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6,大禮儀之爭
1521年——1524年 明武宗堂弟朱厚璁即位,是為明世宗。世宗欲推崇生父,引起禮儀之爭。
??明武宗死時無子,留下遺言讓太後和大臣們商量著辦,自己隻管閉眼死去。
??首席大學士楊廷和向太後提議讓武宗的堂弟朱厚璁[cōng]繼位。他說按照大明帝國的祖訓,皇帝絕後應當兄終弟及。可武宗皇帝獨子一個,沒有親兄弟。那隻能在堂兄弟裏找。朱厚璁跟武宗血緣最近,他爸興獻王跟武宗父親孝宗是親兄弟。並且朱厚熜家教很好,會成為一個好皇帝。
??太後也沒有什麽主見,見楊廷和這樣講就同意了。楊廷和馬上擬旨,以武宗皇帝遺旨的名義請朱厚璁“來京嗣皇帝位”。
??在等候朱厚熜到來期間,楊廷和以皇帝遺旨和太後懿旨的名義,遣散豹房一幹人等。江彬之流被殺被關被攆。武宗搜羅來的美女被遣返回家。武宗各種荒唐的命令被撤銷。不急的工程被下馬。武宗時期的弊政被陸續糾正。
??楊廷和撥亂反正贏得朝野交口稱讚。
??一個月後,朱厚璁從封地趕到京城。楊廷和率文武百官出城迎接朱厚璁,請朱厚璁先進東宮即太子位,再去金鑾殿即皇帝位。朱厚璁說我接到皇上的遺旨讓我繼皇帝位,怎麽成了繼太子位了?
??楊廷和這時才意識到遺旨寫得匆忙出現疏漏,倉促間不知該如何應對。
??“遺詔”沒有明確“繼統”還是“繼嗣”問題。也就是說,遺詔是讓朱厚熜來繼承皇位,還是先過繼到明孝宗名下成為明武宗的親弟弟之後再繼承皇位,沒有說清楚。
??按照慣例,以小宗(非嫡係)繼承大宗(嫡係長房)都是走過繼程序。朱厚熜應該先嗣太子位再嗣皇帝位。楊廷和遺詔寫的有毛病。而這個毛病被朱厚熜抓住了。
??楊廷和不敢說,那遺旨其實是我寫的,我疏忽了這個問題,我的本意其實是繼嗣。那樣的話等於公開承認遺詔是假的。偽造遺詔是要滅族的。不僅如此,遺詔如果有假,朱厚熜繼位的合法性就沒有了,政局將會出現不可預估的變數,很有可能爆發奪位大戰。
??楊廷和一時語塞,隻得默認朱厚璁進金鑾殿即皇帝位。
??1521年,朱厚璁登基坐殿,史稱明世宗。因為他的年號是“嘉靖”,所以又被叫做嘉靖皇帝。
??嘉靖就任後和眾臣討論父母的封號問題。兒子做皇帝了,老子怎麽也得給個名分吧。他希望追認自己死去的父親為皇帝。
??楊廷和當即反對。他說武宗皇帝叫您來“嗣皇帝位”。這個“嗣”是繼承血統的意思,就是讓您承接孝宗、武宗一脈的香火,說白了就是把您過繼給孝宗做兒子。你的戶口頁已經遷到孝宗的戶口本上了。親屬關係一欄寫著“次子”。你現在應該管孝宗叫爸爸,管武宗叫哥哥。你原來的爸是現在的爸的弟弟,所以你應該管你原來的爸叫叔叔。您的叔叔頂了天隻能稱王,不能叫皇帝。
??嘉靖不幹了。誰說我過繼了?遺旨上寫的“嗣皇帝位”是讓我接任皇帝一職,沒提過繼的事。
??楊廷和深悔自己起草遺旨時措辭不夠嚴謹,但事關先帝血脈傳承和禮法,硬著頭皮也得頂住。他引經據典向嘉靖說明,旁係親屬繼承大統都是這麽個規矩。他引的經是程朱理學,據的典是漢宋兩代的例子。漢成帝、宋仁宗無子把侄子過繼過來立為太子。
??嘉靖說不過他但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管爹叫叔、管媽叫嬸的安排。他強行下旨追封父親為皇帝。楊廷和也不含糊,抗旨不遵,把嘉靖的聖旨原件退回。嘉靖鼻子都氣歪了卻拿楊廷和沒轍。
??楊廷和是內閣首輔,相當於宰相。嘉靖這個皇帝可以說是他立的。並且在武宗死後到嘉靖上任前的一個多月時間裏,他代理皇帝一職,糾正了很多武宗時代的弊病,在朝野都贏得了巨大的聲望。
??楊廷和做了很多好事。而嘉靖一上台就做了一件“錯事”。群臣都站在楊廷和一邊,希望嘉靖聽楊廷和的。嘉靖剛即位,立足未穩,輕易不敢犯眾怒。
??那年代理學在思想領域占統治地位,屬於“高舉”和“堅持”的。禮法被認為是大是大非的大問題。聖人既然立下這個規矩,後人就得不折不扣地遵照執行。群臣多數主張嘉靖應該遵循禮法。
??可嘉靖從感情上實在接受不了管爹叫叔的所謂禮法。撿了一頂黃帽子戴卻把親爹整沒了。
??可一張嘴辯不過百張嘴。嘉靖和楊廷和打嘴仗,文武百官都過來幫腔。
??嘉靖感覺自己人單勢孤,便以科舉試題的方式將君臣矛盾公開,讓全國人民大討論。
??一個叫張璁[cōng]的新科進士立即上書支持皇上。他說楊廷和舉的那兩個例子跟皇上的情況不一樣。那是先收養入宮再立為太子。您這是直接接任皇帝,沒有過繼一說。如果說繼承皇位就必須拋棄親生父母,那也太不近人情了。禮法是根據人情製定的,不是憑空臆造的。他從“情”的角度反駁楊廷和的“禮”。
??嘉靖大喜:“此論出,吾父子獲全矣”。我終於能把我爹保住了。
??陸續有其他人聲援嘉靖。朝野隔空辯論。在野黨以王守仁的心學對抗朱熹的理學,以“求是”批評“凡是”派的死板教條。
??楊廷和一派強調理和禮。在野黨強調心和情。“心即是理”。沒心沒肺談什麽理?“聖人緣情製禮”。沒情沒意的談什麽禮?
??本來是嘉靖和楊廷和爭論誰說了對,現在卻演變成朝野爭論朱熹和王守仁誰說的對。具體事務的爭論上升到抽象理論的爭論。看法分歧演變成路線鬥爭。
??王守仁那時還活著,但是因為家裏有喪事沒有參與辯論。按照古代的規矩,有孝在身“三年不言”。他需要守喪三年,不談政治。但是他創立的心學為張璁等人的辯論提供了彈藥。
??禮法的辯論正在激烈進行當中,嘉靖的母親來到北京。
??她聽說自己唯一的兒子變侄子了,想不通,留在通州(北京通縣)不肯進京。我是來看兒子來了,不是來看侄子來了。我兒子當了皇帝就不認親媽了嗎?
??嘉靖聞訊大哭。他對楊廷和等人講:這個皇帝我不做了。我跟我媽回家去。我不能因為貪戀皇位失去了在母親跟前盡孝的機會。
??中國自古以孝為先。因為禮法逼著人家母子不能相認確實有點不近人情。
??並且嘉靖在家是獨生子,歸到孝宗一脈傳承孝宗的香火,興獻王(嘉靖的生父)一脈就斷了香火。斷香火就是絕戶了。這在古代也是無法接受的事。
??嘉靖以辭職相要挾。這讓楊廷和為了難。遺旨寫是就是讓嘉靖繼位,不能換人。換人就失去了法理,就會引起天下大亂。楊廷和擔不起這個責任。
??楊廷和一派不得不做出妥協,拿出一個折中方案,不再要求嘉靖稱生父為叔父,而是要嘉靖稱孝宗為皇考(已故父親稱考),稱親爹親媽為本生父母,讓倆爹並列。
??你在家是獨子,繼承了這邊香火就斷了那邊香火,那咱就兩邊香火一擔挑。等你生了兒子,大兒子繼承皇位,二兒子繼承興獻王,到那時咱再把兩邊的香火分開。這不就兩全其美了嗎?
??嘉靖接受了折中方案,“追尊父興獻王為興獻帝”,為死去的生父追封了帝號。母親被尊為興獻後。
??但興獻帝這個帝號隻是一個名譽頭銜,隻是帝而已,而並非皇帝。“上古天子稱皇,其次稱帝”。先有三皇,後有五帝。皇比帝更尊貴一些。說通俗點,帝比王高半級,但比皇低半級,介於皇跟王之間。
??嘉靖也想給生父加上皇字,稱興獻皇帝。但群臣不幹。大臣對他講:“皇者,正統大義”。皇帝一脈是正統,興獻帝一脈屬於旁係,兩者不能混淆。
??嘉靖試圖堅持。但楊廷和等人以辭職相威脅。大臣們也玩辭職這一招,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嘉靖也沒轍了,隻得作罷。
??有些大臣開始站到嘉靖這一邊,認為加個皇字也不無不可。兩邊都是父親,平等對待嘛。
??張璁更是進一步建議,興獻帝也應該稱為皇考,把他的牌位放入太廟祭祀。
??朝廷分為兩派又開始爭論。
??因為這個所謂的大禮儀事件,雙方爭論了整整三年。君臣對立,兩派對立,正事都給耽誤了。
??在這三年裏,韃靼頻繁犯邊,國內災禍不斷,民變不斷。君臣的注意力被牽扯到大禮儀問題上,無法集中精力操心國事。
??到了第三年頭上,禮法之爭進入白熱化。
??與之前不同的是,雙方的力量對比已經發生了變化。
??嘉靖利用這三年時間坐穩了皇位,提拔了一大批自己人入朝。一直站在他這邊的張璁現在已經成為內閣成員。有一些之前支持楊廷和的人經過大辯論改變立場站到了他這邊。他在朝廷不再人單勢孤,腰杆硬了,底氣也足了。
??與之相比,楊廷和那派勢力越來越弱。楊廷和因為禮儀之爭心力交瘁,向嘉靖申請退休。嘉靖順水推舟馬上批準。禮儀派失去楊廷和以後群龍無首。
??楊廷和退休後,馬上有人出來拍嘉靖的馬屁,上書嘉靖提議稱興獻帝為皇考,稱孝宗為皇伯考(皇伯父)。嘉靖將提議交由朝廷討論。
??禮儀派氣瘋了,堅決不同意。讓你稱親爹為生父已經夠意思了,怎麽還得寸進尺呢?把孝宗稱皇伯考?這不是旁係逆襲、反客為主、鳩占鵲巢嗎?
??孝宗的確是嘉靖的伯父,但嘉靖把孝宗稱為皇伯考等於公告天下孝宗一脈絕嗣了。孝宗絕嗣,這是孝宗時期的老臣無法接受的事實。
??嘉靖不顧群臣反對,下令更改稱呼,讓人把生父的牌位從老家遷來,供到太廟裏去。嘉靖不僅給了父親皇帝的封號,還把父親的牌位放進太廟的正殿。
??正殿按規矩隻能放9位皇帝的牌位,已經滿員了。嘉靖把隻當過一年皇帝的明仁宗朱高熾給請了出去,把自己爹塞了進去。
??不斷有人上書反對,“請罷興獻帝稱考立廟”。嘉靖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強硬姿態,將反對者一一“下錦衣衛獄”。
??禮儀派真急眼了。他們在楊廷和的兒子楊慎帶領下絕地反擊。
??楊慎號稱“明朝三才子”之一。唐伯虎的“江南四才子”跟人家不是一個等級。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這首膾炙人口的詞是楊慎寫的。不過是他被貶後寫的,有感而發。
??禮儀派的大臣們也豁出去了。二百多人散朝後不走,在朝堂外靜坐、示威、喊口號、遞交情願書。嘉靖令人好言相勸,不走。群臣擺出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架勢。
??楊慎當眾發表演說:國家養士一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帶領群臣哭諫,“撼門大哭,聲徹殿庭”。
??嘉靖被激怒,派出錦衣衛去武力鎮壓。當時在場的134位大臣“悉下詔獄”。鬧得歡的被處以廷杖。有16位大臣被當場亂棍打死。楊慎被當眾扒光褲子狠狠打了一頓屁股,然後貶往雲南。楊廷和被認定為“幕後黑手”一度被判死刑,後來念其擁立有功饒其不死,開除黨內外一切職務和剝奪所有榮譽稱號。
??禮法之爭引發的君臣對立以嘉靖痛下狠手清洗朝堂而告終。
??這場禮儀之爭曆時三年。君臣因為稱伯還是稱叔這點屁事相互對立吵鬧不休。這場風波被稱為“大禮儀之爭”。
書屋小說首發