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日

  請記住我們的網址:


  今天在時間上完成的還行,但是在內容上完成的不好,教育完成的囫圇吞棗,政治沒時間了。


  但是今天有沒有收獲,或者收獲有多大,就看接下來的時刻了。


  對於經驗,知識的總結,就能認識到背後的規律,這就是價值所在的地方。


  今天看了bbd紀錄片《中國式教育》。


  盡管情節十分激烈,但不可否認,這是忠實了中國教育的本色。


  剛才看看我第一次聽說這個紀錄片之後寫的隨筆,有兩年時間了,那時候思路混亂,東想西想,各種偏題,最最關鍵的是,我根本沒看過紀錄片,隻是把這個事件當作一個發泄口,表達一下我多年來的抑鬱之情。


  但現在,認真的看了一遍,“理中客”地說一說自己的想法。


  首先,無論看的時候感到窩心。片中還是比較真實的展示了中國的教育方式,至少和我所接受的差不多。


  第二,除了羨慕嫉妒片中中方教師的英文水平外,我很鄙視他們的教學能力,或者說課堂管理能力。


  我覺得他們的政治哲學,肯定分不高。


  不懂得變通,不能適應實際情況。


  其中有一句話,讓我覺得很別扭,“看來他們是可以教好的”。


  也許是因為這些老師帶的都是中國式的高分學生,不需要課堂管理,因為他們都很聽話。


  課堂紀律的問題,不單單是學生的問題,也是老師的問題。


  老師認為學生上課搗亂的時候,認為學生不尊重老師的時候,試問,老師尊重學生了嗎?


  當老師懲罰完不遵守紀律的學生後,卻聽不進去學生的解釋的時候,說著沒有“但是”的時候,真的很傷心。了解課堂問題的關節一步,就在這個“但是”。


  如果你不聽學生心中所想,隻是單純的照搬教育模式,我認為這不是教育的真正體現。


  在中國,我們不需要去解釋課堂紀律,因為這是我們習以為常的,已經是我們本能的去遵守的一種習慣。


  而在英國,他們的學生自由的討論問題,暢所欲言,也是他們的習慣。


  在影片的最後一周,英國學生已經做到了自覺地遵守紀律,不是因為他們養成了這種習慣,而是他們認識到學校學習的意義所在,他們在自己理解中國式的教育。


  而這種問題,本應該是最早就要講解清楚的。


  而這些老師卻在畫餅。但,畫餅是不能充饑的。


  當老師在用為國家服務,規範一個人的道德(卻又不說具體怎麽做),為你的未來去努力(卻又不知道他們的夢想),作為學習的目的時,我隻能說,這很中國。


  其中一個老師,很信服自己的理論,認為高福利造就了英國學生的懶散,沒有生活和就業壓力是他們不用功的原因。


  我想說,她並沒有了解學生真正的心理,隻是在以她大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在中國,大部分初中生也不是因為就業壓力,未來競爭而努力學習的。那個年齡,他們感受不到這種問題。


  大部分人的學習,隻是服從於習慣,聽命行事,考試競爭才是他們真正的壓力。


  所以說,很忠實的中國教育,恨忠實的中國教師形象。


  評論了這麽多,我總結一下我的想法:

  首先,教授一些新的學生,不應該是直接授課,而是相互了解。這叫“因材施教”。


  在了解的基礎上,才能選擇正確的正確的方法,將他們逐漸引領到你的模式中。這叫“循序漸進”。


  在教學過程中,啟發他們的興趣,引導他們自主探索,自主學習。這叫“啟發誘導”。


  這是儒家,是孔子2000多年提出來的,為何現在也做不到好好應用呢?


  我看過一部電影,《浪潮》。


  就是講的一個教師如何將“集體主義”帶入資本主義國家的課堂的。


  雖然結局令人惜乎,但更應該細思集體主義這個概念。


  集體的力量,是顯而易見的強大。一旦這個概念狹隘了,便是法西斯。


  社會主義文明建設中的核心有什麽——互助。


  我覺得,這是吸引人的地方。


  互相幫助,互相安慰,互相鼓勵,才使我們之間有了牽連,才使我們形成一個集體。


  另外,這些天,有一個詞一直縈繞在我的腦海“信息不對稱”。


  我認為這是人際關係產生矛盾的主要原因。


  課堂紀律,醫鬧,令行不一等等。這也就是捐客牟利所在。


  今天就這些,明天要在學習上多下工夫,少看電影。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