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中華世紀談> 419,南京條約

419,南京條約

  ,1841年——1842年 清軍慘戰於英國,清廷簽《南京條約》。自此中國的國門被強行打開。


  英國國會派璞鼎查為英國全權公使接替義律跟清朝談判。璞鼎查通過廣州官府向清朝提出重新談判的要求,告訴清廷如果拒絕談判英國艦隊將再次北上去找道光“喝茶”。


  奕山哪敢把這話通報道光。


  璞鼎查見清朝對英國談判的要求沒有任何回應,二話不說帶著英國艦隊再次北上。


  英軍主力離開廣州。被蒙在鼓裏的道光竟然以為英軍撤兵回國,下令“酌情裁撤各省調防官兵”。誰成想很快就接到廈門受到攻擊的戰報。


  英軍攻陷廈門後留兵鼓浪嶼,然後又殺向定海。


  清朝在定海第一次失陷後派出三位總兵聯手反攻定海。英軍為了增援廣州之戰主動撤出定海。清軍收複定海,重新布防。定海的炮台都被摧毀。清軍搶修炮台,準備架炮。炮台還沒修好,英軍便卷土重來。


  英軍再次向定海發動進攻。清軍沒炮,隻好用抬槍反擊。抬槍是帶支架的大號火槍。但這點火力根本抵擋不住英軍炮火攻擊。定海堅持六天後再次淪陷。清軍戰死一千多人。三位總兵全部戰死沙場。


  英軍繼續深入進攻鎮海。清軍總兵戰死。福建提督棄城而逃。兩江總督裕謙在城陷之時絕望自殺。


  裕謙是朝廷重臣、道光任命的欽差大臣,是鴉片戰爭中死的最高級別的官。


  英軍再攻寧波。寧波知府(市長)竟然望風而逃。英國唾手而得寧波。


  英國人停留在寧波做短暫休整。士兵們躺在城牆上曬太陽。軍官們討論下一步作戰方案。他們決定沿長江進入中國內地,這樣可以製造最大的影響,對道光朝廷施加壓力。


  朝廷已經被震動了。道光終於明白了洋人膝蓋不會打彎的說法是胡說八道。這幫孫子不但健步如飛還能爬山攀牆,海戰陸戰兩棲的。


  這時有人請求重新啟用林則徐去對付英國人。道光斷然拒絕。林則徐跟洋人交手,打了敗仗還跑我這來報捷,說洋人隻敢在海上耀武揚威,到了陸上就無所作為,拿個棍就能撲拉倒。現在人家上岸了,你去撲拉呀?


  道光將廣州戰敗歸咎於林則徐、琦善、奕山,將林則徐流放伊犁,琦善抄家,奕山下獄。


  道光任命侄子奕經為揚威將軍,讓他率軍反攻浙東。


  奕經率領數萬軍隊來到浙東。他不急於召集軍事會議討論怎麽打,而是先去關帝廟求簽,請教關老爺。他抽了一個虎簽,於是決定以“五虎滅羊(洋)”之計對付英軍。


  他兵分三路進攻寧波、定海和鎮海,要求部隊在虎年虎月虎日虎時(1842年1月8日佛曉時分)在屬虎的將領率領下準時發起進攻。


  進攻寧波的這一路清軍剛衝進英軍的射程就遭到英軍排槍排炮的射擊。一排一排的清兵倒在血泊之中。單邊倒的戰鬥簡直就是一場屠殺。英兵後來回憶說,血腥場麵連他們自己都感到惡心。


  其他兩路也都慘敗而回。


  看過《火燒圓明園》電影的人一定記得那個鏡頭:密密麻麻的清兵揮刀催馬往前衝。突然槍聲大作,清軍人仰馬翻。硝煙散盡,但見橫屍遍野。隻有一個旗手撐住旗杆倔強地屹立不倒,手持黃龍旗怒視英軍。英軍指揮官下令放炮。灰飛煙滅之後,一切都歸於沉寂。


  清軍還停留在冷兵器年代。他們的火器配備相當少,並且性能還趕不上明代。清軍的火炮火槍,射程比人家差一半,裝彈速度比人家差一半,精準度比人家差一半,殺傷力比人家差一半。一半一半又一半,這仗還怎麽打?

  侵華英軍裝備的是帶滑膛線的燧發火槍。這種火槍將火繩點火擊發改成火石點火擊發,幾乎可以全天候使用。火藥配方大大改進,能為彈丸提供更大的初速度。火槍有效射程增大。槍管內刻有滑膛線,使彈丸出膛時象陀螺一樣旋轉,保證彈丸在飛行過程中不會翻跟頭。滑膛槍最大的好處是可以使用帶尖頭的彈丸,使火槍的殺傷力更大。另外,紙包彈的使用使裝彈速度更快。雖然金屬殼子彈還沒有發明出來,但紙包彈已經具有子彈的雛形。


  總之,火藥槍在歐洲經過200年發展後,和當年明軍使用的火繩槍已經不可同日而語。清軍當年使用弓箭長矛打敗了半火器化的明軍,因此對火器不屑一顧,認為自己的弓箭才是最棒的。他們苦練騎馬射箭,輕視火器訓練和改進。這種想法固執了200年。200年來火器在中國沒有任何發展,甚至不進反退。


  清朝刻意保留的“傳統”終於受到了懲罰。


  因循守舊、死抱著傳統觀念不放,拒絕任何更新和發展,終於造成清朝全方位地落後歐洲。


  消息傳到京城,滿朝驚愕。道光本來寄希望於陸戰擊退英軍。我們海戰不行跟你打陸戰。沒想到一向引以為傲的陸軍也一敗塗地。道光真的傻眼了。


  道光通知前線的奕經“相機辦理,不必強攻”,意思是別打了,爭取跟英國人和談。奕經求之不得,不再備戰而是等著朝廷跟英軍議和。


  清廷向英國人頻搖橄欖枝。但英國公使璞鼎查置之不理。先前我想談,你不理我;現在你想談,我還不理你呢。璞鼎查決定繼續戰爭,擴大戰爭,爭取把清朝打疼、打服,再進行談判。


  璞鼎查從本土和印度向中國增兵。侵華英軍由幾千人增加到一萬人。


  1942年5月,侵華英軍發動“揚子江戰役”,進攻上海、鎮江、南京等城市。


  英軍從長江口往裏打,首先進攻吳淞炮台。新任兩江總督牛鑒派出三百兵勇身披虎皮頭戴麵具迎戰英軍。英軍一排槍炮就給打跑了。牛鑒一看“神兵”不好使,慌了手腳,急忙扒下官衣官帽,混在敗兵裏溜之大吉。“所督諸軍皆尾而潰走”。


  江南提督陳化成堅守炮台督兵死戰,但因腹背受敵,孤立無援,最終壯烈犧牲。


  英軍攻陷吳淞殺入內地。沿途抵抗都被英軍擊潰。英軍輕而易舉地攻占了上海。


  英軍繼而進攻鎮江。


  鎮江的八旗軍誓死抵抗。但是在冷兵器時代固若金湯的城池在火器時代不堪一擊。英軍大炮幾炮就轟破城門。英軍蜂擁而入在城內展開屠殺。清軍副都統(八旗軍副統帥)海齡不想被俘受辱自焚而死。


  戰後的鎮江“無家不破”,“無日不火”,昔日繁華的城市變成一片瓦礫。


  被視為清軍精銳的八旗軍都這麽不堪一擊,清軍見狀鬥誌大挫,不敢再戰。被道光派去督戰的欽差大臣耆英急報朝廷:“舍羈縻之外無他策”。除了議和沒有其他選擇。打是肯定沒戲。


  道光隻得讓耆英代表朝廷去跟英軍講和,同意割讓香港,增開通商口岸。也就是說清廷決定接受《穿鼻條約》。


  但是璞鼎查對清廷的讓步嗤之以鼻。那個《穿鼻條約》早已經作廢了。我來這是要跟你們簽訂新的條約,需要你們做出更大的讓步。璞鼎查指揮英軍繼續往南京打,逼迫清廷徹底屈服。


  英軍如入無人之境直抵南京城下。英軍架設大炮準備攻城。


  一直以“天朝上國”自居的清王朝現在是驚慌失措,傲氣全無。道光派耆英迅速趕往南京去找英國人談判。隻要英國人同意議和,什麽條件都能答應。


  耆英親自登上英艦求和,跟璞鼎查簽訂了《南京條約》,割地賠款包括軍費,增開貿易口岸,允許英國人自由貿易。


  《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對外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古代中國簽過不少不平等條約,也就是戰敗投降的和約,比如對遼、對金、對蒙、對清。但是近代,作為投降和約的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是頭一個。


  香港自此被正式割讓給英國。


  需要說明一下的是,那時的香港隻是現在的香港島,不包括九龍和新界。九龍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割讓給英國的。英國後來又租借了新界。新界的租期99年,到1997年為止。


  DXP跟英國談判要收回香港,不管是割讓的還是租借,全部要收回,不能和平收回,就武力收回。英國沒法子了隻得交出香港。


  賠款一項一共賠了2100萬兩白銀,其中賠償鴉片損失600萬兩,商行拖欠貨款300萬兩,軍費1200萬兩。


  清朝一年掙不了幾千萬兩銀子。兩千多萬的賠款給清政府帶來沉重的負擔。當然了,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終倒黴的還是中國老百姓。


  英國攻占的城市變成增開的貿易口岸。英國人可以在這些城市裏居住、經商,由英國政府設置的領事館管理,不受中國政府管理。這些人不受中國法律約束,成了特權一族。他們在中國犯了什麽事,中國政府沒有權力抓他、審他、判他。


  單純從條約內容上看,英國人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恢複及擴大貿易,沒有說你打敗了就得向我稱臣納貢,隻是要求平等相待,不要再稱我們為番邦夷人,不要再強迫我們向皇帝磕頭,你該收稅還收稅,隻不過要明碼標價公平合理。


  但是英國人以武力為後盾要來的平等對清朝來說就是不平等。因為清朝作為一個主權國家有權決定交往對象和經商對象。我願意跟你做買賣就做,不願意就不做。你武力強迫我必須跟你做買賣就屬於強買強賣。你樂意來我這就得守我的規矩,要麽就別來。你非得來我這,還得按你的規矩辦,這不就是耍流氓嗎?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