是這樣白白胖胖的,我們啊,唉……”
江南之地在明朝時期,可以說是對全國都有著碾壓性的優勢,就算是水災之後,整個江南地區的賦稅也幾乎就是明朝全國的一半!尤其是在明初,元朝的君主不想著發展自己,早就在元末的時候把家眷經營都遷回了自己的上都,原來的大都也就是現在朱棣的藩屬地北平城,幾乎成了一座空城,雖然楊勇度這些年荼毒百姓,但是不能否認的是,北平城在他的手下,還是多少都有一點兒發展的!
同時,也因為江南在全國有著這樣的地位,為了保護政局穩定,朱元璋非但把京都選址定在了當時的金陵,後來改名叫應天府!並且,對江南地區的監視也是最為緊密的!
因為這樣的曆史條件,所以大明有開國皇帝朱元璋一朝,整個江南地區的吏治等都是比較清明的!隻要公平,江南地區的人才之才也就多了起來!
九個親信在震驚之餘,又聽到一些試子們議論秦王的聲音。
“我還聽說了秦王那兒的情況!”
“快說說!”
“秦王啊,聽說請來的是將門之後楊不悔!楊家的大明你們知道吧!在宋朝,楊家可是有著赫赫戰功的名將,這次請下楊不悔,聽說秦王是讓自己的大將軍,開國元勳耿炳文親自對其指導,衝的也是這武狀元之位!”
“是啊,年兄說得沒錯,而且我聽說啊,這位楊不悔可不是個花架公子,軍銜起碼是個千總,而且,是上過戰場的千總!我看那,這武狀元之位,非他莫屬!”
“這又是將門之後,又是開國的元勳授課,幾個上榜的位子肯定都讓他麽占了,我們這些無名之輩,還是收拾收拾,打道回府吧!”
“哈哈,年兄說得是啊……”
一時間,這樣喪氣的話在來京趕考的試子們中間紛傳,竟然真的就有人放棄了參考的機會!
羅兵聽到這些話,不由得歪了一下嘴,對其他親信們說道:“看來啊,燕王殿下講得沒錯,這次的武科舉真的是藏龍臥虎,太子的人,秦王的人.……不僅先天條件優越,而且後天扔下的錢也不少,真是……”
杜旭山撇了羅兵一眼,說道:“行了知足把,燕王殿下不讓我們暴露自己的身份,你可不要說漏嘴了!”
羅兵漠然,杜旭山繼續說道:“我們原來都是一些無名的小輩,幸得燕王殿下提拔才有今天的機會,我覺得呀,要想成功,還是低調一些的好,看他們一個個耀武揚威的樣子,就知道他們的主子是什麽樣!”
說完,杜旭山頭也不回得前去領考牌,羅兵他們看見也跟上領下自己的額考牌。
領下考牌之後,羅兵又把九個人聚在一起,說道:“機會隻有一次,我們都是出身寒門,記住燕王殿下跟我們說的話,我們對殿下最好的報答 就是用努力!如果努力依然不中的話……”
“不會不中的!”沒等羅兵說完,杜旭上再次搶過話頭。
看著杜旭山堅定的眼神,羅兵意識到了剛才自己言語中的不妥,趕緊改口隨之說道:“說得對,不能考不中!”
其他親信也跟著應和道:
“對!”
“沒錯,我們一定能考中!”
“我們一定不讓殿下失望!”
……
就這樣,九個人帶著一臉的眾誌成城,穿過人群,走到了科考的登記簿前麵。隻見登記簿上登記著公公正正地用狼毫寫下的名字,其中最醒目的,就是那個剛剛落筆的王世海!
隻見王世海恭恭敬敬得對記簿官一鞠躬,說道:“在下不才,太子殿下所薦之江南總兵王世海赴京趕考,煩請考官大人記下!”
王世海身形魁梧,衣著華貴,一種豪門的高貴感覺撲麵而來,言語一出,馬上引發周圍人群的一聲聲驚歎。
“這就是軍功在身的王世海?”
“可不是嘛?果然是氣質不凡啊!”
“還有太子殿下的舉薦,看來今年這武狀元,定了!”
“皇家門生,出身高貴,還有軍功在身,真是人比人氣死人啊!”
“唉,沒辦法啊!”
人群中恭維的聲音不斷,聽到聲音的王世海也是寵辱不驚的點點頭,微微一笑,然後非常有禮貌得衝著旁人一拱手。
“哼?一個千總竟然也能這麽神氣?也不嫌丟人?”
就在眾人如眾星拱月一般圍著王世海的時候,一個聲音冷冷的響起。王世海朝著來聲的方向看去,隻見那人又說道:“我乃秦王殿下所薦,名門楊家之後楊不悔是也!”
“什麽?楊不悔!”
“這個看來就是秦王殿下的首位薦子,名門之後,楊不悔了!”
“對,就是他,還是開國元勳耿炳文的高徒,真是氣度不凡,大有跟王世海平分秋色的意思啊!”
“什麽平分秋色,我看這楊不悔的聲威,可遠在王世海之上啊!”
“唉,你們二位你別爭了,無論這二人誰的聲威更大,都不是咱這些凡夫俗子所能比擬的呀!”
眾人的議論聲久久不絕,隻見王世海看向身後的楊不悔,眼睛眯成一條細線轉而淡淡得說道:“都是皇家舉薦的試子,何故相互貶斥對方呢?不如閣下把力氣用在考場之上,也讓世海悄悄這楊家抗遼的本事?”
楊家將的故事雖然有名,但是卻是一個悲情故事。在明朝,這個故事的版本還不是現在這樣,趙宋王朝當然是沒有什麽責任的,全是楊家力戰不敵才讓北宋在遼麵前抬不起頭來。所以,王世海這句話表麵上看起來是在誇楊不悔,但是實際上卻是暗藏殺機!
聽到這樣的話,楊不悔自然是當仁不讓得要進行反擊,說道:“太子門生到底是有一張毒舌!早就聽聞千總大人鈍刀斬敵的美名,今日得見,閣下刀雖然鈍,但是這舌頭卻是鋒利無比啊!”
兩個人你一言我一語,爭得互不相讓。周圍的考生也是滿臉的羨慕和嫉恨臉色,聽著王世海和楊不悔的高談闊論,不斷地發出議論的嘈雜聲音。
終於,記簿官實在忍不住了,朝著議論的人群吼道:“報完名的就給我讓開,讓沒報名的報名!耽誤了武舉,你們當得起嗎?”
聞聲,整個記簿台前麵的人群瞬間安靜下來,開始按著先來後到的次序依次進行報名!連王世海和楊不悔也退下台來,正當兩個互不相讓的吵鬧之聲安靜下來不久之後,一個高昂的聲音響起……
“末將羅兵,受燕王殿下舉薦,北平戍邊守軍特種部隊在編,功勞是偷襲北元賊人一事當中,殺敵五人,軍銜千總,煩請考官大人記下!”
言出瞬間,記簿台前的人群頓時鴉雀無聲,比剛才記簿官嗬斥眾人之後,還要安靜,在場的所有人都被這個聲音驚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