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3,三藩之亂
1669年——1683年 吳三桂等藩王叛亂,平之。清施琅攻台灣。台灣投降,並入清朝。
康熙奪回大權以後兢兢業業地工作,每天該上朝上朝,該批閱奏章批閱奏章,絲毫不敢懈怠。他一方麵珍惜來之不易的權力,另一方麵也不想落下話瓣,讓人說自己不是金剛鑽硬攬瓷器活,廢掉輔政大臣後搞得一塌糊塗。
一個十五六的孩子,正是好玩的年紀。但是康熙每天早早爬起來去上朝,風雨不斷,一天不落,幾十年如一日。
辦掉鼇拜後的康熙又開始琢磨著削藩,削掉吳三桂、尚可喜、耿仲明等幾個漢人藩王。這幾個家夥因為當漢奸“有功”被封為藩王。但是按照兔死狗烹的定律,清朝現在已經不需要他們了。
哪朝哪代也不會允許獨立王國長期存在。王權對皇權構成威脅。
吳三桂占據雲貴,尚可喜占據兩廣,耿仲明占據福建,江南基本就在三大藩王手上。
康熙和朝臣們商量我們是不是該考慮撤藩啊。大家意見不一。有說該撤並且越快越好。有說撤藩會激起藩王造反最好緩緩再說。康熙和朝臣開了幾次會也沒定下來。
恰好這時尚可喜上書朝廷請求病退,把王爵和軍隊移交給兒子尚之信。
康熙正發愁怎麽撤藩,見到尚可喜的奏折大喜,決定順水推舟先撤了尚可喜的藩。他以藩王尚存,子無移襲之例,不準尚之信承襲王爵。當爹的還沒死呢,兒子怎麽能繼承王位呢?康熙批準尚可喜病退,但要他把軍隊留下,帶著兒子回老家安享晚年。
這實際上等於變相撤藩,不再允許藩王世襲。
尚可喜忠於清廷,接旨之後便準備移交權力,舉家返遷。
吳三桂聽到消息怒發衝冠。當年衝冠一怒為紅顏,如今暴跳如雷為王權。打仗時把我們當狗使,打完仗把我們當肉吃。吳三桂決定造反。
他聯係耿精忠希望跟他聯手造反。耿精忠半信半疑,猶豫不決。吳三桂提議咱們試探一下朝廷。
他們聯名上書康熙說,為了維護國家統一,我們自願取消王國。
康熙上當了,喜出望外,對朝臣們說不用討論撤藩了,他們自己撤了,當即下旨批準撤藩,讓吳三桂、耿精忠交出軍隊,回家養老。
吳三桂和耿精忠氣壞了,這還不反等什麽,反了!
他們打出“興明討虜”的旗號起兵造反。大旗一立,南明故地紛起響應。在漢人將領控製下的湖南、廣西、浙江、四川、陝西隨即宣布加入興明討虜的隊伍。台灣的鄭經也出兵15萬登陸福建增援吳三桂。半壁江山轉眼不再姓“清”。
但是尚可喜不肯造反,出兵鎮壓宣布反清的部將。
吳三桂大怒,從貴州出兵占領湖南,然後殺向廣東。耿精忠一麵派兵夾擊廣東,一麵出兵江西切斷尚可喜跟清軍的聯係。
尚可喜節節敗退,一麵拚命抵抗,一麵向康熙求援。
康熙聞亂大驚,急忙派兵增援尚可喜。但增援部隊在江西受阻,殺不進去。
八旗軍已不複當年勇。入關以後分了房分了地開始享受小康生活,八旗兵架鷹玩鳥不願再玩命,戰鬥力急劇下降。
一年後,吳三桂打到廣州城下。尚可喜見大勢已去,在後院堆滿柴火準備自焚。
尚可喜的兒子尚之信不願自焚,決定投降吳三桂。他將尚可喜軟禁在王府,宣布接任王位,加入興明討虜軍。
三藩合兵一處,聲勢更盛。浙江也宣布加入興明討虜軍。江南幾乎已是吳三桂的天下。
但是尚可喜牽製吳三桂一年多,給康熙爭取了時間。康熙先是調兵平定了江北,擊垮了陝西、四川和湖北襄陽的反清力量,然後調集重兵防守長江沿線,利用長江天塹把戰火限製在江南。
在軍事解決的同時,康熙發動政治攻勢,盡力招撫叛兵叛將。他宣布收回成命不再撤藩,任何人投降都可以官複原職,隻有吳三桂除外。
康熙剿撫並用使興明討虜軍開始出現分化。
耿精忠進攻受挫不願再打,回兵防禦鄭經。鄭經應吳三桂之邀登陸福建,配合吳三桂打廣東。但是打完廣東,鄭經沒有北上打清軍而是趁耿精忠北上搶占耿精忠的地盤。兩人因此反目成仇。麵臨清軍和鄭經的夾擊,耿精忠最終選擇投降清軍,配合清軍打鄭經。鄭經戰敗逃回台灣。
尚之信投降吳三桂後被吳三桂索要重金助餉,因而反悔,派人去向清軍請降。
轉眼之間,三藩去了兩藩,吳三桂孤立無援。清軍隨即集中精力對付吳三桂,大舉反攻湖南,包圍了長沙、嶽州(湖南嶽陽)。
湖南要是丟了,吳三桂在江西、廣東、廣西打下地盤都保不住。吳三桂親自坐鎮衡州(湖南衡陽)指揮抗戰。兩軍圍繞長沙展開長達兩年的攻防戰。
1678年,吳三桂為了鼓舞士氣,在衡州宣布稱帝,分封諸將為公侯伯爵。
吳三桂稱帝讓他的路走到盡頭。他沒有恢複大明的國號而是自稱大周皇帝。“興明討虜”的旗號頓失號召力。最要命的是他過把癮就死,稱帝的當年就中風而死。大周軍隊士氣大挫。
吳三桂死時把皇位傳給皇太孫吳世璠。他的長子吳應熊因為做了康熙的駙馬一直住在京城。吳三桂起兵反清,吳應熊被康熙抓起來殺了。吳三桂的次子被他過繼給哥哥。吳三桂死時隻能把皇位傳給孫子。
吳世璠當時還沒成年,哪能掌控得了局麵。大周內部互相傾軋,離心離德。
康熙乘機發動總攻,先後收複湖南、廣西、貴州。大周軍隊全線潰敗。吳世璠逃回昆明,負隅頑抗。清軍隨即從四麵八方向昆明包圍過來。
1681年,清軍與大周軍在昆明城下展開決戰。吳世璠排出象陣迎戰清軍。清軍以騎兵衝擊象陣。大周軍五進五退,最終還是潰敗下來。
清軍紮營盤樹壁壘挖壕溝,把昆明團團圍住。
半年後,昆明糧盡援絕被清軍一舉攻陷。吳世璠兵敗自殺。
曆時八年的反清複明運動終於煙消雲散。
“三藩之亂”平息後,康熙以謀反罪殺了尚之信、耿精忠,取消了藩鎮。其他參加“三藩之亂”而後又投降清軍的叛將也都沒落了好下場。
康熙拿下三藩後,一麵休整部隊,一麵琢磨攻取台灣。台灣是他實現大一統國家、大一統皇權最後一個障礙。
鄭經敗退回台灣後得病而死。他臨死時把王位傳給長子鄭克臧。但是次子鄭克塽[shuǎng]的嶽父馮錫範想讓女婿繼承王位,於是發動政變,殺死鄭克臧,把鄭克塽推上王座。政變使台灣政局混亂,人人思危,離心離德,軍心渙散。
“三藩之亂”就因為內訌不斷而失敗。台灣仍不知道吸取教訓。明朝包括南明之所以滅亡,內耗嚴重是一個重要原因。明朝不是敗給清朝,而是敗給了自己。
康熙得知鄭經死了,台灣政局不穩,認為時機已到,下令進攻台灣。
1683年,清軍將領施琅率領兩萬水軍突襲台灣的西大門澎湖列島。
施琅本是鄭成功手下一員虎將,因為和鄭成功鬧翻,投降了清兵。他擅長水戰並且對鄭家軍知根知底。
施琅殺至澎湖,把兵力分為東西兩路,西路佯攻吸引鄭家軍的注意力,東路迂回到澎湖後麵發起強攻。鄭家軍腹背受敵,很快潰敗。守軍向清軍投降。
澎湖戰敗震驚了台灣本島。鄭克塽急召群臣討論戰守之策。大家對戰和守都沒有信心,傾向於逃和降。
台灣在康熙下達禁海令後,各種補給成了問題。台灣在那時就是外向型經濟,島內資源匱乏、人口稀少,對大陸依賴性比較強。台灣被封鎖後,別說經濟連吃飯都成了問題。士兵的士氣大受影響。
更為影響士氣的是士兵的思鄉情緒。鄭家軍都來自大陸,離家愈久思鄉愈甚,尤其感覺反攻大陸已然沒戲,有心投降清朝回家團聚。士兵接連不斷叛逃大陸。
康熙在澎湖之戰後向台灣搖橄欖枝。台灣於是借坡下驢宣布投降。
鄭克塽率領台灣軍民剃發易服歸順了清朝。台灣也從此劃入清朝版圖。
中國自此被清朝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