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中華世紀談> 405,攤丁入畝

405,攤丁入畝

  1698年——1712年 康熙大興文字獄。康熙後期以治河、興農為執政要務。


  康熙不僅是個武功皇帝,還是一個文治皇帝,文武雙全。


  他前半生幾乎一直在打仗,後半生開始專心治理這個偌大的國家。


  康熙非常勤政,每天上朝和群臣共商國是,上午開大會,下午開小會,晚上批奏章,幾乎沒有休息日。各地送上來的奏章,他親閱親批,及時處理。


  清朝皇帝看來是吸取了明朝亡國的教訓。明朝後期的皇帝怠政,懶得上朝,懶得批閱奏章,讓宦官代勞,以至於政府癱瘓、宦官專權、朝廷內訌,最終導致亡國。清朝皇帝大都向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學習,把萬曆當做前車之鑒。


  皇帝勤政,各級官員也不敢偷懶。每天都要上朝見皇上,大臣必須做足了功課才能從容麵對。萬一皇上問話,一問三不知,大臣可就要挨罵甚至受處分了。所以皇上交代什麽事,大臣會督促下麵抓緊辦。皇帝勤政帶動朝臣敬業,朝臣敬業帶動地方官盡心盡力。朝政就這麽按部就班地進行下去了。


  清朝沒有宦官專權亂政的問題。因為皇帝勤政,宦官就沒有參政的機會。清朝皇帝也刻意限製宦官參政。清朝的宦官大多是漢人,沒有旗人。旗人都被政府養起來不愁吃不愁喝用不著閹割了當宦官。皇帝對漢人有戒備心理,不會寵信宦官。


  皇帝為了防止宦官與朝臣勾結,不準宦官出宮。清朝不設東廠西廠,不靠宦官出去搜集情報。他們靠“密折”,讓全國各地的官員通過專門渠道給皇帝送奏折。這些奏折除了皇帝誰也看不到,所以叫密折。皇帝也會安排一些信得過的人去地方任職,專門幫他搜集情報。


  曹雪芹的爺爺曹寅就是他的一個情報員。曹寅她媽是康熙的奶媽。曹寅跟康熙是一奶不同胞的兄弟,小時候的玩伴。康熙擒鼇拜時就有曹寅的參加。曹寅跟康熙關係匪淺,深得康熙信任。康熙給他五品官的頂戴花翎讓他去江南任江寧織造,相當於南京紡織管理局,負責供應皇宮綾羅綢緞。這是個肥缺,有油水。但他有個特殊的工作內容,就是要把江南的風吹草動通過密折匯報康熙。


  密折讓康熙有了了解官風民情的另外一個渠道。各地情報員送來的密折匯成一份“內參”。康熙通過“內參”可以對全國各個角落的情況明察秋毫。


  康熙在收服人心方麵下了很大功夫。“治天下在得民心”。百姓如果跟中央不一條心,社會動蕩,國家就不容易治理。治國首先要保持社會的穩定。


  而得民心首先要得士心。知識分子作為百姓中的精英,一言一行對百姓影響巨大。康熙用科舉和編書籠絡士心。你想做官可以來我這參加科舉。你想做學問可以來我這編書。讓你有事做、有飯吃、有錢賺,你也就沒那閑心閑工夫說政府的壞話,也不好意思說政府壞話。吃了人家嘴軟,拿了人家手短。


  康熙年間編的最著名的書是《康熙字典》,收錄漢字將近五萬個,是迄今為止收錄漢字最多的字典。《全唐詩》收錄四萬多首唐詩,是迄今為止最全的一部唐詩集、中國規模最大的一部詩歌總集。


  還有一部書名氣也不小,是《古今圖書集成》。這是和《永樂大典》、《四庫全書》齊名的百科全書,全書一萬卷。雖然規模不及《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但因為康熙下令刻版印刷,讓它完整地保存了下來,是中國現存最大的百科全書。


  隻是這些都是編輯整理中國已有的文化成果,沒有創新的東西。


  同時代的歐洲在搞文藝複興,那是真正的“WHDGM”。教會百般維護的思想統一被摧毀。文藝複興帶來文藝的新興、個性的解放、思想的解放,為隨後發生的工業革命創造了條件。


  而中國的思想界越來越沉悶。理學在元明時期成為國家的正統思想。清朝把理學推向神壇。理學是儒家中最極端、最激進、最僵化的一個派別。國家被這種極端思想統治後,隻要紅不要專,寧要社會主義草不要資本主義苗,強調思想大一統,不允許有任何變革。


  康熙治國,首先希望維權、維穩,維護皇權、維護大清江山的穩定。穩定是壓倒一切的大局。在這個指導思想下,理學非常投他的脾氣。


  清朝的政策大都是從明朝繼承下來的,甚至公務員都是明朝留任的,隻不過剃了頭換身馬褂。就像公司被收購後,老板換人了,高層改組了,中下層基本沒動,員工該幹嘛幹嘛。這樣利於穩定人心,平穩過渡。


  他在文化界、思想界也搞維穩、維權,不準任何人觸碰“雙維”的高壓線。


  有個醫生寫了本養生的書,書中提到要養腦,認為“腦”才是思想中樞,而不是傳統醫學認定的“心”。這個提法引起醫學界的爭論。康熙馬上以“妖言惑眾”罪殺了那個醫生。


  維穩就不能有引起混亂的言論。歐洲那邊有個叫布魯諾的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說”,認為地球圍著太陽轉而不是傳統認為的太陽圍著地球轉。教皇立刻把他推上火刑架當做巫師巫婆燒了。凡是當了“皇”的都不喜歡別人挑戰權威,因為他覺得自己就是最大的權威,挑戰權威就是挑戰他本人。


  不過教皇終於沒有保住他的權威。後來歐洲爆發革命,教皇威風掃地,國王被推上斷頭台,百姓贏得展示人權、民主、自由的機會。


  康熙則成功地保護住了他的權威。他借助理學在文化思想界實現了思想統一。


  如果有人有損他“維權”,那更是犯了“不赦之條”。


  有個文人寫了本書叫《南山集》,裏麵使用明朝的年號而不是清朝,結果寫書的、編書的、校對的、刻版的、賣書的、買書的都受到連累,殺的殺,關的關。


  最大的一個文字獄案是《明史》。書中直呼努爾哈赤的名字,並且把投降清朝的明將稱為叛逆,結果近百人被砍了頭、幾千人被判刑。


  康熙拉開了文字獄大幕。到雍正、乾隆時期,文字獄進入高潮。


  曆朝曆代都有過文字獄。但文字獄搞得最凶的是清朝。據統計,順治興七次。康熙十幾次、雍正幾十次。乾隆一百多次。


  不過乾隆的吉尼斯紀錄記錄早已經被MZD打破。極左盛行時期,中國的文字獄數以千計,數以萬計,無以數計。


  理學是儒家的激進派。毛左是社會主義激進派。任何一套理論一旦被推向極端,就會趨向血腥和暴力,就會成為思想的毒藥。任何極端思想包括極端宗教統治的國家無不以貧窮、落後、暴力為特征。究其原因,極端追求思想統一就會恐懼並且痛恨任何程度的異見人士,必除之而後快。而絕對的思想統一禁錮了人們的思想,摧殘了文化和創新,阻礙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清朝通過文字獄加強了思想統一,樹立了滿清統治的權威,壓製了人們的獨立意識和反抗意識。同時思想大一統造成文化界死氣沉沉、規規矩矩,不敢亂說亂動。文學界千篇一律。教育界千語一腔。藝術界千人一麵。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都服從並且是絕對服從一個聲音。全社會隻有謳歌和歌頌沒有批評和反對。有不同意見的人墳頭的草已經老高了。


  就拿雕塑的形態和表情來說。漢唐時候的雕塑形態各異,表情生動而自然,像抓拍出來的效果。明清雕塑形態單調,表情呆板而僵硬,象擺拍出來的效果——好像拍一寸免冠照的攝影師在招呼:“頭向這邊扭一點,下巴不要抬太高。笑一笑,牙齒要露五顆。眼睛往我這邊看,不要眨眼——好!別動!”“啪”——拍出來的東西都一個德行。


  康熙在政治上搞維穩,對經濟也非常重視。因為經濟是社會穩定的基礎。經濟垮掉了,百姓不得吃不得穿還會起來造反。


  中國是個農業大國,經濟主要指農業。康熙在“三農”問題上下了很大功夫。


  康熙為了使自己更加了解農業生產,在皇宮西苑(中南海)開了一片試驗田親自耕種。他甚至跟水稻專家袁隆平一樣搞新品種的培育,還真培育出一個新品種。他讓人拿到天津搞推廣,在小站鎮劃了幾十頃地作為“禦稻田”,給“禦稻田”的水稻起名小站稻。小站稻自古至今都非常有名,但跟康熙究竟有沒有關係就不得而知了。


  康熙在各地設立了“情報站”、“情報員”,隨時向他報告當地的天氣、收成情況。前麵提到的曹雪芹的爺爺曹寅就是他的一個情報站站長。曹寅在呈給康熙的奏折中不僅要報告當地的社會動態和官員違紀問題還要隨時報告當地的三農問題。


  農業是靠天吃飯。天氣好壞決定了當年的收成好壞。康熙未雨綢繆。如果哪個地方遭災了,康熙都會及時減免那裏的租賦。


  為了恢複和提高農業生產,康熙鼓勵人口增長。古代農業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人多力量大”。而明末清初戰爭連連,人口損失巨大。


  明末清初的戰爭損失了多少人口沒有一個確切數字。據估算明末人口已經突破一億,甚至更多。而戰後,清朝疆土擴大了一倍,按理說人口也應該隨之增加,但實際情況卻是人口不增反減。據估算清朝初年的人口在8000萬左右。戰爭損失人口怎麽也得幾千萬吧。損失的人口不一定是死了,也包括跑了的。


  地大了,人少了,有田沒人種。康熙想方設法增加人口。


  為了刺激人口增長,他下旨:“自後所生人丁,不征收錢糧。”讓大家敞開了生,不再按“丁”數征收錢糧。後來雍正將其正式為“攤丁入畝”的征稅辦法,也就是說隻按田畝數征稅,廢除了人頭稅。


  類似的征稅辦法其實在嘉靖時期也實行過,或者說試行過。但是因為地多人少的人家比方地主家強烈反對,認為不公平,所以隻看田多少不看丁多少的征稅辦法後來被廢除。康熙為了刺激人口增長,故意采用這種征稅辦法。我就是要不公平。你要覺得吃虧,你就多生。


  康熙的“最高指示”果然刺激了人口生產,人們叉開腿“咣咣”地生。到了康熙末年,人口吹氣似地重回“億”字頭。火車一旦啟動就刹不住車,人口到清末直線上升到四個億!實現了“翻兩番”的偉大目標。


  這裏有個問題需要解釋一下。中國人口受糧食產量的限製早先以五六千萬為極限。後來耕地麵積、畝產增加了,人口極限突破了一億。到清朝時,耕地麵積、畝產又有進一步的增加。另外,明朝時期引進的玉米、紅薯、土豆等歐美高產作物在清朝時普及,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養活四億人不成問題。現代因為化肥、農藥的普及以及良種推廣使畝產跨越式提高,養活十幾億人不成問題。


  在康熙的治理下,清王朝既無內憂,也無外患。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