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8,慈禧變法
,1901年——1904年 慈禧回京,開始變法強國。孫中山以“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建黨綱領。
慈禧從西安回到了北京。
為了返京,慈禧做了兩件事討好洋人。
一件事是“懲凶”,處死、流放、罷免了積極支持義和團的大臣,督促各地清剿義和團殘餘。
慈禧立的那個“大阿哥”被廢掉。他父親載漪因為積極支持義和團,被當做“首禍”流放新疆。
參加過義和團的人為了躲避懲罰,被迫加入耶穌教。中國的天主教徒從原來的70萬猛增到130萬。基督教徒從8萬增至25萬。
著名作家周作人(魯迅的弟弟)去北京時問一個曾做過“拳匪”的天主教徒為什麽改信宗教?此人回答:“因為他們的菩薩靈,我們的菩薩不靈嘛”。他把義和團失敗歸咎於刀槍不入的法術被洋人的菩薩給破了。於是他擇良木而棲,投奔法術更強的外國菩薩,成為一名虔誠的天主教徒。慈禧做的另一件事是宣布維新變法。
洋人雖然饒她不死,但不允許她繼續執政,要她歸政光緒。洋人希望扶植維新派當權。慈禧為了保住權力,硬生生地把自己變成維新派,主動宣布變法。
另外,慈禧也痛切地感到她扼殺維新變法是犯了極大一個錯誤。中國除了變法沒有其他出路。大清王朝要想繼續存在下去隻能順應曆史潮流。
她親自下旨實行變法,要求“取外國之長”,“去中國之短”。
1902年,慈禧從西安回到北京,回到紫禁城。
北京已不是她熟悉的北京了,滿目瘡痍。進到宮中,見到先帝嬪妃,百感交集,與眾嬪妃抱頭痛哭。
幾天後,她挾光緒在乾清宮接見外國公使,結好列強,改善關係。
清朝皇帝第一次按照正常的國際慣例接待外國使節。不再要求洋人跪拜,鞠躬即可。慈禧也撤去紗簾,與外國公使見麵。
她給外國公使極高的禮遇,讓他們做著小轎進宮。
隨後她又單獨接見了外國公使夫人,親向她們表示慰問和歉意。她說她對圍攻使館感到痛心。說到激動處,慈禧還流下熱淚。
在跟洋人搞好關係的同時,她讓光緒放手變法。
廢科舉、興洋學、搞君主立憲製……隻要不改變滿清統治,願意搞什麽搞什麽。
朝廷新設商部,不僅籌建央企,也鼓勵私人資本投入工商業。光緒在百日維新時成立的立法局被恢複,改名為督辦政務處,專門負責研究新政,推行新政。應洋人的要求,朝廷還專門設立外務部,也就是外交部。
有慈禧支持,或者說慈禧親自主持,改革重新啟動,並且全麵鋪開。
學堂參考日本設立了小學堂、中學堂、高等學堂、大學堂,跟現在差不多。隻是小學堂又分初小和高小。初小前麵還有蒙學。蒙學相當於現在的學前班。
課程設置跟現在差不多,隻是叫法不一樣而已。比如修身相當於現在的思想品德或政治。算學就是數學。到了中學開始增加物理、化學和外語。
科舉廢除了八股文,改為命題作文。後來幹脆取消科舉。中學畢業生就是秀才。高中畢業生是舉人。大學畢業生就是進士,跟現在一樣擁有幹部身份了。如果誰國外留學回來,那也就擁有了幹部身份。
慈禧解除留學限製。國內因此出現出國留學熱潮。
對於大學來講,最早的大學就是北京大學,那時叫京師大學堂。這是中國最早的綜合大學。後來陸續建立清華大學和中法大學。中法大學後來並入北京理工大學。
順便一提的是,清華等學校是用“庚子賠款”籌建的。所謂“庚子賠款”就是《辛醜條約》規定的賠款。4億5千萬兩白銀加上39年利息翻了一個跟頭變成9億8千萬。
美國人在《辛醜條約》談判時就覺得要價太高。但其他列強都堅持要給清朝一個教訓,美國人也隻好默認。
後來清朝使節出訪美國的時候,跟美國國務卿說起為湊齊賠款搞得民不聊生。老百姓的日子苦不堪言。國務卿不禁歎道:我們要得太多了。清朝使節聽出話裏有話,連忙追問。國務卿實話實說,我們那時都是虛報的軍費和損失。實際損失沒那麽大,都翻了3倍5倍地要。
清朝大使也顧不得出訪任務了,開始遊說美國人退回多要的賠款。美國國會開會時討論了這事,覺得這事做得是不老地道的。這不明擺著敲詐嗎?決定退回多要的部分,大概占賠款的60%。但是退歸退,清朝交還得交。美國人要監督著把這些錢用到中國的教育方麵,建學校、資助中國人來美國留學。
不僅如此,美國人還勸其他列強也把多要的部分退回去,但是響應寥寥。後來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協約國為拉攏中國參戰,同意中國緩交賠款。大戰結束後,作為戰勝國之一的中國不再給德國等戰敗國付賠款。而其他戰勝國念在中國助陣的份上,陸續減免了賠款。總共減免了42%。小日本最摳,隻免了1%。
利用庚子賠款的退賠款,清朝建了好多學校,派了好多留學生。變法在教育方麵成效最顯著。
武舉也取消了。考騎馬射箭還有什麽意思?建立武備學堂培養現代軍事人才。同時建立一支按西方模式訓練和準備的新軍。舊式軍隊逐步度裁減。
袁世凱被任命為練兵處會辦大臣,主管新兵訓練。
清朝的法律也參照西方法律進行修改,刪除淩遲、刺字等酷刑,改笞刑、杖刑改為罰金,該充軍、流放為勞改,並且禁止刑訊逼供。
最核心的政治體製改革當時一直處於討論階段。慈禧派人出去考察,看看君主立憲製究竟有什麽好處,或者說有什麽優越性。
慈禧在變法上諭中說得很明白:“蓋不易者,三綱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變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不管怎麽變法,“三綱五常”不能變,君臣上下尊卑的關係不能變,滿清的統治不能變。在這個大前提下再談變法,談民主。換句話說,無論是搞君主立憲還是議會都不能影響滿清的統治。
民間也在討論政治體製改革。但民間討論政治體製改革的矛頭直指三綱五常,直指滿清統治。
知識分子宣傳民族主義,宣傳民族英雄,宣傳“排滿革命”,希望建立“民族主義新中國”。
知識分子寫了很多介紹、歌頌抗金英雄嶽飛、抗清英雄鄭成功、史可法的文章,刊登在報紙雜誌上,鼓動民眾起來反清。
梁啟超發表文章:“嗚呼!今執我主權、施行法律,以代表我國者,非炎黃子孫也;奏章詔諭所稱為列祖列宗、謳歌而頌揚之者,非吾民之祖先,與曆史無關係也。既非同族,則何從愛之?……是中國所以終亡(滿清)也夫”。
革命黨人陶成章撰文:“中國者,中國人之中國也。孰為中國人?漢人種是也。”
上海租界的《蘇報》以政見激進而著稱,發表很多宣傳維新變法、抨擊時政的文章。
有篇文章是這麽寫的:“今有二百六十年四萬萬同步小康不共戴天之大仇敵,公等皆熟視無睹乎?”“此仇敵也,以五百萬之麽魔小醜,盤踞我土地,衣食我租稅,殺戮我祖宗,殄[ tiǎn ]滅我同胞,蹂躪我文化,束縛我自由……殺盡胡兒方罷手”。
革命黨人鄒容寫的書《革命軍》在上海出版發行。鄒容滿清封建統治扼殺了中國的一切生機,出賣了中國的大片國土,抑製了中國社會的進步,主張“推翻滿洲人所立北京之野蠻政府”,“誅殺滿洲人所立皇帝,以儆萬世不複有專製之君主”,建立“中華共和國”。
在晚清知識分子看來,最大的政治體製改革是推翻滿清統治。
晚清起義頻發。有些起義是革命黨人所發動。
孫中山在廣東起義失敗逃往日本,在日本建立革命軍事學校,籌建中國革命軍,為再次武裝反清做準備。孫中山主持開學宣誓儀式,誓詞為“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1904年,孫中山受邀加入致公堂。致公堂是中國著名幫會洪門的海外分支機構,後來演變為ZG黨。孫中山在致公堂擔任“洪棍”(洪門三把手,掌管執法)。他將革命軍事學校的誓詞作為致公堂的宗旨。
後來他創立中國同盟會。“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十六字又成為同盟會的綱領。
中國的知識分子和革命黨人為辛亥革命的爆發已經做好了思想上、組織上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