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0,保路運動
1908年——1911年 醇親王攝政,繼續變法,成立責任內閣、資政院。四川爆發“保路運動”。
登極大典時,3歲的溥[pǔ]儀哭著鬧著找媽媽,不肯在龍椅上待著。醇親王跪在寶座旁扶住他,一疊聲地安慰孩子:快完了,快完了,馬上就完了。
旁邊的大臣聽到以為不吉,新君登極的日子怎麽能說“快完了”。
誰知道一語成譫,清朝沒幾年就真完了。
醇親王雖然貴為攝政,接了慈禧的位置,但他遠遠沒有慈禧那樣的權威。朝廷內外並不買他的帳。尤其是南方各省,在慈禧還活著的時候就幾乎獨立,現在慈禧沒了更放肆了,要求朝廷給與更大的權力和自由。
朝廷內外要求醇親王繼承慈禧的遺誌繼續變法,盡快實現立憲組閣。
慈禧臨死前已經定下基調:皇帝以後不再直接插手國家事務,把朝政交給內閣和國會去辦,國會立法,內閣實施。但國會的決策必須由皇帝批準才能交內閣實施。皇帝不簽字國會立的什麽法都是廢紙一張。並且皇帝掌握著軍權、財權,有組建內閣和解散內閣的權力。
實際上這跟以前沒什麽兩樣,皇帝還是保留了至高無上的權力。而國會對皇帝沒有任何反製力。
當時就有很多人反對。這不是換湯不換藥嗎?但有老佛爺鎮著,沒人敢太茲歪。
但是現在老佛爺死了,大家反對的嗓門開始提高了,要求給內閣和國會更大的權力。
這裏所說內閣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內閣,而是立憲製下責任內閣。老式內閣是一些大學士組成的內閣,新式內閣是各部部長加正副總理組成的內閣。
老內閣其實已經廢了。自從雍正帝建立了軍機處,內閣就已經被架空。軍機處原本是一個臨時機構,隻討論戰爭該怎麽進行。但戰爭結束後,雍正沒有取消軍機處,繼續跟軍機處討論國家大事,因此軍機處也就取代了內閣。
國會是個新事物,但從職能上來講相當於“三省六部”的中書省,負責製定政策、法律。隻不過中書省的成員極少並且是皇帝任命的。而國會成員多並且是下麵推舉的。國會製定事關國計民生的大政方針、財政預決算、法律法規、稅收標準等,並且有權否定國家首腦的決定。
大家最感興趣是國會。慈禧在世時,各地就一直請願要求盡快召開國會。慈禧給出一個九年計劃。大家不滿意,希望縮短年限,盡快召開國會。
有了國會就能立憲,就能依靠憲法限製皇帝的權力,擴大官民的權力。大家受西方影響已經有了民主意識,開始積極爭取民主權力。
爭取民主的方式多種多樣,有文鬥有武鬥。官員不斷上書、請願。進步人士成立各種黨派、學社、團體宣傳西方政治思想。以革命黨人為代表的激進分子不斷進行起義,希望借助武力推翻滿清政權。
當時還發生了革命黨人汪精衛刺殺醇親王事件,雖然刺殺未遂也嚇得醇親王不輕。汪精衛被判終生監禁。這得益於新法律,要擱以前早已經被淩遲處死,最輕也得梟首示眾。
醇親王架不住下麵文鬥武鬥,隻好妥協。
醇親王啟動資政院議員選舉,以資政院作為國會的過渡。
過渡國會的議員一共有二百名,由朝廷指定一半,民間選舉一半。說是民間選舉,並不是選民直選,而是省谘議局推舉。
1910年,資政院召開第一次年會。
與會代表提出的第一個議案是“速開國會案”,要求盡快立憲建立國會。隨後又提出“彈劾軍機案”,要求建立責任內閣取代軍機處。
朝廷駁回議案。但議員們堅持自己的議案。社會各界也紛紛赴京請願。醇親王麵對各方麵壓力最終做出妥協,改九年立憲為三年,建立責任內閣取代軍機處。
醇親王建立的內閣被稱為“皇族內閣”。13個國務大臣裏麵有8個是滿人,其中5人是皇族。內閣正副總理三人,總理是皇族,一個副總理是滿人。重要部門的部長全是皇族或滿人。也就是說內閣的重要權力全部掌握在滿人和皇族手中。所謂以責任內閣取代軍機處不過是左手倒右手。
醇親王希望以“皇族內閣”安撫鼎沸的民意,沒想到“皇族內閣”一上台就給他闖下一個彌天大禍。
“皇族內閣”的第一號令宣布鐵路國有。這條政令直接引爆了四川的“保路風潮”。
這話還得從四川自籌資金修鐵路說起。
洋人在打開中國國門之後,開始在中國搞現代化建設,比如建電報局、電話局、修鐵路什麽的。當然這不是學雷鋒做好事,而是為了他們經商的便利。
有人說鐵路這東西掌握在洋人手裏可不是個事。交通權也是主權的一部分。但凡獨立國家都是自己掌握交通權,不受外人幹預。交通權掌握在別人手裏,主權也將受製於人。東北鐵路就是例證。日俄以護路為名駐軍東北嚴重危害我們的主權。另外,洋人的鐵路,讓誰使不讓誰使,洋人說了算。這對我們非常不利。萬一跟誰打起來,洋人讓別人用火車運物資運軍隊,不讓我們用。人家坐火車,我們地下跑,這仗可怎麽打?
朝廷一想也是,決定自己幹。但修鐵路需要錢啊,並且需要大量的錢,而朝廷偏偏缺的就是這個。怎麽辦呢?有人出主意叫官商合辦,就是政府和商人合資修路。
於是,在政府的主持下,四川成立了鐵路公司。工程預算五千萬兩白銀。政府出資1000萬兩作為啟動資金。其他資金讓四川自籌。
四川商人踴躍投資,很快集出1100萬兩。
商人集資1100萬兩,超過官方投資的1000萬兩。商人要求按照股份公司的規矩控股鐵路公司。官商經過談判,公司改官商合辦為商辦。政府撤回1000萬兩的投資,並且逐步退出公司領導層,將鐵路交給商人來修。
公司啟動資金有了,後續建設資金還沒著落。政府決定在每年征收租賦的時候加收四川百姓3%的“鐵路捐”。“鐵路捐”不白捐,湊夠50兩可以換鐵路公司一股。這就等於讓全四川的百姓都入股公司修鐵路。
幾年後,商人的集資加上百姓的“鐵路捐”總計達到1400多萬兩。修路工程開始按部就班地進行。
商人進入公司管理層。公司總理(總經理)由一個變成三個。官方總理被商人架空。商人開始查賬,準備接管財權。這一查不要緊,出事了。
以官方人士為主的公司領導層覺得銀子趴在賬上睡大覺太可惜,就拿去做投機生意,希望快進快出,掙把快錢。沒想到就那麽點背,做什麽賠什麽,越想往回撈賠得越多。到最後一算賬,賠了500萬兩。
商人不幹了,要求追究責任、賠償損失。政府將原公司總理撤職查辦,將直接責任人下獄抄家,但拒絕承擔公司損失。
政府認為公司現在的性質是私有企業,自負盈虧。你賺錢不歸我,憑什麽賠錢讓我兜著?政府已經退股了,沒有義務為公司虧損買單。
商人認為投機生意是你們政府人幹的,賠錢就應該由你們政府來承擔。
雙方開始爭吵不休。
就在這時,“皇族內閣”上台了。皇族內閣宣布鐵路國有。不僅四川,廣東、湖南、湖北等地先前獲批的商辦鐵路也都收歸國有。
這是盛懷宣的主意。盛懷宣在皇族內閣裏擔任郵傳部大臣。郵傳部不光負責全國的郵政、電報電話,還負責全國的船政、路政。
盛懷宣認為:“川漢鐵路籌款靠租捐……全路工竣,需數十年,後路未修,前路已壞,永無成期”。他說靠加稅一點點湊錢修鐵路根本不可能。他建議把鐵路收歸國有,由國家籌款修。國家沒錢可以向洋人借,以築路權換取貸款。
但是他沒有考慮到國人的仇外情緒。洋人壟斷中國鐵路被國人視為國恥。政府出賣路權向洋人借款被視為賣國。
盛懷宣因此被稱做“賣國賊”。
鐵路國有的政令下達後,廣東、湖南、湖北隨即爆發抗議活動。四川的反應尤為激烈。
四川商人要求退股。你把鐵路收走了,錢得退我。
政府沒錢可退,一不同意退股,二不包賠損失,決定將商辦公司現有資金轉為官辦公司的股金。先前做投機生意賠的錢由股東自己承擔。換句話說,股東的股權縮水了。
政府這個決定可謂火上澆油。
商人挑動四川百姓跟政府鬧。他們抓住政府兩個問題大做文章,一是減少股民股權,二是把路權出賣給洋人。商人控製的報紙宣傳滿人將鐵路出賣給洋人,激起了百姓憤恨。百姓把這事理解成政府不僅坑百姓的錢去討好洋人還出賣了四川的築路權。
四川老百姓被政府強迫交了捐,成為公司的股民。現在一紙通告告訴大家,你們手裏的股票貶值了。老百姓能幹嗎?
自從列強侵略中國以來,老百姓一聽到“滿人”、“洋人”就恨得牙根疼。滿清政府在百姓眼裏就是一個賣國政權,簽了一大堆賣國條約不說還讓洋鬼子騎在中國人頭上拉屎拉尿。為了向洋人交賠款,不斷強迫百姓加租加稅。百姓早已忍無可忍。
抗議浪潮隨之而起。商人和百姓罷工、罷市、抗交租稅、遊行示威。
革命黨人、立憲派、哥老會(洪門的一個分支)、同盟會(孫中山建立的革命組織)也趁機參與其中,添油加柴。
眼看四川越鬧越凶,清廷給四川總督趙爾豐下令:“迅速解散,切實彈壓,勿任蔓延為患”。
趙爾豐得令,抓了一批帶頭鬧事的以儆效尤。沒想到數萬成都群眾圍攻總督衙門,要求放人。趙爾豐大怒,膽太肥了,敢跑這鬧事,下令開槍驅散。
也不知道死了多少人,有說幾十的,有說幾百的。這事被同盟會冠以“成都血案”宣傳出去。
同盟會召開秘密會議,決定“以保路為推翻滿清的工具”,“組織革命軍”,“離間官民”,“故意領導民眾,暴動於省城之中”。同盟會組織革命軍舉行暴動。
抗議活動很快轉化為暴動。百姓揭竿而起,趕走官府,宣布獨立。
清政府急忙從周邊地區調兵增援四川。
湖北的軍隊被調往四川,湖北的革命黨人趁機發動起義,占領了武漢。這就是著名的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